童装,即婴幼童服装,是指适合0-14岁年龄段人群穿着的服装。相比于成人服装,童装在面料、颜色、版型、款式等方面更多地关注舒适以及安全性。童装按年龄段可以分为婴幼童(0-4岁)服装、小童(4-6岁)服装、中童(6-9岁)服装以及大童(9-14岁)服装,各年龄段的童装在颜色搭配、板式设计、面料选择上各有不同。
童装市场规模持续攀升
在家庭收入进一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童装行业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童装行业近5年来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从2013年的1,610.5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3,05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3%。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出生率自2013年到2016年呈增长趋势,2016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3‰,0-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自2013年到2016年也呈增长趋势。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实施以及政策效果的显现,预计在未来5年内新生儿数量以及婴童数量将持续增长,进而刺激童装市场需求,预计未来5年童装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
中国童装零售市场规模,2013-2022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上游原材料、中游成衣生产和下游销售构成童装产业链
设计研发是整个产业链最核心的部分,能够影响到整个产业链的收益。作为产业链中最核心的部分,此项业务通常由童装企业的设计部门或者由专业的服装设计师负责,由于研发设计是整个行业附加值最高,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所以设计研发方的议价能力较高,服装行业中知名设计师广受明星、富豪等人青睐,童装行业的各大童装品牌每年也会投入大量资金到研发之中,以维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产业设计研发完成后,进入面辅料生产环节。这一环节依赖于产品研发的实际要求,由于面辅料制造技术含量不高,是产业链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通常童装企业将此环节外包给专业的面辅料生产企业负责,生产企业根据设计需求,采购棉、麻、丝、毛、化纤等原料后,生产出用于制造服装的纱线、面料、辅料等,再销售给童装企业,以此获取利润。面辅料制造价格通常受原料价格影响,原料价格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生产企业加工成本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童装企业的成本支出。
成衣制造过程包括剪裁、绣花、缝制等,与面辅料制造一样,这一环节同样依赖于上游的产品设计,技术门槛也相对较低,附加值相对较低,童装企业通常也会将成衣制造外包给专业的成衣制造厂,成衣制造厂根据产品设计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工面辅料,生产出合适的童装。成衣生产过程中环节众多,细分程度较高,涉及的企业众多。生产完成后,产品还会进行质量检测,由于质量检测后,童装将进入销售环节,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这一步对童装企业较为重要,童装企业通常会直接把控质量检测环节,质量检测包括色差测试、色牢检测、尺寸检测、透气性检测等,确保童装符合GB18401-2003 A类标准,产品健康舒适。
童装企业销售模式主要包括直营、加盟、经销三种。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直营渠道由童装企业直接自己掌控管理,但建设投入较大,对企业运营能力要求较高;加盟和经销则无需童装企业进行渠道建设和门店管理,经营风险较小,但销售渠道掌控在第三方手中,门店管理也由第三方决定,童装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不利于童装企业的品牌建设和进一步发展。
童装产业链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童装线上购物规模庞大
随着电商平台的快速发展,线上购物渠道高度渗透。线上购物已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一个主要渠道。其中,母婴产品的线上购物规模迅速扩大。由2013年的40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8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6.8%。
在线上母婴产品中,童装购买占比较高。2015年线上童装占比达到24.5%。预计未来线上童装的规模将会逐渐扩大。原因在于:①对于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80、90后年轻人群而言,对线上购物的依赖性相较于其他年龄段更强。现阶段,80、90后群体成为生育的主力军,线上购买童装的需求将会增加。②电商平台渠道下沉,电商平台纷纷积极布局三四线城市,同时品牌商也利用线上渠道在三四线城市大量铺货。线上渠道的下沉将为线上童装的市场规模带来增量空间。
中国童装正积极寻求产业扩张
中国童装在向品牌化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寻求产业扩张,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凭借自身优势赢取市场份额。行业发展呈现以下两种趋势:①成人装品牌在清晰定位目标成人群体的同时,延伸至童装的设计与生产,形成专业童装品牌与成人装品牌共存的商业模式。②童装企业向儿童周边产业发展,打造儿童全产业。
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是成人装品牌延伸至童装品牌的设计与生产,多品牌协同发展。因为企业在经营成人装时已经与其产业链上下游建立起了稳固的关系,凭借成人装的运营经验及已积累的上下游资源,企业可在童装市场中有较好的发展。例如,中国的森马集团,在定位18-28岁年轻消费群体的同时,也延伸到童装品牌巴拉巴拉、梦多多、马卡乐的运营,切入到不同的童装细分行业,并保持超过了20%的较快年复合增长率。
未来童装产业扩张的趋势之一是品牌童装企业将向儿童全产业发展。动漫、玩具、文具等产品与童装定位的人群高度重合。童装品牌可根据自身对所定位的儿童群体的心理及消费研究,进军到童装周边行业。同时,凭借自身童装品牌的影响力,吸引儿童购买童装周边产品,与童装品牌形成协同作用。童装品牌还可与动漫公司合作,利用深入人心的动漫IP,打造童装及周边品牌,推动销量的增长。在童装行业规模加速增长的背景下,童装品牌转向儿童全产业发展将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童装细分市场进一步发展,目标人群定位更清晰
童装行业涵盖0-14岁的儿童服饰。0-14岁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身高及体型皆以较快的速度改变,导致不同年龄段儿童的体貌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大部分的品牌将童装划分至两个年龄段:0-3岁及4-14岁。大部分童装品牌对目标人群的定位并不清晰,缺少相应的细分市场。
中国的童装行业处于发展阶段,市场竞争加剧将催生更多细分市场,童装品牌将寻求差异化定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体貌特征的差异,可细分至多个年龄段:0-2岁年龄段的婴儿装、2-3岁年龄段的幼儿装、4-6岁年龄段的小童装、7-9岁年龄段的中童装、10-12岁年龄段的大童装、13-14岁年龄段的少年装。差异化定位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帮助品牌脱颖而出。品牌可选取特定的细分市场,按照相应年龄段人群的特点及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并结合时尚元素及自身品牌风格。在消费者日趋注重质量及设计感的大背景下,清晰定位目标人群,并发展细分市场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有利于童装行业的发展。
中国童装人均消费量低,市场空间巨大
童装市场规模增长快速,但童装人均消费量仍低于成人装,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受二胎政策利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等因素影响,中国童装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2017年市场规模突破了3,000亿元,2013-2017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3%,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的童装市场。但中国童装人均消费量目前仅为12件,与美国的47件、日本的20件相差较大。此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童装人均消费量明显高于成人装消费量,与中国市场呈相反的格局,中国童装行业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童装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但依然偏低。随着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在品牌、渠道、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行业CR5从2013年的6.8%增长到2017年的8.7%,高于同期成人服装的CR5,但中国童装行业CR5尚不足美国、日本的四分之一,行业的市场集中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中美日童装行业CR5,2013-2017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中国童装市场尚处于成长期,行业格局是专业童装品牌与成人延伸品牌并存发展。在成人装市场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童装的快速发展吸引了不少成人服装品牌布局童装,成为童装行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同时,专业童装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对童装消费特点的准确把握,在行业中展现出强劲实力,国内童装竞争格局逐渐向日美等成熟市场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