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历教育涵盖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可提供高等学历教育,授予不同学位。自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后,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发展迅猛。总在校生人数规模迅速扩大,公民更容易获得高等教育。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开始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并推行学分制。在此期间,高等教育虽快速发展,但亦逐渐暴露出缺乏多样化及无法充分响应就业市场的缺点。在21世纪1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开始进一步转型升级,中国的高等教育行业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担,亦开始调整其结构。有关转型的关键目标包括(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更有效切合市场需求及使高等教育毕业生充分具备市场所需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在就业市场里取得成功。
中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涵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办普通大学/学院、独立学院及民办普通专科)及公办高等教育机构。民办普通大学/学院为由非政府机构或个人运营并提供学士或更高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为由非政府机构或个人运营且须与提供本科项目的公办大学及学院合作的高等教育机构。此外,一般而言,与之合作的公办大学或学院通常称为有关独立学院的学校举办者。民办普通专科为由非政府机构或个人运营并提供专科文凭的高等教育机构。
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在过去数年内稳步增长。根据教育部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3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高职(专科)学校1486所;成人高等学校256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893.10万人;职业本科在校生12.93万人;高职(专科)在校生1590.10万人。全国共招收研究生117.65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硕士生105.07万人。在学研究生333.24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在学硕士生282.29万人。全国共招收成人本专科378.53万人,在校生832.65万人。招收网络本专科283.92万人,在校生873.90万人。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 188.5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学校126.9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56万人;高职(专科)学校57.02万人;成人高校1.97万人。
自2015年起,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学龄( 18至21岁)人口的入学率(高等教育总在校生人数除以总学龄( 18至21岁)人口)保持迅速增长趋势。此乃主要由于学龄人口的减少及高等教育行业总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以及中国政府提供或批准的教育资源增多。 2015年至2019年间,中国的学生入学率由40.0%增至51.6%,复合年增长率为6.6%。鉴于中国家庭的收入及财富不断增多及公众教育意识的持续提高,预计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率将继续攀升并于2024年达到60.3%。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相较于美国、法国、日本及英国的学生入学率(分别为88.2%、65.6%、 63.6%及60.0%), 2019年中国的学生入学率相对较低。因此,有极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截至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中国,就业率是衡量一所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素质的关键参数之一。初次就业率一方面反映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供需情况,另一方面反映毕业生的素质及培养情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整体初次就业率由2015年的77.7%增至2019年的78.2%。总毕业生人数由2015年的7.4百万人稳定增至2019年的8.7百万人,而初次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说明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亦为评估就业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平均月薪由2015年的人民币3,726元增至2019年的人民币4,867元,复合年增长率为6.9%。
自20世纪90年代初,当相关政府部门竭力完善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管框架时,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自此进入受监管的发展时期并迅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与公办高等教育机构不同,主要由于公办高等教育机构由中国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且其主要资金来源为公共教育支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截至2020年7月9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共有785家。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发展驱动因素有如下几点:
财富及高等教育需求的增长:鉴于家庭收入增加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中国居民日益重视文学及文化活动,且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需求增长迅速,而公办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两者之间的差距使民办教育得以发展。相较于欧洲及北美的主要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率相对较低。然而,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庭收入财富的增加以及政府对整体提高中国社会教育水平的大力支持,预计该比率将持续快速增加。尽管如此,公办教育资源的发展预期将保持稳定。
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市场在各个方面均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公办高等教育重心逐渐偏向学术教育及研究,应用型劳动力出现巨大缺口。该情况导致对更偏向于多样化教育的民办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加。
日益多元化及教学质量的改善:得益于政府政策支持及民办教育团体在资源整合方面的能力增强,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许多与一流公办大学资源及教学质量相媲美的领先民办大学的兴起及稳步发展,标志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市场的最新发展。同时,专注于职业教育的民办教育正扩大其教育项目范围,并提高专业化水平。该等发展预期将吸引更多高中毕业生考虑民办高等教育,并推动市场的长期增长
同时,民办高等教育市场也面临一些威胁,如:
有关新政策及法规的不确定影响: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参与者须遵守众多法律法规。 教育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与民办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或会不时修订。 任何有关变化的影响均尚不确定;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行业的参与者正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因此, 预计该行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合并及收购。 无法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参与者或会被淘汰;
消费者对公立学校的接受程度高于民办学校: 与公立高等教育相比,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相对较短。 通常学生及家长对公立学校的接受程度高于民办学校。 为与公立学校竞争, 中国的民办学校须能在中国大众中, 尤其是在学生及其父母之间, 获得更加广泛的接受;
合格教师的资源有限: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开始进行结构调整, 从而适应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 因此, 对具有实践行业经验及专业知识的教师的需求越来越高。 然后, 在不久的将来, 具有有关实践经验的合格教师的数量有限或为一个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