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豹高管出席第25届上海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共话合成生物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23-07-06 14:20


     

    BIO-FORUM 2023

    6月13日-15日,由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第25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BIO-FORUM 2023)在沪举办,大会汇聚约200位生物技术与医药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高层嘉宾,就颠覆性技术、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学、新型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与生物安全、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发展、新政策以及国际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进行交流、研讨和推介。


    头豹联合创始人兼CEO、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简称“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杨晓骋受邀出席本次大会青年论坛并就合成生物学行业研究报告发表“从『格物致知』走向『造物致知』”的主题演讲。

    头豹联合创始人兼CEO、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杨晓骋

     

    据杨晓骋介绍,合成生物学(Synthetic Biology)是一门交叉学科,是指在工程学思想的指导下,对生物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或创造赋予其非自然功能的“人造生命”,合成生物技术可将生物系统定向改造成高效细胞系统,进而进行规模化生产、加工。

     

    合成生物学主要工具包括DNA的测序技术、DNA组装技术、细胞内的逻辑门、基因组的编辑修改工具以及核糖开关,可构建两种合成生物学的系统:1.设计、构造新的生物元件、组件和系统;2.对现有的、天然的生物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作为革命性进步技术,合成生物学全过程环境友好,助推于降低各应用领域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性。

    杨晓骋指出,“设计-构建-测试-学习”循环(DBTL)是合成生物学核心研发模式,可有效地筛选和优化所需的生物合成装置和系统功能,上述模式借助于基因编辑技术等主流技术实现,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也将往低成本、自动化及一体化过渡。

    杨晓骋表示,合成生物技术不断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正逐步投射于市场层面。预计2027年总体市场体量将达近四百亿级美元:伴随应用场景的增多和技术的改善,合成生物行业快速扩容。2022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为139.8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达387.3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将成为最大的细分市场,2027年市场规模占比达26.6%。

     

    合成生物市场潜在空间巨大,多领域均反映出高增速的前景。其中,食品和饮料及农业预计是未来增速最快的赛道,动植物选择性育种、DTC基因测试、基于微生物美容产品等带来广泛前景应用。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杨晓骋指出,合成生物学产业链由工具层、软硬件层及应用层构成,产业生态覆盖面庞大,不同技术和产业落地方向多元。企业向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通过打通全产业链降低商业风险并增强竞争力。

     

    产业链上游方面,基因编辑即在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特定位置插入、删除、修改或替换DNA。基因编辑依赖于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核酸酶,也成“分子剪刀”。

     

    基因编辑技术从1996年第一代基因编辑技术ZFN被设计出来,到2012年CRISPR技术出现,已经过三代迭代,CRISPR/Cas9编辑能力实现重大飞跃。

     

    产业链中游方面,主要为平台型企业,负责生物体构建和自动化,通过合成生物底层软件技术、硬件设备以及相应解决方案,是合成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国合成生物第一股的凯赛生物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均具有领先地位。

     

    产业链下游方面,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广泛,包括创新治疗疗法(细胞免疫疗法、RNA药物、微生态疗法、基因编辑相关应用)、体外检测、医疗耗材、药物成分生产和制药用酶等诸多方向。

     

    合成生物学在分子层面、细胞层面、生态层面以及器官异种移植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可以通过设计全新的细胞内代谢途径,使医药产品能通过微生物细胞利用廉价糖类等原料合成。且可根据不同病种和致病机制,通过人工设计构建合适的治疗性基因回路,在载体帮助下植入人体,进行实现治疗目的。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带来的深度融合,将给医疗健康领域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市场机会


     

    紧接着,杨晓骋从投融资市场角度展开分析,他认为,2022年合成生物学领域投融资金额大幅下降,回归商业理性。2022年,全球合成生物领域筹集资金103亿美元,比2021年下降115亿美元。2023年第一季度,筹集资金28亿美元,是过去三年同期最少,整体呈下降趋势,投资走向理性、精准化。

     

    另一方面,随着合成生物学发展,越来越多的早期实验成果正在成为产品走向市场。2023年第一季度,应用领域投融资金额达18亿美元,占全季度64.3%。应用领域仍然以健康医药领域为主导,材料领域排在第二位。同时,药物、诊断、生物能源和消费品等在筹集风险资本的能力优势明显,开始占据市场地位。

    关于经济影响方面,杨晓骋表示,在未来10-20年里,合成生物学有望创造大约 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影响。预计2030-2040年,合成生物学每年带来的经济影响将达到1.8-3.6万亿美元,到2040-2050年,经济影响进一步扩大至3.0-5.1万亿美元。

     

    在众多细分领域中,最直接的影响出现在生命科学和以人为本的领域。生命科学是科学研发进展最多的领域,其从研发到应用的链条最为清晰,市场普遍接受且欢迎技术的创新,使得合成生物的应用落实更可预见,除生命科学领域外,在农业、水产业及食物等切合人生活的领域应用也十分广泛,达36%。

     

    那么,整体市场竞争格局现状如何?以产品型企业为例,杨晓骋认为,合成生物在医疗健康领域应用广泛,包括细胞免疫疗法、RNA药物、微生态疗法、基因编辑相关应用、体外检测、医疗耗材、药物成分生产和制药用酶等方向。例如利用mRNA技术快速人工合成疫苗、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治疗遗传疾病、改造微生物生产医疗耗材和药物成分等。

     

    目前,医疗领域的合成生物企业以国际企业为主,上市产品及储备产品丰富Moderna Therapeutics拥有超40种产品管线遥遥领先。传奇生物、合生基因等中国企业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细胞疗法等开发罕见病和实体瘤相关产品,如2020年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细胞疗法LCAR-B38MCAR-T向美国FDA提交上市申请。随着合成生物技术的创新及应用,有望进一步助力人们在肿瘤、疟疾、菌株感染等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最后,杨晓骋指出,目前合成生物学行业呈现两大发展趋势。

     

    第一,碳中和催化行业发展。政府报告多次均提及“碳中和”、“碳达峰”目标,量化碳减排目标,并提出到202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的目标。

     

    合成生物制造是一种具有潜力的绿色生产方式,其在合成生物在化学品生产领域的应用体现了环保优势和成本优势,相较于传统化工生产工艺,碳排放量降低了75%-100%,其中华恒生物生产的L-丙氨酸甚至达到零排放,环境友好,符合“碳中和”发展宗旨。

     

    同时,政策亦逐步施行碳税等碳中和政策,将会进一步拉开生物制造对传统工艺的成本优势,合成生物相关的制造产业也将迎来重要发展机会。

    第二,人工智能逐步应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助力提升研发效率,提升研发可能同时降低研发成本。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元件工程、基因线路、代谢工程、基因组工程等领域广泛应用,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成本明显降低,成功缩短研发周期并扩大研发可能。如Deep Mind的Alpha Fold平台已可预测蛋白质结构超2亿,来自100万个物种。

     

    未来,科学家有望设计出自然界不存在的更具高催化效率的或具有位置催化功能的酶,进一步开发出更高效的代谢线路或合成自然界中无法生物合成的物质。但人工智能在合成生物的应用仍处初期,在数据、算法、评估指标等方面仍存在局限与挑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