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2024年中国智能座舱趋势白皮书暨智能座舱之星榜单》

    2024-08-16 10:24



    随着消费者对驾驶体验和车内舒适性的期待不断提升,智能座舱系统成为提升驾驶体验的关键。现代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驾驶功能,他们希望通过先进的界面和技术享受更高的舒适度和娱乐性。技术的进步,如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以及增强现实(AR)等,使得智能座舱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例如,智能座舱可以集成语音识别、手势控制、导航、娱乐系统等多种功能,提升了车主的便捷性和驾驶体验。

     

    基于此背景,头豹研究院从舱驾融合、AI赋能等产品趋势切入,着重对智能座舱行业的市场规模、供应链、竞争格局等现状及趋势进行分析,并以此发布了《2024年中国智能座舱趋势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白皮书》对布局智能座舱领域的部分企业进行介绍,包括公司介绍、关键竞争力分析、企业资本与市场表现情况等详细内容。如果您对我们的研究感兴趣,或希望获得完整榜单内容,请扫描二维码,我们将与您取得联系。

     

    智能座舱市场概述

    中国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在2020-2023年间,汽车智能化序幕刚刚拉开,智能座舱行业处于快速增长期,四年内CAGR达到24.2%。而后随着智能座舱量产降本趋势不断发展,虽然搭载量仍在不断上升,但增速将会趋于放缓,预测2024-2030年CAGR为9.5%。

     

    从产品类型来看,随着智能座舱功能的不断丰富,高端智能座舱产品的发展逐渐成熟,其搭载成本也会随着技术的成熟不断降低,2030年高端智能座舱产品占整个智能座舱市场的占比将达到60%,远高于中端和低端产品。


    智能座舱细分赛道分析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得益于汽车行业对于智能化的重视以及消费者对于高科技配置的需求增长,智能座舱各模块功能配置率均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整车功能复杂度持续提升,以及终端用户对车内空间数字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升级,从车载显示端出发,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大屏化”与“多屏化”趋势。

     

    智能座舱围绕人端五感交互进行升级,目前对于智能座舱的定义市场尚无绝对定论,在此结合多个智能汽车研究机构观点将中控屏、语言交互、车联网以及OTA定义为标配功能。2023年,四款标配功能加上全液晶仪表的渗透率均超过60%,其中中控屏的渗透率最高,已经达到92.6%。

     

    舱驾融合趋势分析

    舱驾融合产品趋势分析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舱驾融合是一种汽车电子电器架构的演进方向,而其大融合的过程是逐步迭代推进的。在最初的架构中,行车、泊车、座舱具有分别独立的系统和SoC,而随着系统集成程度及芯片算力的提升,多个系统集成于同一个SoC、计算资源共享以及传感器的多系统复用得以实现。

     

    AI模型赋能情况

    AI功能在座舱域及智驾域的体现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AI赋能智能座舱开发生态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随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和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融合,智能座舱有望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智能手机的创新模式,构建起一个完整的智能汽车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将涵盖基础的操作系统和芯片、核心的中间件软件,以及顶层的应用软件平台等多个层面。

     

    智能座舱能够形成生态的关键,在于其能够创造新的盈利模式,不仅为汽车制造商在硬件产品上带来盈利点,而且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软硬件的结合均能实现持续的盈利。

     

    随着人与车的关系从单纯的工具使用向更深层次的伙伴关系演进,智能座舱作为这一演进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其生态的构建将促使汽车制造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模式,从传统的一次性交易转变为一种持续、多次的服务关系。智能座舱所创造的生态系统,将成为消费者愿意为特定使用场景支付的重要平台。




    在汽车行业致力于将车辆打造为继家和办公室之后的第三生活空间的同时,现有的互联网流量分发和变现模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汽车作为与人日常互动时间仅次于手机的工具,预示着第三方应用生态的发展将经历根本性的变革。

     

    预计未来,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可能会从传统的付费模式,转变为一种基于收益共享的新模式,即第三方应用在智能座舱中的植入将直接从用户那里获得收益,并与汽车制造商进行分成。这一变革将为汽车行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供应链发展及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站在全产业链维度,我们认为座舱智能化带动汽车产业链微笑曲线更加陡峭。在产业链上游,智能化相关零部件具备更高的开发难度和技术含量,推动产品附加值提升,微笑曲线前端更加陡峭;在产业链下游,智能座舱内容收费成为可能,多样化的后端服务带来车企盈利模式变革,推动微笑曲线后端趋于陡峭。

     

    进入智能时代,汽车座舱域内发生的最重要变化是软硬件解耦,供应格局逐渐从原来的垂直化转向扁平化,甚至竞争实力较强的主机厂也有意图培养自身的软件实力。

     

    传统的汽车供应体系由Tier 1整合各个ECU、屏幕、机械电子料等组件为OEM提供打包方案,供应链呈现较为垂直的上下游关系。进入智能时代后,Tier0.5级别供应商和主机厂建立联合开发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高算力芯片与系统级操作软件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

     

    智能座舱竞争格局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

     

    汽车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全球性市场。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行业竞争格局不断演进,而智能化作为当下汽车产品转型的重要抓手,正在重塑传统的竞争格局。

     

    目前仅从智能座舱智能化进程来看,蔚来和理想两个新势力品牌占据一梯队,其中理想在车联网、HUD、OTA、全液晶仪表盘、中控屏、语音识别控制系统六项座舱功能均实现了全车型搭载,智舱化程度处于领先地位。

     

    而二梯队的竞争相对激烈,小鹏、特斯拉、零跑、广汽埃安等新势力品牌,上汽大众、一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合资品牌以及比亚迪、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自主品牌的座舱功能搭载率情况均集中在60%-85%之间。

     

    三梯队的一汽丰田、广汽丰田和长城汽车与一二梯队之间的智能座舱功能布局的差距较为明显,特别是长城汽车在车联网、OTA、语音识别控制系统三项座舱标配功能上的渗透率均不到20%,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车企的智能座舱布局及搭载率情况主要受到企业的研发重心调整、生产调整的灵活程度所影响。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轮行业洗牌,随着智能座舱和智驾的功能联动和技术发展,多家新型车企正在对汽车行业的传统格局发起挑战。

     

    在这场智能座舱的战争中,以理想、蔚来为代表的新势力车型凭借高智能化的产品拿下一局,但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仍在销量上占据传统优势地位,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智能化程度的重视,传统自主、合资品牌需要加快转型步伐,而新势力企业则要抓住时机站稳脚跟博得生存机会。

     


     

    本文推荐阅读

    长按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内容

    若需购买词条,请使用PC端打开阅读页链接进行操作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