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系统公告
panel标题
提示主题内容
关闭验证

人机验证

拖动滑块使图片为正

图片加载中...
刷新验证刷新
客服电话:400-072-5588
|
小程序|公众号|服务号
微信扫一扫 进入头豹小程序头豹小程序

投射阅读

重新获取

微信扫码 关注头豹公众号头豹公众号
微信扫码 关注头豹服务号头豹服务号
文字纠错
欢迎来到
头豹LeadLeo
注册后,开启专业之旅
    6000+独家行研报告
    1,000,000+行研中间件
    涵盖3000+细分赛道
    500,000+自有专家库
    数、图、表一键搜索,
    在线阅读,下载报告
免费扫码注册登录
全站报告畅读
(独家版除外)
服务号二维码
二维码已失效,点击 重新获取
微信扫码 关注公众号立即注册登录
补全个人信息×
完善个人信息即可免费获赠50头豹点
(可用于兑换全站报告、数图表等)
  • 上传名片补全
  • 手动补全

相册选择

图片上传大小不能超过5MB

性别:
行业:
接受通过邮件、短信等形式向我推送优质订阅信息内容
引用授权说明:

本报告或文章可用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等一般性转载,或用于企业的公开市场宣传,或用于企业投融资咨询、上市咨询等用途。这些引用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产生额外的授权费用,头豹将根据您的引用需求向报告或文章发布者取得相应授权,并派专人与您进一步联系。

请务必如实填写引用需求并按授权范围使用本报告或文章,如头豹发现您最终的引用目的超出所引用需求相应的授权范围,头豹有权要求您停止引用并就头豹因此遭受的损失追究您相应的法律责任。

分享邮箱:

五十载斗转星移,探寻中国第一颗卫星背后的秘密

收藏

五十载斗转星移,探寻中国第一颗卫星背后的秘密

534
2020年中国卫星企业深度报告
2020年中国卫星企业深度报告

头豹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0-9-21 00:00

提示
您是否想更快速、便捷地将数据图表直接导入到文档中?使用头豹助手office插件,一键导入,灵活办公,高效开启!
不再提示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现场,图片来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罗斯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及欧盟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构成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图片来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开服务的航天信息系统,对提升中国国际地位及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自主卫星导航产业迈入了崭新的阶段,中国卫星事业亦攀上了新的高峰。

 

回溯历史,中国卫星事业从零起步,至今已走过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国卫星从无到有,再到走向世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人造卫星计划初问世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全球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人类探索太空的大门正式开启。美国紧随其后,于1958年1月31日成功发射人造卫星“探险者一号“。随着苏联、美国相继成功发射卫星,人造卫星技术成为了当时大国科技发展水平的角力工具。

科研人员在调试“斯普特尼克一号”卫星,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中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元帅,在其签署的《关于12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报告》中表示,中国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加速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

 

至此,人造卫星,被列为中国科学院1985年排在第一位的任务,代号“581工程”,计划于1960年完成发射。

 

步履维艰,人造卫星计划暂时搁置

在中国科研人员积极规划、筹建卫星研究机构时,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苏联拒绝继续在航空新技术、导弹和核试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对中国进行援助,并将所有在华专家及试验仪器和设备全部撤回。刚刚起步的中国卫星研究遭遇重创。

 

祸不单行,三年自然灾害席卷全国,国家经济极其困难。1959年1月21日,中国科学院党组织会议表示,中国第一颗卫星在1960年发射升空的计划取消,“581工程”就此暂时搁置。

 

重心转移,由简入繁

发射卫星的计划被暂时搁置后,中国科学院党组织立刻召开会议,提出了“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决定调整研究机构、停止研制人造卫星和大型运载火箭,把工作重心转向研制小型探空火箭。

 

上海机电设计院迅速制定探空火箭研究计划,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发射高度在60公里到80公里的“T-7”型气象火箭。

 

1960年9月13日,“T-7”型气象火箭装载着中国科学院581组研制的气象和探空仪器成功发射,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探空火箭型号。

“T-7”型气象火箭发射现场,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与此同时,专注于导弹研究的国防部五院取得了更震惊世界的成果。

 

1960年11月5日,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两弹”的成功,大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科学家发展尖端技术的信心。

 

终于,沉没许久的人造卫星计划,又重新浮出了水面。

 

人造卫星计划重启,代号“651任务”

1964年12月,全国第三届人大会议期间,积极倡导中国发展人造卫星应用的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致信周恩来总理,建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与此同时,1965年1月8日,担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国防科委提交了一份名为《建议早日制定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的报告,建议加速发展人造卫星。

 

1965年7月,中科院向中央上报“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经中央批准,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由此正式开启,计划于1970年发射,代号“651任务”。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中国第一颗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正式确定将中国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并确定了在卫星上播放《东方红》乐曲。此次会议后,卫星本体、各分系统、地面台站选点等工作全面铺开,并在中国各地安排落实了近200个预研和试制项目,“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始。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图,图片来源:中国空间设计研究院团委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1967年12月,国防科委组织召开“东方红一号”卫星方案论证协调会,决定了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

 

“上得去”指的是可靠的运载火箭,把卫星安全地送上天;

“抓得住”指的是卫星上天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也就是卫星测控技术;

“听得到”指的是卫星升空后播送音乐,能被地面接收和听到;

“看得见”指的是卫星在轨飞行时,人们在地面上能用肉眼直接观测。

 

这十二个字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难度极大。

科研人员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来源: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团委

 

当时的中国工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又处于“文革”的社会背景下,“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条件极其困难,工作条件十分简陋。

 

卫星研制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精密的计算,没有大型电子计算机,科研人员使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出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轨道。手摇计算机的原理是通过齿轮运动来完成计算,通常只能做四则运算、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及开立方,如果需要进行更复杂的计算,运算过程极为麻烦,还需要查表来辅助计算。

 

手摇计算机,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卫星初样研制过程和试验阶段,科研人员在没有铆枪,更没有固定工具的条件下,用自己的身体当桁架,依靠一把小锤和几个自制的铆模,将铆钉一个又一个敲进卫星。

“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现场,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没有样星参照,缺乏完整资料借鉴,甚至连基本的研制条件也不具备的条件下,中国科研人员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大搞技术革新,走“因陋就简”、“土洋结合”的道路,顺利完成了“东方红一号”的研制任务。

“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来源:网易科技

 

响彻云霄,震惊世界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前动员誓师大会,图片来源:网易科技

 

1970年3月21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完成了全部总装任务。

1970年4月14日,卫星测试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就绪。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搭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21时48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21时50分,中国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接收到“东方红一号”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音。

 

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呼叫信号是滴滴答答的电报码,其遥测信号是间段的。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选择了一段40秒的《东方红》乐曲,采用可靠性高、工作寿命长、消耗功率小、乐音悦耳嘹亮的电子音乐。“东方红一号”卫星在太空中发射音乐信号后,由大型地面站进行信号接收,再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转播,全国人民均可通过收音机收听来自太空的声音。

人们守在收音机前收听《东方红》,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后,星上各种仪器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超设计的20天,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续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和经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正式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序幕,也让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全球第五个通过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从1958年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飞天之路,走了整整12年。

 

揽月九天,探手摘星。

 

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夜空中仍能捕捉到“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身影,这个身影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热情,坚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探索未知、积极向上的信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戮力前行、敢于挑战的勇气。

2020年4月24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控团队获取的“东方红一号”雷达二维图像,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五十载斗转星移,传奇仍在延续

这颗传奇的“东方红一号”卫星正是诞生于当今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霸气又低调的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卫星”)是航天五院控股的上市公司(600118),是一家专注于小卫星研制、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及设备制造和卫星运营服务的航天高新技术企业。

航天五院会展中心展厅中展出的“东方红一号”卫星备份星,图片来源:光明网

 

中国卫星主营业务可分为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两大板块,拥有航天技术积累和高科技人才储备,企业研发实力雄厚,可完成航天关键系统、核心部件及产品的开发与研制,在卫星研制与运营、终端设备制造等方面处于市场领先地位,是中国卫星制造领域领先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半年,中国卫星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为4,053.26万元,同比增长3.47%,主要投入项目包括Anovo3.0卫星通信系统、导航芯片、自然资源基础信息综合监管平台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相关项目。头豹研究院报告分析认为,研发投入的增加有利于中国卫星提升其科研实力及工艺水平,或进一步提高毛利率,从而释放利润。

 

以史为鉴,可以摘星辰。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产业创新基地正式挂牌运营,中国卫星导航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卫星导航产业链各环节市场规模有望大幅提升。中国卫星的业务贯穿北斗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卫星研制、终端集成、运营服务等多个环节。如今,少有企业能让人怀着澎湃热血,相信其未来发展的无限潜力。这大概就是源于植根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吧。

相关推荐

五十载斗转星移,探寻中国第一颗卫星背后的秘密,卫星制造,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北斗导航系统,智慧城市,资讯科技业,行业报告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搭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现场,图片来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重要空间基础设施,旨在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提示信息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