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或文章可用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等一般性转载,或用于企业的公开市场宣传,或用于企业投融资咨询、上市咨询等用途。这些引用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产生额外的授权费用,头豹将根据您的引用需求向报告或文章发布者取得相应授权,并派专人与您进一步联系。
请务必如实填写引用需求并按授权范围使用本报告或文章,如头豹发现您最终的引用目的超出所引用需求相应的授权范围,头豹有权要求您停止引用并就头豹因此遭受的损失追究您相应的法律责任。
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良性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凭借庞大的产业链和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业快速崛起,产值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一、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中国制造2025”围绕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助力中国加强制造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38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从产业链来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由2012年的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约占全球市场的20%。
中国制造业总体趋势稳中向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特别是在中美贸易争端的严重摩擦下,表现出强大的“韧性”。
二、数字化能力显著提高,智能制造发展迈上新台阶
这十年,我国深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深化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当前,制造业生产模式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已大势所趋。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2012至2021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规模从10.7万亿元增长至14.1万亿元,软件产业规模从2.5万亿元增长至9.5万亿元,位居国民经济各行业前列。《“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其中明确要求: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等。
自2018年开始,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在全球发起评选“灯塔工厂”项目,寻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截止2022年3月,中国“灯塔工厂“数量达37家,占全球总数超过1/3。
三、先进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卡脖子”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十年间,我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经历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重点领域创新迈上新台阶。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等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2012年至2021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9.4%,提高到15.1%。我国在半导体制造材料、晶圆制造设备和器件制造工艺技术领域的也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Gartner预计,到2027年,中国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节点(包括传统制程节点)半导体制造中,来自国内厂商的关键原材料和关键晶圆制造设备的数量比例将超过50%。
四、制造业投入持续增长,新动能发展后劲可观
这十年,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中国制造”正加快迈向“中国创造”,制造业研发投入总额及研发人员数量逐年上升。从研发投入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10.3%,高于上市企业1.8个百分点。从创新平台来看,我国已布局建设2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2个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从创新成效来看,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
此外,服务型制造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达48%,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
未来,中国将持续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由大到强,由强向精;引导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发展,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头豹的程序员小GG强烈建议您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以获得最佳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