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兑换
仅购买或兑换当前报告
仅购买或兑换当前报告
购买/兑换
购买/兑换
仅购买或兑换当前数据
仅购买或兑换当前数据
购买/兑换
本报告或文章可用于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等一般性转载,或用于企业的公开市场宣传,或用于企业投融资咨询、上市咨询等用途。这些引用可能是免费的,也可能产生额外的授权费用,头豹将根据您的引用需求向报告或文章发布者取得相应授权,并派专人与您进一步联系。
请务必如实填写引用需求并按授权范围使用本报告或文章,如头豹发现您最终的引用目的超出所引用需求相应的授权范围,头豹有权要求您停止引用并就头豹因此遭受的损失追究您相应的法律责任。
2024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研究报告(摘要版)
定义:化工新材料是一类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出现或发展中的先进材料,主要包括先进高分子材料。它们具有轻质、高性能、强功能性和高技术含量的特点,显著优于传统化工材料。这些材料在推动科技和工业发展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化工新材料上游为基础原材料、化学助剂和单体中间物的供应商,产业链中游为新领域高端材料、传统材料高端品种和二次加工化工新材料等化工新材料生产制造商,产业链下游应用企业范围较广,包括工业制造领域的大众、华为、比亚迪等,医疗健康领域的迈瑞医疗、新华医疗等,以及航空航天领域的南方航空、中国航天等。
化工新材料上游原材料主要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行业。化工新材料行业高度依赖于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两大行业作为其主要的原材料供应源。具体而言,石油化工行业产出的关键原料,如乙烯、丙烯等烯烃类物质,构成了化工新材料生产流程中的核心要素,其供应稳定性及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下游化工新材料的市场表现与成本结构。另一方面,煤化工行业利用煤炭资源,通过一系列化学转化过程,生成了包括甲醇、甲醛在内的多种中间化学品。这些产品在化工新材料生产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某些特定类型的化工新材料制造中,其重要性更为突出。从细分化工新材料上游原材料来看,特种橡胶的核心原材料包括特种橡胶助剂和丁二烯,截止到2022年底,中国的特种橡胶助剂产量已达137.49万吨,其产量稳居全球75%以上,丁二烯的总产能为584.6万吨/年,产量为421.49万吨,进口量同比下降31.5%,出口量同比下降43.5%;工程塑料的核心原材料为主要包括烯烃、芳香烃等石化产品、甲醛、PA66等化学原料以及阻燃剂等三大类原材料,大部分原料(如甲醇、苯酚、丁二醇、己内酰胺等)具备产能过剩、技术壁垒低、产业集中度低等特点。以PA66为例,2022年PA66总产能合计为89.2万吨/年,产量为55.7万吨,进口量为19.8万吨,出口量为11.8万吨;膜材料领域不同类型的膜原材料差异性较大,以光学基膜为例,其核心原材料为聚酯切片,2022年聚酯切片的产量为1,756.6万吨,需求量约为1,418.13万吨;电子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超高纯化学试剂、集成电路用光刻胶、特种气体等,以特种气体为例,其原材料主要为工业气体,2022年液态工业气体产能已达5,382万吨/年,市场规模达1,861亿元,高于全球增速。
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中游为化工新材料生产商。化工新材料主要包括新领域高端材料、传统材料高端品种和二次加工化工新材料,新领域高端材料如氟硅材料、特种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传统材料高端品种如通用塑料高端品种、通用橡胶高端品种和普通化纤高端品种,二次加工化工新材料如高端涂料、高端胶黏剂和功能性膜材料。
化工新材料行业产业链下游主要由多个应用领域构成,其中汽车、电子、建筑和包装等行业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新能源汽车和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塑料、特种橡胶和功能性涂层等化工新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建筑行业则因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趋势,对环保型、节能型化工新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包装行业则受益于电商物流的繁荣,对轻量化、高强度的新型包装材料需求增加。目前汽车行业是化工新材料最大的消费领域,占比约30%。电子和建筑行业紧随其后,分别占比20%和15%。包装行业占比10%,其他领域如医药、纺织等也有一定需求。从细分化工新材料领域来看,家用电器、电子电气和汽车是主要的下游需求方,各自占比达20%、20%和16%。以汽车行业为例,工程塑料的主要应用之一为聚酰胺(PA),其用量达9.97千克/辆,占工程塑料用量的30.22%。预计到2027年,中国车用工程塑料的消费量可能达到238万吨。在高性能膜材料领域,聚酯膜是全球功能性膜材料中消费量最大的产品,有色膜在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的车窗膜、建筑领域的建筑窗膜以及超高水汽阻隔膜等光学膜市场逐渐兴起。伊士曼、三菱、3M、韩国SKC等企业在该领域拥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市场话语权。预计到2030年,全球各地区聚酯膜的消费量将达到764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在电子化工材料方面,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湿电子化学品市场规模约为5,925.7亿元,其中集成电路、显示面板和太阳能光伏是主要应用市场,湿电子化学品的总使用量达458.3万吨。其中,集成电路领域使用量为209万吨,显示面板领域使用量为167.2万吨,太阳能光伏领域使用量为82.12万吨。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中国炼油产能已达到9.2亿吨/年,乙烯生产能力首次达到4,675万吨/年,使中国成为全球乙烯生产的领头羊。当前,中国化工新材料上游基础原材料,包括原油、煤炭、天然气、乙烯、丙烯等,供应充足。具体到乙烯产能方面,2023年首次突破5,000万吨/年。广东石化和海南炼化一体化装置于2月相继投产,产能分别达到120万吨/年和100万吨/年。浙江兴兴新能源的轻烃裂解装置于5月建成投产,产能达到100万吨/年。劲海化工的石脑油裂解装置于二季度开始投产,产能达到44.8万吨/年,导致整体供应压力迅速增加。下半年,新增的乙烯项目相对较少,唯一的新增项目是宝丰能源的三期煤化工项目投产。综上所述,乙烯供应目前相对充裕。在丙烯方面,2022年中国产能迅速增长,新增产能达574万吨/年,总产能达到5,668万吨/年,同比增长11.3%,产量4,333.8万吨,同比增长4.4%。至于二甲苯(PX)总产能,2022年达到3,467万吨/年,同比增长9.7%,产量达到2,475万吨,同比增长14.6%。预计到2023年底,中国在建和拟建的PX产能将达到1,270万吨/年,总产能将超过4,237万吨/年,增幅将超过20%。
在中国化工体系中,化工新材料是市场需求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从需求端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市场对化工新材料的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22年,中国化工新材料的消费量已超过4,300万吨,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5,700万吨,产量将达到4,300万吨,自给率超过75%,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材料的研发水平和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评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此外,化工新材料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其发展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适、健康、高品质生活的客观需求。从生产端来看,2022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能超过4,500万吨,产量超过3,300万吨,分别比2015年提高了约88%和98%,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从细分品类来看,2021年中国高端聚烯烃的产量为620万吨,消费量为1,425万吨,由斯尔邦、荣盛石化、扬子巴斯夫、延长中煤榆林、浙江石化等重点企业提供主要高端聚烯烃产量,如浙江石化年产30万吨EVA、万华化学规划年产2*20万吨聚烯烃弹性体-POE、扬子石化年产1万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国工程塑料的产量为400万吨,消费量为665万吨,由科恩创中国、帝人、三菱瓦斯化学(上海)、平煤神马、上海英威达、云天化、长春化学等重点企业提供主要工程塑料产量,如科恩创中国年产50万吨PC,帝人年产15万吨PC、平煤神马年产19万吨PA66、云天化年产9万吨POM、长春化学年产18万吨PBT;中国高性能合成橡胶的产量为463万吨,消费量为546万吨,由浙江赞昇、道恩股份、江苏顶塑实业、宏达新材、正安有机硅、东莞夭按科技等重点企业提供主要高性能合成橡胶产量,如浙江赞昇年产2,000吨氢化丁腈橡胶-HNBR、道恩股份年产3.3万吨热塑性硫化橡胶-TPV、宏达新材年产4万吨硅橡胶;功能膜材料的产量为65万吨,消费量为95万吨;中国电子化学品产量为64万吨,消费量为102.41万吨,由新宙邦、光华科技、强力新材、江化徽等重点企业提供主要电子化学品产量,如新宙邦年产能为21.87万吨、光华科技年产能为9.6万吨、强力新材年产能为7.6万吨。
从化工新材料全球市场分析来看,美国、日本和欧洲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及含油率占有绝对优势,中国化工新材料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各地区未能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差异化分工,导致存在着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问题,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部分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环节,而产业配套能力相对不足。此外,盲目跟风式的投入也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导致“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结构性矛盾突显,这直接影响了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这些政策集中体现了全球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战略方向和政策重点,着重提升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加强关键基础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高性能膜、电子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领域发展。此外,政策还旨在优化整合行业研发平台,推动高端材料创新和产业化,以及促进中国石化化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强调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等重要性,旨在提高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和科技安全水平,推动高性能膜、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电子化工新材料和其他先进化工新材料等各类细分领域的化工新材料发展,提升中国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和科技水平。
PAO、COC/COP和POE为重要的化工新材料,其关键技术需掌握。PAO作为润滑油基础油,具有出色的性能优势,而其生产技术门槛在于原料适应性、齐聚转化率等方面的高要求。另外,COC/COP作为高价值的工程塑料,其生产技术也面临着降冰片烯合成难度大等挑战。至于POE,由于原材料供应、催化剂研究和生产工艺方面的限制,中国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然而,近期在中国部分企业投产试车成功的情况表明,中国正逐步攻克这些技术难题,未来有望实现对这些关键新材料的自主生产,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当前,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已经呈现出规模庞大、品类多样的特征。2022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达到4,650亿美元,产量达到1.1亿吨。展望未来,需求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据预测,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增至6,100亿美元,产量约达1.5亿吨。在当前全球共识中,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主导方向,因此节能、环保、可循环、低碳等绿色化技术将成为新材料领域发展的不可逆转趋势。各国纷纷将新材料发展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高度重视新材料与资源、环境和能源的协调,积极推进新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发展。例如,欧洲倡导的材料全生命周期技术,强调从生产到使用全过程的低消耗、低成本、低污染和综合利用,体现了其对新材料绿色化发展的重视和引领作用。
受市场需求推动,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域在研发、投资建设、生产和销售方面持续保持着迅猛增长态势。伴随着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以及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自给率逐步提升。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能达到4,166万吨,产量达到2,965万吨,产值达9,616亿元;净进口量为869.1万吨,消费量为3,833万吨。2021年,特种工程材料自给率达到62%,高端聚烯烃材料达到58%,高性能合成橡胶达到89%,功能性膜材料达到67%,电子化学品达到75%。2022年中国化工新材料产能已达到4,500万吨,产量达到3,323万吨,分别比2015年提高约88%和98%,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值实现13,160亿元。其中锂电池材料方面,2022年全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GWh,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分别约为185万吨、140万吨、130亿平方米、85万吨,同比增长均达60%以上,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特种工程塑料方面,2021年,中国工程塑料产品的生产产量达到680万吨,同比增长2.26%。与此同时,市场对工程塑料的总需求量达到665万吨,同比增长6.06%。特种工程塑料在2022年实现175,56亿元的产值规模。
中国化工新材料市场2017-2022年综合表现出强势的增长趋势,年复合增长率为23.08%。具体来看,2017年行业总产值为4,602亿元,而到了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3,160亿元。预计2023-2026年复合增长预计为8.6%,化工新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增长将受到生成式AI产业的强力驱动,在过去3年,全球生成式AI的市场迅猛发展,并预计在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21年、2022年、2023年全球生成式AI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1.25亿美元、23.17亿美元、44.89亿美元,期间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99.76%。该市场预计会在未来7年保持平均20.80%的复合增长率,并在2030年突破200亿美元。AI应用和系统通常需要高性能的计算处理能力,这直接推动了对先进半导体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对高性能、高纯度的化工材料的需求,例如用于晶圆制造和芯片封装的特种气体、化学试剂和改进芯片性能的纳米材料。
购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