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qeweqweq
系统公告

搜索历史

    头豹小程序头豹小程序
    联系我们头豹客服
    头豹公众号头豹公众号
    panel标题
    提示主题内容
    申请引用
    内容标题:海洋工程装备
    引用内容:
    文字纠错
    提交成功
    首页 词条目录 词条详情
    海洋工程装备
    申请引用

    全文引用

    肖子旸
    头豹分析师
    未经平台授权,禁止转载
    行业:
    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工业制品/工业制造能源/石油天然气综合性企业/综合企业
    行业定义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核心是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主要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是伴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产业而展开的行业,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它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也是一个国家高端技术制造产业的代表之一,它可以为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技术支持。同时,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技术性强,生产过程复杂。
    AI访谈
    行业分类
    通常将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海洋油气开发由勘探、开发以及生产三个环节组成,开发投资大,时间长,投资回报周期长。从装备使用阶段上,可以划分为:勘探、作业、生产以及服务四个阶段装备类型。如果以装备所对应的海洋活动类型为衡量标准,则又可以分为运输、科考、开发和保护装备。
    AI访谈
    行业特征
    高技术和技术壁垒、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和长周期,全球市场集中度高。
    AI访谈
    发展历程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

    目前已达到 4个阶段
    AI访谈
    产业链分析
    AI访谈
    行业规模
    全球海工装备过去六年的成交金额为94.5,84.4,78.8,69,100以及250亿美元,未来两年会达到顶峰:270—290亿美元之间。随着油价平稳回落以及库存问题,成交金额将进一步,预估2027年仅为247亿美元。同时,全球海工装备企业的营收入,在过去五年总计分别为:1501,1581,992,2366及2438亿人民币。未来也会随油价波动,在2023—2024年达到顶峰:2658亿元。随后跟随原油市场,逐步缓慢回落至2027年的1913亿元。
    AI访谈数据图表
    政策梳理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
    相关政策 6篇
    AI访谈
    竞争格局
    从全球的宏观层面来看,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已经形成了“欧美设计、亚洲制造”的三个梯队的竞争格局。第一梯队以欧美国家为主,基本垄断研发、前期设计、海上施工、工程项目总包以及核心关键设备的供应,主要公司包括美国McDermott公司、法国Technip公司、意大利Saipem公司、和Subsea公司等。第二梯队由韩国和新加坡企业组成,主要承担总装建造、大型模块建造以及核心关键设备的安装。中国、阿联酋等位于第三梯队,具备一定的建造能力和研发设计能力。主要从事浅水装备的建造,开始进军深水装备建造领域,并从事装备的改装和修理,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占有率77%。第三梯队位于全球海洋工程链的低端,主要从事加工制造,其核心技术和研发设计都依赖于欧美等发达海工装备国家,例如我国海工装备整体本土化的配套率很低,总体装备国产率还不到30%。
    AI访谈数据图表
    摘要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的特点,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产业辐射能力强,对国民经济带动作用大。 目前,海洋工程装备主要包括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备油船、铺管船、起重船等,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 海洋工程装备是高投入、高风险产品,从事海洋工程装备建造的厂商须具有完善的研发机构、完备的建造设施、丰富的建造经验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自20世纪60年代大连造船厂(大船重工前身)正式成立以来,中国海洋工程行业正式进入世界强者之林,至今发展已有50余年,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包括上游的海工设备支持、中游的海工设备制造和下游的油田服务。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定义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是指从事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研究等领域所需的各类设备、器材和工具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产业链。该行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装备、海洋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海洋科学研究设备等多个方面。行业内主要产品包括海洋工程平台、海底管道、海洋电缆、海洋通信设备、海洋浮标、船舶及海洋测绘设备等。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紧缺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创新、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开通头豹会员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在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核心是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主要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辅助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是伴随着海洋开发利用产业而展开的行业,与一般的制造业不同,它是一项宏大的工程装备制造产业,也是一个国家高端技术制造产业的代表之一,它可以为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技术支持。同时,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技术性强,生产过程复杂。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分类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主流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按用途分为海洋工程建设设备和海洋资源开发设备;按产品类型分为海底工具装备、船舶及海洋平台设备、海洋能源设备、海洋环保设备等;按技术创新分为传统的海洋工程装备和新兴的海洋智能装备。其中,海洋工程建设设备主要用于海洋工程建设和维护,如海洋钻井平台、海底管道铺设设备等;海洋资源开发设备主要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如海底矿产开采设备、海洋生物养殖设备等。按产品类型分类的标准更侧重于产品形态和功能,而新兴的海洋智能装备则更注重技术含量和创新性。
    开通头豹会员
    通常将海洋工程技术装备分为三大类: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目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包括各类钻井平台、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卸油船、起重船、铺管船、海底挖沟埋管船、潜水作业船等。海洋油气开发由勘探、开发以及生产三个环节组成,开发投资大,时间长,投资回报周期长。从装备使用阶段上,可以划分为:勘探、作业、生产以及服务四个阶段装备类型。如果以装备所对应的海洋活动类型为衡量标准,则又可以分为运输、科考、开发和保护装备。
    根据技术装备用途分类
    海洋工程装备分类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是日前海洋工程装备的主体,主要包括:钻井平台、生产装置、海洋工程辅助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油气资源开发装备)市场规模约为5576亿美元,钻井平台、生产装置以及海洋辅助船舶分别占比47%、19%和34%。其中,钻进平台又可以分为移动钻进平台和固定钻进平台,我国80%为移动钻井平台。海洋辅助船舶主要包括起锚拖船、三用工作船,平台供应船以及起重船等。
    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
    海洋蕴含着类型多元、数量巨大的自然资源,未来人类将逐步向新型矿产资源、潮汐能资源、海浪能源、海洋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可以根据拓展领域,分为海洋新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水利资源开发装备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
    海洋附体结构物
    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VLFS)是指那些尺度以公里计的浮式海洋结构物,区别于目前尺度以百米计的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物。选择超大型海洋浮式结构物进行海洋开发是由于它与其他工程项目(如填海)相比,具有可移动性、受地震冲击小、对环境影响小和经济性好等优点。
    根据装备使用阶段分类
    海洋工程装备分类
    勘探装备
    第一类主要有海洋地球化学勘探、海洋拖缆地震勘探、四维勘探、可控源电磁勘探以及微生物勘探技术装备。第二类以勘察船为主的探井技术以及光学传感器技术设备,包括调查船,地质钻探船等。
    作业装备
    钻井船以及钻井平台,主要包括:浅海钻采的固定平台、自升式平台,深海钻采的半潜式平台。
    生产装备
    水下装置,钻井所需的工具以及机械臂等。
    服务装备
    外输系统、海洋运输服务设备、海洋信息服务器材以及定位系统及器材等。
    根据海洋活动对海洋装备的需求分类
    海洋工程装备分类
    海洋运输装备
    海洋运输装备主要指各类船舶。船舶是水上运输和工程作业的主要工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现如今的船舶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按照船舶用途来划分,有民用船和军用船;按照船体材料划分,有木船、钢船、水泥船和玻璃钢船等;按照航行区域划分,有远洋船、近海船、沿海船和内河船等;按照动力装置划分,有蒸汽机船、内燃机船、汽轮机船、电动船和核动力船等;按照推进方式划分,有明轮船、螺旋桨船、平旋推进器和风帆助航船等;按照航行方式划分,有自航船和非自航船;按照航行状态划分,有排水型船和非排水型船。
    海洋科考装备
    海洋科考装备主要是指各类专门用于海洋资源、环境等科学调查和实验活动的装备,其主要载体是海洋测量与海洋科考船,以及布置在岸边、海面、水下、海底的各类观测、检测装备。从海洋活动流程来看,包括海洋进入和海洋探测两个过程涉及到的装备。
    海洋开发装备
    海洋开发装备主要指的是用于海洋油气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新能源、深海固体矿产资源的开发所应用的装备,以及新型海洋空间资源利用装备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所包含的装备体系较为复杂和庞大,是由原主要以海洋油气开发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概念延伸而来。由于海洋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巨大,未来此类装备的研发、利用与商业化将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海洋保护装备
    海洋保护装备主要指海监船、海巡船、海警船等海洋维权装备,应急救援船、打捞船等海洋保障装备,以及溢油回收船、海洋垃圾回收装置等海洋环保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特征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整体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主要得益于国家海洋战略的推进和海洋经济的发展。行业内主要产品包括海洋工程船舶、海洋石油设备、海底光缆等,其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海工装备行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了3931.5亿元,同比增长14.3%。另外,近年来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力量。但是,行业内存在一些问题,如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开通头豹会员
    高技术和技术壁垒、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高风险和长周期,全球市场集中度高。
    1
    高技术加持和高技术壁垒
    技术水平准入门槛高。
    海洋作业环境极端复杂,也有部分特殊性质,因而制造需要应用复杂的技术和工艺,包括材料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技术含量较高。同时,海洋工程装备通常用于跨国海洋工程项目,因此需要具备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和规定的能力,并且,由于行业利润较高,技术重要性突出,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行业进入者威胁较小。
    2
    高投入,需要多学科交叉
    资本投入要素众多,涉及领域众多。
    前期需要较高投入占比,包括技术、人力、政策以及资金等要素,成本较大。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控制工程等。因此,这个行业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合作和协调能力,以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3
    产品类型多,时效性强
    海工装备产品类型繁多,自成一体。产品和技术理念的时效性较强,高于其他行业平均水平。
    产品类型繁多:海洋工程设备种类繁多、复杂多样,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海洋输油、天然气开采、海上风电、海洋渔业等,所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面临着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同时,海洋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技术的不断更新迫使生产商朝着更高效能的设备和更安全的材料进行研发,所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需要时刻关注新兴技术以及设计理念。
    4
    具有较高回报和产出
    资源蕴藏丰富,产出价值巨大。
    海洋资源丰富,仅仅是海洋油气资源就占据了全球油气资源的三分之一。运用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能够实现对海洋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利用。
    5
    具有高附加值
    融合式发展潜力大。
    如果海洋工程能够实现长期运行并且在末期可以成功转型,则装备常常具有较高附加值。如果成功实现军民融合式结构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不仅对我国国民生产带来极高回报,对我国国防海防也有极大价值。
    6
    风险较高,周期长
    投资回报的风险较大。
    海洋装备技术更新、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特别是海洋材料新技术,从研发到实验,到生产和具体运用,需要很长的时间做保证。同时,长周期的投入对应的是不确定的产出比例,材料研发和技术更新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对于装备研发和运用的企业来说,将必须承担较高的容错成本。
    7
    上下游议价能力不同
    上游议价能力弱,下游议价能力强。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中游装备制造企业充分依赖于下游需求端市场。国际原油市场、清洁能源市场以及海洋旅游市场直接影响着海工装备的需求,从而作用于装备制造价格。每当下游市场出现价格低迷波动,海工装备制造需求急剧下降。例如: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国际海工装备市场需求极具下降,装备日租率、租金以及成交价格也随着下降。例如:2014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量为327.2亿美元。而2014年感恩节,OPEC减产谈判破裂,原油价格断崖下跌,2015年海工装备成交量仅为27.3亿美元,下降超过90%。因此,下游企业对海工装备制造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强。而依赖于海工装备需求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则议价能力更低。原因在于目前国际普通原材料如钢铁等,供过于求。同时,海工装备产品的替代性较差,替代品威胁较低。
    8
    高质量就业,市场集中度高
    易于吸纳高素质劳动力,但同时市场集中度高,竞争激烈。
    与传统的制造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海洋工程装备可以很大程度地解决高质量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的就业问题,国内的企业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中高端产品市场仍被欧美、日韩等国占据,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较小,且行业需求近年来增长较为有限,实际上的市场集中度较高,行业现有企业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压力。
    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历程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海洋开发热潮。当时,人们开始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也应运而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海洋工程的不断发展,这个行业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起步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较低,主要是简单的海洋勘探和开发。行业规模较小,主要是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承担相关项目。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80年代-90年代)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的迅速提高,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国家也开始加大对该行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行业的稳步发展。 第三阶段:转型期(21世纪初-2010年代)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从传统海洋工程向深海工程、极地工程和海洋环保工程转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开始涉足更加复杂和高端的领域,如深海油气勘探、海洋能源开发、海底资源开发等。同时,海洋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也推动了海洋环保工程的发展。 目前阶段:稳步发展期 目前,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正处于稳步发展期。行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未来,该行业将继续推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通头豹会员
    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经历了由浅水到深水、由简易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分为以下阶段:萌芽期、启动期、震荡期和高速发展期。从1887年到2023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已经有近140年的发展,从早期的固定式平台到半潜式平台再到深海探测,每一阶段相较于上一阶段的发展都更为迅猛。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和欧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技术更新明显快于世界平均速度。同时,海洋工程装备行业,早期危险系数较高,安全事故频繁。随着技术的稳定和开发方式的多元,进入21世纪,海洋工程的事故率大大降低。目前,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随着新的海洋资源的深入研究,必会有更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开发,海洋装备市场将处于新的需求期。同时,随着各国对海洋资源以及装备技术发展的重视,关于海洋新材料和技术的学术研究也将更多,极大地促进海洋装备技术的运用。另外,随着海洋法规的出台和各国共识的达成,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也将更早的进入行业的成熟期。
    萌芽期
    1887-1945

    1887年,美国在西海岸,用木栈桥打出第一口海上油井;1920年,委内瑞拉在马拉开波湖发现油田。在3.5-4.3米水深中,建造了木质结构石油钻井平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式海洋平台。1936年美国为了开发墨西哥湾陆上油田的延续部分,钻成海上油井并建造了木制结构钻井平台。平台的甲板尺寸为100X300英尺,工作水深15英尺。1938年成功地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洋油田。1945年8月,马格诺利亚(Magrlolia)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用338根木桩和52根工字钢建造了一座固定式钻井平台,从此,钢材开始取代木材用来建造钻井平台。

    海洋工程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采用土木工程技术建造木结构平台和人工岛,只能在近岸的海边和内湖开发石油资源,作业水深低于10米,这标志着人类利用简易的海洋装备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已经开始。这一阶段,美国的先发优势较为明显,这也为长达一个世纪的以欧美主导的海工装备制造格局奠定了基础。

    启动期
    1947-1979

    海洋工业的诞生通常被认为是1947年。在这一年,Kerr-McGee公司(科麦吉石油工业公司)在墨西哥湾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钢结构的海洋平台,钻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商业性的油井,揭开了海底石油勘探与开采的新纪元。1954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发了第一部允许开发墨西哥海湾许可法,并提出新海洋平台理念,如简易自升式平台。第1艘自升式钻井平台于1954年4月投入使用。1958年墨西哥湾海上已经有36台钻井装置在工作。大陆(Coonoco)、联合(Unoco)、壳牌(shell Oil)、苏必利尔(supeior)四家组成的CUSS集团研制的钻井船CUSS一1号浮式钻井船,在1955年投入使用。1966年开创了第一届世界著名的海洋技术国际会议(OTC),海洋石油工业逐步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1962年,布鲁斯·科里普Bruce Collipp(MIT/Shell)发明了半潜式平台“蓝水1号”。1965年,英国在北海开辟了海洋石油工业的第二战场。第一批进入北海作业的大体上都是自升式钻井平台。第一台是英国石油公司BP的“海上宝石”号,发现了北海第1个气田。墨西哥湾海工技术在北海并不适用,激发在北海的新技术开发。为了适应北海恶劣的海洋环境,相继建造了更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北海油田润育了海洋工程的新技术:优化的半潜式平台、水泥自重平台、单点系泊、FPSO等。半潜式平台的移动问题,导致了TLP的开发。70年代中,半潜式平台得到了大发展;80年代初,半潜式平台又有第二次发展高峰。混凝土平台、柔性立管、重型海上浮吊技术革新巩固了北海在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地位。

    海洋工程装备大规模地进行了生产,标志着人类广泛且标准化地对海洋资源展开了勘探,发掘工作。这一阶段,由于欧洲早期缺乏经验,美国的墨西哥湾海工技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运用。但是,技术的衔接性和新环境条件下的运用,效果不是很好,新的条件下,催生了欧洲自己的技术创造和更新。20世纪40~60年代,随着焊接技术和钢铁工业的发展,相继出现了钢质固定平台、坐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等钻井装置,使海上油气开采扩大到30米水深的海域。1950年,出现了移动式海洋钻井装置,大大提高了钻井效率,从70年代开始,半潜式平台迅速发展。但这一阶段,由于作业流程仍然处于探索期,安全事故的风险较高,资源开采人员时长有损失。安全事故和风险的叠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接下来二十年的行业徘徊期。

    震荡期
    1980-1999

    20世纪80年代,两座半潜式平台倾覆并沉没:一座是居住和供应船Alexander Keilland(1980),另一座是Ocean Ranger(1982),这两起事故导致了几百人丧失。 1983年12月,美国阿科公司租用的“爪哇海”号钻井船在南海受台风袭击翻沉,这两次事故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海上灾难发生在1988年,Piper Alpha石油和天然气平台发生火灾,225人中死亡167人。2001年3月,世界上最大的浮式生产系统——巴西石油公司的P-36在Campos盆地失事沉没,导致10人丧失。1979年11月,我国“渤海2号”钻井平台在井位迁移时倾覆。1983年12月,美国阿科公司租用的“爪哇海”号钻井船在南海受台风袭击翻沉,这两次事故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在海洋油气钻井的历史上,全球大大小小各类安全事故不计其数,事故类型包括油气泄漏、爆炸起火、倾覆沉没等。海洋工程重大事故对海洋石油工业安全法规造成冲击。1980—1999年之间,全球海洋工程事故不断,也引发了业界在传统的规范和风险管理之间平衡中寻求技术更新的浪潮。

    高速发展期
    2000-2023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墨西哥湾,非洲西海岸,南美洲东海岸,油气勘探都越过1000英尺水深,甚至突破1000米。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投资占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总投资的比例将从2012年的38%增加到2017年53%,深水勘探开发持续升温。近年海洋新增储量占比高,深水及超深水成为重点领域。巴西盐下、东地中海、东非等其他深水区相继取得突破,发现了一大批世界级的大油气田,成为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投资热点,而深水海洋工程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墨西哥湾、北海等地区的勘探,带动了钻井装置的迅速发展。而钻井装置的进步又帮助人们向更深的海洋进军。从区域看,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形成三湾、两海、两湖(内海)的格局。“三湾”即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几内亚湾,“两海”即北海和南海,“两湖(内海)”即里海和马拉开波湖。波斯湾的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墨西哥湾的美国、墨西哥,里海沿岸的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北海沿岸的英国和挪威,以及巴西、委内瑞拉、尼日利亚等,都是世界重要的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国。其中,巴西近海、美国墨西哥湾、安哥拉和尼日利亚近海是备受关注的世界四大深海油区,几乎集中了世界全部深海探井和新发现的储量。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海洋工程,迅速普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也取得突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所减小。世界海洋资源基地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随之海洋装备行业也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运用,行业发展进入春天。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运用,海工装备制造行业跻身于高端制造业,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服务与产品进入该行业,催生了海工装备的新一轮竞争格局,新兴经济体如日韩,新加坡,中国及墨西哥等国家的海工装备制造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7]
    2:技术邻《世界海洋工程发展简史》
    技术邻《世界海洋工程发展简史》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分析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是海洋资源勘探和开发,包括海域测量、海洋勘探、深海开发等。中游为海洋工程设计和制造,主要包括海洋平台、海洋管道、海洋结构等。下游则是海洋工程施工、维护和管理,其中包括海洋工程施工、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整个产业链构成了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完整生态系统。 在产业链发展趋势方面,一是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将趋于智能化、高效化。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逐渐深入到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中,使得行业的智能化程度和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二是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将逐步推进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加剧,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也越来越大。行业将致力于开发低碳、环保、安全的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同时也将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保护。
    开通头豹会员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包括防水材料、防冻材料、钢铁、铝合金等原材料以及控制系统、钻采系统、定位系统、电子元器件、发动机、锚链等零部件;中游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主要产品有钻井、辅助船舶、铺管船、起重船等装备,国内主要企业有中船集团、中集集团、中船重工、振华重工、中远海运集团等;下游为应用市场,主要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海上油田开采、海洋资源开发工程建筑等,国内主要企业和参与方为中石油,中石化以及中海油的大型国有企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一种混合式的产业链,较为复杂,成熟度较高。该产业链由销售经营、设计研发、物资设备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及售后服务串联而成,息息相关。海工装备产业链中的利润占比呈现典型的“微笑曲线”形态:上游钛合金、防腐涂料及下游油气运营服务环节的利润水平相对较高,中游的加工制造,生产平台等环节及上游传统原材料的毛利水平较低、附加值较低。
    以中国海工装备产业链价值做参考标准:以国内行业内上市公司为代表,其中钛合金的代表性上市公司毛利率高达45.31%,行业平均毛利率达20%-50%;防腐涂料平均毛利率20%-40%;钻采系统为15%-40%;下游海洋工程项目总包毛利率为10%-20%,油气服务达到10%-40%;相比之下,中游生产平台制造毛利率仅为7%-12%;钻进平台生产为10%-20%;辅助船舶为10%-35%;而传统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如铝合金供应商的毛利率仅为5%-15%。
    从企业产业链的数量分布也能看出价值占比。以青岛市海工装备产业链分布为例:青岛市海工装备上游高毛利率企业以及下游企业总数为738家,而中游和铝合金供应商总数为6197家。在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数量越多,往往意味着高竞争和较低的平均利润率。故提高每一个环节的附加值是推动产业链发展的核心。
    未来,海工装备产业链将出现中下游企业向上游一体化的新局面。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对各类新能源需求的扩大,下游工程承包企业对智能化海工装备的需求上升,而利润率降低的中游制造商也会向上游利润率较高的产品设计和智能化系统等领域迈进,进而整合资源,降低采购成本。海工装备行业的产业链,分工依然明确,但一些资金雄厚,创新技术能力强,但所处产业链地位利润水平较低的大型企业会进行上下游一体化战略,进入利润率高但竞争激烈的上游设计领域。例如,下游企业中石化成立中石化江钻机械子公司,向中游制造领域进军;而中游企业中国船舶,成立上海中船船舶设计技术国际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向上游产品设计探索,推进上游一体化战略。
    产业链上游
    上游厂商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上游说明
    原材料供应方面,所用材料主要是钢材和铝合金。近年来,中国钢材产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2017年出现小幅下降后2018年恢复增长。2021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3.37亿吨,同比增长0.91%。钢材产品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一方面,国内钢铁企业的主导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钢材价格近些年持续走低,国内部分省市单价已经跌破3600。另一方面,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难度的品种有的国内不能生产,产品供不应求,国家每年需要大量进口。
    国内主要的钢材供应商包括:宝钢,湘钢、首钢等头部企业。铝合金,比强度接近高合金钢,比刚度超过钢,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塑性加工性能,船舶的轻量化主要靠铝合金完成。2017年铝合金行业市场规模为2011.18亿元,2020年增长至2765.53亿元。2021年铝合金行业市场规模约2997.55亿元,产量为1068万吨,同比增长10.8%,2022年进一步达到3318.34亿元。
    目前,铝合金行业在我国还处于成长阶段,企业规模偏中小,产品种类不多,其价格虽有波动,但整体平稳,低端产品稳定在20000—25000元/吨,而品质较好产品则单价约为40000—50000元/吨。
    而在铝合金技术积累方面,外资企业占据了市场优势,话语权较强。海洋新材料方面,我国海洋新材料部分产品实现了完全国产化,但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部分种类产品的市场长期被国外大公司垄断。
    海洋装备材料的腐蚀防护与防污是严重制约重大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技术瓶颈之一。目前海洋装备工程最有效的防护方法是有机涂层防护技术,应用率超过80%。但我国海洋防护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国内的环保防污涂料市场主要被国外公司所掌控。我国应用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国外企业占据了我国碳纤维80%的市场。我国海洋工程用钛起步晚、规模小,同美、俄、日等海洋强国相比,在应用领域、基础研究、钛材生产技术、设计与应用技术及相应配套技术等各个环节,大体有15年~30年的差距。2012年中国海洋工程钛材消费量为572吨,2020年上升至7240吨,年均复合增速为37%,2021年海洋工程钛材消费量将增长至9920吨,2022年将首次突破10000吨。由于熔炼工艺复杂、加工难度大,目前世界上仅有美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四个国家掌握完整的钛工业生产技术,形成四强称雄的格局。此外欧洲虽然没有海绵钛工业,但是钛加工材和应用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自2010年以来,中国钛加工材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海洋工程用有色金属材料的研究和应用起步也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表现为:产品耐蚀性差、使用时长短等。未来,我国海洋工程用有色金属材料的重点发展方向是研发高强、可焊、耐蚀、加工性能优良的铝合金材料,高品质铜合金冶炼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镁合金防腐材料研究等。
    从整体来看,我国上游原材料市场呈现两极分化,低端传统原材料过剩,而高端或新材料供给不足,依赖于国外市场。海洋工程装备的原材料对中游装备制造至关重要,直接影响装备器械的性能特征。我国钢材,铝合金等低端原材料厂商的议价能力低,新型材料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对较高。上游原材料的供应水平,直接影响海洋装备整体的行业产量,同时,海洋装备下游市场的冷热,也直接反作用于上游原材料市场。近几年由于疫情影响,传统材料行业如钢材以及铝合金等,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有持续走低的趋势。
    上游厂商
    上海佳豪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佳豪船海工程研究设计有限公司
    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上游说明
    海洋工程的上游主要为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海工装备设计是整个海洋工程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包括了船舶设计、应用软件设计等。 目前,欧美国家在海洋工程装备设计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而我国海工装备自主设计能力亟待提高,尤其是半潜式平台、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等浮式生产装备的设计能力没有真正得到国际市场认可,能够装船的系统设备也不多。尽管我国研制了钻井系统等一批国产化系统,但由于测试周期较长,真正进入应用的仍然较少,国产化系统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企业有:上海佳豪船舶工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专业从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及产品研发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为各类运输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设计、船舶与海洋工程产品的研制开发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设备的监理咨询服务等,其海工收入占比较高,研发实力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及数据模型的设计软件对海洋工程装备进行设计,不仅数据预测更准确,而且设备各方面的配合度、吻合度更高,这也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能力与建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设计,信息系统服务等产品对中游制造商的不可替代性以及技术融合度高的特点,上游设计厂商的议价能力较高,在产业链占据优势地位。
    产业链中游
    中游厂商
    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
    江阴中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链中游说明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中游为一些机械设备,包括钻井平台、生产装备以及辅助装备这三大主要装备。其中钻井平台技术含量最高,生产装备次之,一般辅助装备技术门槛最低。
    中游企业主要通过将上有原材料进行生产加工,形成最终的各类型装备产品或者技术手段,提供给下游作业厂商和工程承包商,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大量的国际贸易。2021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为618亿元,同比增长40.6%。2022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将达724.9亿元。
    中游生产环节,是我国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最强,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能力领先全球,例如振华重工、中国船舶、中集集团等国际知名企业。但是,中游生产企业相较于上游设计企业和下游工程承包企业,利润率较低,模式依然属于传统制造型模式。例如:2021年振华重工主营业务总利润为23.19亿元,其中:港口机械实现营业利润为18.57亿元,毛利率为10.62%;重型装备实现营业利润为0.29亿元,毛利率为3.78%;工程建设施工实现营业利润为-0.56亿元,毛利率为-2.54%;钢结构及相关收入实现营业利润为1.85亿元,毛利率为4.92%;船舶运输及其他实现营业利润为3.04亿元,毛利率为20.98%。
    可以看出,对于振华重工而言,高毛利率的业务主要是参与下游服务业务产生的,而中游的制造、工程建设等,毛利率都为个位数甚至为负。在生产装备制造中,主要是后期抽取海洋石油,并进行提炼和存储的装备。
    截止2017年,我国海洋产业共承接订单近4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成交装备主要是生产装备和LNG相关装备。其他类型的资源开发装备也日趋成熟: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CNOOC)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建造技术日趋成熟; 中国首个海上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计划将在2019年开工;中船重工武船集团为Salmar 集团建造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顺利交付。同时,我国海工装备智能制造不断完善,无论是企业还是高校智能制造课题组,均在生产线的设备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福建,青岛等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运作,包括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公司的生产线智能化、上海振华重工集团的生产线智能化及智能化管理等。
    中游厂商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链中游说明
    由于海工配套设备技术要求高、研制难度大,我国的配套设备生产能力较弱,大部分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依赖进口,自配套率不足30%。尤其在核心配套领域,我国自配套率低于5%。但上海振华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商,主要生产大型集装箱设备机械,散货装卸机械及大型钢桥等,在全球港口机械市场连续19年位居第一,所生产的各类港口机械,在全球市场占有80%以上的份额,是全球该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以其集装箱起重机业务为例:作为我国港口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全球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市场占有率超过70%,全球市场份额连续22年占据第一。船舶方面,2021年,中国造船完工量3970.3万吨,同比增长3.0%;新接订单量6706.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1.8%;手持订单量9583.9万吨,同比增长34.8%,其中出口船舶占88.2%。2021年,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保持领先,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的47.2%、53.8%和47.6%,同比分别增加4.1,5.0和2.9个百分点。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重型卡车、物流服务、空港设备等,提供高品质与可信赖的装备和服务。其中2021年中集集团海洋工程业务营业收入为48.88亿元,营业成本为49.94亿元。
    中游厂商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
    产业链中游说明
    整个海洋油气开发涉及的设备数量众多,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产品。基于当前钻井平台研制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钻井平台依据运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固定式和移动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移动式钻井平台有几十座,技术逐渐从浅海向深海迈进,例如:我国钻井平台“蓝鲸1号”是全球最大、钻井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能够抗拒12级台风。2021年,中国钻井平台新租约数量为339份,同比增长20.6%。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和能源战略的宏观调控下,我国产业的钻采平台也正在逐步的实现主要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向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油气资源的钻采主要依靠更多的专业钻井平台的运行。
    产业链下游
    渠道端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产业链下游说明
    下游应用于海洋工程项目总包、海洋能源开发工程建筑、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海上油田开采、油田工作、环境保护及辅助性工作等。中海油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海洋石油、天然气开发工程设计、陆地制造和海上安装、调试、维修以及液化天然气工程于一体的大型工程总承包公司,是亚太地区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 EPCI总承包商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中海油已形成海洋油气田开发设计、建造、安装、维修一整套成熟的技术、装备、能力体系。截止2013年,中海油在中国海上拥有四个主要产油地区:渤海(天津)、南海西部(湛江)、南海东部(深圳)和东海(上海)。
    同时,中海油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海上原油生产商之一,在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拥有上游资产。近几年,包括中海油在内的一系列下游企业,都在积极发展上下游一体化战略,不断向产业链上端发力,进入制造和设计等环节。
    渠道端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烟台杰瑞石油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下游说明
    近年来,我国主要海洋产业发展强劲,发展潜力与韧性彰显。数据显示,2016-2021年中国海洋油气增加值总体呈增长趋势。截至2019年底,国内油气开采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7%。2021年中国海洋油气增加值达1618亿元,同比增长8.3%。 2019年,我国完成了2次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任务;东海北部海域油气部署更加清晰;我国海洋油气勘探覆盖了60%以上的海洋领土和海域,为我国开展更多的开采服务提供了基础支撑。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水下采油树系统在莺歌海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下游海洋开发企业,形成了采油设备为主,钻井机械为辅;固定式为主,浮动式为辅;水下设备为主,水上设备为辅的装备利用格局。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勘探扩大,下游企业将获得更多的开发资源的机会,由此也将增加对中上游产业的需求,拉动中上游企业的生产活力。
    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规模
    申请引用

    申请引用

    AI专家访谈专家访谈
    Prompt
    据国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统计,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过往5年每年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从2015年的约40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约60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而未来5年预计将保持平稳增长,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约65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约80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5%左右。 从市场规模整体情况来看,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海洋工程装备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推动市场规模增长。 具体数据如下: | 年份 | 市场规模(亿元) | 年均增长率 | | ---- | -------------- | --------- | | 2015 | 400 | | | 2016 | 430 | 7.5% | | 2017 | 470 | 9.3% | | 2018 | 540 | 14.9% | | 2019 | 600 | 11.1% | | 2020 | 650 | 8.3% | | 2021 | 680 | 4.6% | | 2022 | 720 | 5.9% | | 2023 | 760 | 5.6% | | 2024 | 800 | 5.3% | | 2025 | 840 | 5.0% | 数据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协会、国家统计局等。
    开通头豹会员
    全球海工装备过去六年的成交金额为94.5,84.4,78.8,69,100以及250亿美元,未来两年会达到顶峰:270—290亿美元之间。随着油价平稳回落以及库存问题,成交金额将进一步,预估2027年仅为247亿美元。同时,全球海工装备企业的营收入,在过去五年总计分别为:1501,1581,992,2366及2438亿人民币。未来也会随油价波动,在2023—2024年达到顶峰:2658亿元。随后跟随原油市场,逐步缓慢回落至2027年的1913亿元。
    海工装备市场受石油价格影响较大,传统的海洋油气装备随着油价的波动变化以及原油需求变化而变化。自2014年油价暴跌开始,海工装备就陷入了长达5年之久的低迷期。2017年受多个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平台订单的带动下,全球海工市场回涨至94.5亿美元,同比上涨80.9%,但仍较2011-2013年相去甚远。根据中国船舶工业协会估算,2018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成交额约为84.4亿美元。2018年,我国承接各类海工装备44艘/座,合计38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全球市场份额达到45%。尽管上游市场呈现复苏势头,但供应过剩的形势并未根本扭转,装备闲置规模和船厂库存装备规模依旧庞大,海工装备新建和改装需求严重不足。2019年,全球共计成交各类海工装备57艘/座,合计78.8亿美元,同比基本持平,这也是2016年以来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连续四年处于百亿美元以下。特别是钻井平台市场,2019年仅有1座半潜式钻井订单成交。海工船方面,合计成交35艘、20.4亿美元,同比下滑26%,其中订单以半潜运输船、海上风电建设运维船和自升式服务平台为主,平台供应船和三用工作船零成交;浮式生产平台方面,维持2017年以来的活跃态势,共计成交21艘/座,合计54.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其中FPSO占到11艘、41.7亿美元。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全球海工装备制造严重受挫。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海工指数增长,行业出现复苏迹象,海工装备成交额突破100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超30亿美元。2021年海上风电、移动式生产装置订单量较大,FPSO新增订单达10艘。从海工装备交付情况看,2021年海工装置的交付量同比增长34%。2022年,高油价的“红利”加速蔓延至装备制造环节,单成交金额大涨,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出现修复性反弹。根据克拉克森数据,2022年全球共成交海工装备137艘,同比下降14%;成交金额250亿美元,同比增长68%。从细分船型来看,以FPSO为代表的生产储运装备成交23座/艘、金额约165亿美元,金额占比高达67%,成为支撑海工市场复苏的中坚力量。建造施工装备成交数量94座/艘、78亿美元,金额占比32%,其中主要以海上风电工程施工船舶为主,包括海上风电安装船、起重船、铺缆船等。移动钻井平台新造市场零成交,海洋调查装备与海工支持船成交金额占比不足2%,数量不到20艘,但部分订单已在推进之中,在经历了多年的磨底后,全球海工市场正在进入修复期。
    合理预测未来发展,由于伊拉克新油田以及新能源的广泛运用,全球原油市场预计将在未来2—3年达到价格顶峰,随后慢慢回落。但同时,随着海上新能源开发的需要,海工装备的智能化制造以及新能源开发装备的需求也不断上升。目前,全球海洋工程装备订单需求呈现多元化,油价已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因素。例如:除了传统的海洋油气装备外,海上风电船舶已经成为海工市场的另一个增长极,订单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从价值量上来看,单艘海上风电安装船的价值量已经远超自升式钻井平台,有效弥补了传统海工装备市场的缺口。因此,未来的海工装备发展,虽然会在传统油气开发装备上受制于原油市场,但新能源开发装备以及辅助装备、船舶等,依然具有增长动力,值得资本投资青睐。
    全球原油市场规模
    Trading economics网站
    下载原始数据
    全球原油需求市场规模=全球每日原油需求量*布伦特原油价格*365
    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金额
    国际船舶网、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搜狐新闻
    下载原始数据
    未来预测=上一年成交金额*原油市场规模波动比率
    全球海工装备企业营收入
    sinoirgOffshore、锐观网、航运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