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leo

    2025年中国金属注射成型品牌推荐:市场规模·十大品牌·排行榜

    发布时间:2025-04-22

    2025年中国金属注射成型品牌推荐:市场规模·十大品牌·排行榜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是一种新型粉末冶金近净成形制造技术,通过将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成喂料,利用注射成型机将喂料注入模具中成型,再经过脱脂和烧结等工艺步骤,最终获得高密度、高性能的金属零件。伴随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端方向转型,MIM的应用领域逐步从前期的军工、航空航天拓展至消费电子、医疗、汽车、5G通信、新能源、工具制造等领域。中国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强调MIM等绿色生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等方面为金属注射成型行业指明发展方向。相较于铸造、挤压、机械加工等金属成型工艺,MIM具备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表面粗糙度低,尺寸精度高;零件复杂性高,适合大规模生产;致密性和设计灵活性高;应用范围广泛等优势。

    1.市场背景

    1.1摘要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是一种新型粉末冶金近净成形制造技术,通过将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成喂料,利用注射成型机将喂料注入模具中成型,再经过脱脂和烧结等工艺步骤,最终获得高密度、高性能的金属零件。伴随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端方向转型,MIM的应用领域逐步从前期的军工、航空航天拓展至消费电子、医疗、汽车、5G通信、新能源、工具制造等领域。中国从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强调MIM等绿色生产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等方面为金属注射成型行业指明发展方向。相较于铸造、挤压、机械加工等金属成型工艺,MIM具备材料利用率高,能耗低;表面粗糙度低,尺寸精度高;零件复杂性高,适合大规模生产;致密性和设计灵活性高;应用范围广泛等优势。

    1.2金属注射成型定义

    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IM)是一种新型粉末冶金近净成形制造技术,通过将金属粉末与粘结剂混合成喂料,利用注射成型机将喂料注入模具中成型,再经过脱脂和烧结等工艺步骤,最终获得高密度、高性能的金属零件。

    从尺寸和精度上分类,可以分为传统MIM(使用常规金属粉末和粘结剂,经过注射成型、脱脂、烧结等标准工艺,适用于大多数MIM零件的生产)和μ-MIM(应用材料及工艺流程与传统MIM一致,适用于微型传感器、微型医疗器械等对精细化程度要求较高的微小零件)。在材料应用和工艺流程上,μ-MIM与传统MIM一致,不同之处是在尺寸和精度上,μ-MIM的精细化程度更高。例如,对于一些小尺寸料件(<5mm),μ-MIM工艺生产的产品公差范围为±0.01,而常规的传统MIM工艺生产的产品公差范围在±0.03;在产品致密性方面,μ-MIM工艺生产的料件密度>98.5%,高于传统MIM工艺生产的料件密度95-98%;在产品壁厚方面,μ-MIM工艺生产的产品壁厚普遍在0.1mm,在薄壁设计上更优于传统MIM工艺。

    从工艺原理上分类,可以分为传统MIM(主要工艺步骤包括喂料制备、注射成型、脱脂和烧结,依赖模具成型,设计自由度受限,适合大批量生)、2C MIM(与传统MIM只使用一种注射料不同,2C MIM在一道生产工序中将具有不同性能的两种材料直接接合在一起,可制造出功能性增强的工程零件)、3D MIM(主要工艺步骤包括喂料制备、3D打印、脱脂和烧结,无需模具,通过3D打印可实现复杂几何形状的自由成型,适合小批量、定制化生产)。2C MIM工艺的主要目的是在有利的成本下制造出功能性增强的工程零件,如针对零件关键部位采用较硬或较耐磨材料来局部增强,即在不需要任何组装作业的前提下只用一道生产工序就能够使一个零件具备不同材料性能;3D MIM工艺将快速成型技术、粉末注射成型技术和粉末烧结成型技术相结合,巧妙地避开使用大功率激光器和高能电子发射器等昂贵部件的使用,相比于选择性激光熔化成型(SLM)、电子束选区熔化(EBM)等现有金属3D打印技术,具备速度快、成本低、表面精度高等优势。

    1.3市场演变

    中国金属注射成型市场的演变可划分为3个关键阶段,伴随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并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等高端方向转型,MIM的应用领域逐步从前期的军工、航空航天拓展至消费电子、医疗、汽车、5G通信、新能源、工具制造等领域。1980-199年间,中国开始技术引进与探索。20世纪70年代,MIM技术起源于美国,但由于存在粉末原料价格高、脱脂工艺时间长等问题,其发展和应用较为缓慢;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政府拨款支持MIM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的研究工作。随后日本、德国等也积极开展MIM的开发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引进MIM技术,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对MIM技术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配方、工艺优化和设备开发等方面,受限于资金和核心技术壁垒,该阶段中国MIM工艺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0-2009年间中国金属注射成型市场实现初步产业化。21世纪初,富驰高科、精研科技等中国第一批MIM企业开始成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国MIM行业的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2001年,中国引进德国先进MIM专业设备并组建国内第一条工业规模化MIM生产线,开始大批量生产MIM产品;通过持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工艺,中国企业逐步掌握了包括喂料制备、注射成型、脱脂和烧结等关键环节的MIM核心工艺。同时,随着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MIM技术的应用开始从军工领域向民用领域扩展,涉及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2009年至今,随着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MIM零件因其高精度、复杂形状和批量生产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的结构件和功能件,部分中国龙头企业如富驰高科和精研科技等在材料研发、工艺优化和设备国产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开始陆续在全国各地及美国、韩国等海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并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扩大市场份额,推动行业市场份额向龙头厂商集中。同时,MIM技术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除消费电子外,还广泛应用于汽车、5G通信、新能源和工具制造等领域。

    2.市场现状

    2.1市场规模

    根据头豹研究院,在材料和工艺持续创新、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进程加快、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方向转型等因素驱动下,预计中国MIM的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124.32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220.8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18%。

    2021-2024年,中国MIM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主要受下游消费电子行业尤其是折叠屏手机市场需求扩张的驱动。2021-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从150万部增长至916.5万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2.82%,其中水滴型铰链由于折叠角度更大、耐用性和显示效果更佳而逐步挤占传统U型铰链的应用空间,但更高的结构复杂性也拉高了MIM铰链的单机价值。因此,在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大幅增加及MIM单机价值量提高的双重因素影响下,2021-2024年,中国MIM的市场规模从80.82亿元增长至107.5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98%。

    2025-2030年,预计中国MIM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主要受材料和工艺创新推动MIM向高附加值领域渗透以及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高精度医疗用具和航空航天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对MIM需求提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驱动。在材料和工艺创新方面,钛合金因具备高比强度、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耐腐蚀性等优异特征而在众多领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目前中国部分先进厂商制造的钛合金MIM产品已实现小批量定制化出货,未来有望伴随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而实现广泛应用;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通过采用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等轻质材料,MIM工艺可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动机部件、电池连接器等零部件的轻量化进程;在先进制造领域,随着中国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医疗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对器械和零部件精密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为适用于大规模高复杂度零部件制造的MIM行业提供新的增长点。综合以上分析,预计2025-2030年中国MIM的市场规模将从124.32亿元增长至220.8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18%。

    2.2市场供需

    2.2.1市场供给情况

    上游原材料成本是供给端的关键制约因素,金属粉末种类众多,现阶段不锈钢仍是MIM主流应用的金属粉末;根据材料特征不同,不同金属粉末材料制成的MIM产品的应用领域存在一定差异性。

    金属粉末性能的好坏是影响MIM后续注射、脱脂、烧结等工艺环节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因此,金属粉末的选择是制成高质量MIM产品的基础。理想的MIM用金属粉末需具备粉末粒度小、松装和振实密度较高、颗粒近球形、比表面积较大、纯度高等特征。

    目前,不锈钢仍是MIM主流应用的金属粉末,市场占比超50%。根据材料特征不同,不同金属粉末材料制成的MIM产品的应用领域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具备高强度、耐腐蚀特性的不锈钢主要应用于医疗、电子等领域;具备高硬度特性的工具钢和硬质金属主要应用于切削和磨削工具;具备轻量化特性的钛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

    中国金属注射成型(MIM)行业的上游市场主要包括金属粉末、粘结剂和生产设备的供给。金属粉末方面,水气联合雾化法是目前的主流制备工艺,市场占比约60%,不锈钢是MIM领域的主要应用粉末,市场占比超过50%。粘结剂市场中,聚甲醛基粘结剂因高强度和脱脂效率成为主流,国产粘结剂在性能和价格上具有竞争力。生产设备领域,烧结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较高,市场份额超过80%,但部分高端注射成型设备仍需进口。总体来看,上游市场的国产化进程加速,供应链稳定性逐步提升,但仍需在高端材料和设备领域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技术突破方面,上游厂商在金属粉末性能优化、粘结剂配方改进和设备效率提升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例如,国内厂商在水气联合雾化法制备粉末的球形度和流动性上逐步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烧结设备的产能和能耗优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技术进步为MIM行业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原材料和设备支持,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发展。

    2.2.2市场需求情况

    MIM工艺广泛应用于多个下游领域,涉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穿戴等3C电子行业、汽车行业、医疗行业以及航空航天等其他行业。其中,在3C电子行业,MIM主要用于制造高精度、形状复杂的小型零件,如智能手机中的SIM卡托、铰链和摄像头支架,满足电子产品集成化和轻薄化的需求;在汽车行业,MIM主要用于发动系统部件、引擎部件、尾气处理装置等对强度和耐高温性能要求较高的零部件的制造;在医疗行业,MIM主要用于手术刀柄、关节咬骨钳、牙科植入物等对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要求较高的医疗用具的制造。

    伴随折叠屏手机渗透率提升,对精度、强度和耐用性要求较高的铰链和转轴等折叠屏手机的核心部件为能够满足复杂结构件制造需求的MIM工艺提供发展机遇。目前,折叠屏手机中应用MIM工艺的零部件数量超30个,未来随着折叠屏手机市场需求持续提高,预计2030年铰链在整个MIM下游手机应用中的市场占比将提升至80%。

    对比MIM在国内外的应用场景差异可知,中国MIM的下游应用以3C电子为主,而国外则以汽车和医疗为主。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等消费电子市场趋于饱和,MIM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增长空间有限,而汽车和医疗等高端制造领域对轻量化、高精度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长,预计国内MIM应用将逐步从3C电子向汽车和医疗领域倾斜,推动MIM行业向更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发展。

    折叠屏手机铰链是MIM应用的重要潜力赛道之一,预计随着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的持续增长以及铰链的制作材料和工艺向高端化、精密化发展,MIM行业将面临较大增长空间。作为MIM下游的主要应用领域,在经历了2022年经济下行和大流行延续影响下的需求低谷后,2023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实现稳步回升,2024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进一步从2023年的2.76亿部上升至2.85亿部,且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中的占有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其中,折叠屏手机增长趋势明显,2024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916.5万部,较2023年同比上升30.8%,远超过智能手机整体出货量3.3%的增幅。

    折叠屏手机铰链是MIM应用的重要潜力赛道之一。通过梳理2023年10月-2024年12月各主流手机品牌新发布的折叠屏手机铰链配置情况可知,不锈钢仍然是MIM铰链的主流应用材料,部分采用了钛合金、碳纤维等高端新材料;水滴型铰链由于弯折半径较大,相较于传统U型铰链在折痕控制方面更有优势,新品机型普遍采用水滴型铰链,相应地结构更加复杂且成本较高。未来伴随折叠屏手机出货规模进一步扩大、对铰链制作的精密度需求不断提升,将推动MIM市场需求同步增长及材料和工艺同步创新升级。

    3.市场竞争

    3.1市场评估维度

    根据头豹研究院发现,十大代表品牌(精研科技 、海昌新材、新日興股份、安费诺、晟铭电子、富驰高科、昶联、台耀科技、成铭电子、 统联精密)的评选遵循多维度量化评估模型,核心指标包括以下七大维度:

    (1) 技术创新能力

    头部企业需在技术研发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例如精研科技通过不断突破金属制造的材料和物理结构限制,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富驰高科拥有95%自主喂料能力,并掌握约47种以上材质的MIM工艺,年产能达12亿件。这些企业在新材料开发、工艺改进和专利数量等方面均表现出色。

    (2) 产品质量与一致性

    企业需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统联精密通过高精度、高密度的MIM技术,生产出形状复杂、外观精美的精密零部件,并在消费电子领域广泛应用;富驰高科通过严格的ISO标准和内部品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

    (3) 市场份额与客户基础

    头部品牌需在主要应用领域占据显著市场份额,例如精研科技和富驰高科在消费电子、汽车和医疗领域的市场份额较高,且与多个国际和国内知名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统联精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自动化水平,与苹果、荣耀、亚马逊等优质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4) 品牌影响力与市场认可度

    企业需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精研科技作为全球MIM龙头企业之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并与多个知名品牌建立了合作;富驰高科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逐步扩大其在汽车、消费电子和医疗领域的市场影响力。

    (5) 供应链稳定性与成本控制

    企业需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控制能力,例如精研科技通过自主研发的喂料制备技术和高效的生产流程,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链条控制;统联精密通过自动化设备的实时监控和调整,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本效益。

    (6) 市场拓展与应用领域

    头部企业需在新市场和新领域的拓展中表现出色,例如富驰高科通过在深圳和上海建立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其在汽车和医疗领域的市场份额;统联精密通过在智能穿戴设备和无人机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实现了业务的多元化发展。

    (7) 认证体系与合规性

    企业需通过严格的认证体系,例如精研科技和富驰高科均持有ISO 9001、IATF 16949等国际认证,部分企业还通过了环保相关的RoHS认证,确保产品符合国内外市场标准。

    3.2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MIM行业按照业务规模大小可划分为三大竞争梯队,其中处于第一梯队的精研科技和富驰高科占据了25-35%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整体竞争格局较分散,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更多技术创新与差异化发展空间。

    中国MIM行业按照业务规模大小可划分为三大竞争梯队,其中第一梯队的MIM企业营收规模为2亿元以上,主要包括精研科技、富驰高科和统联精密等研发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第二梯队的MIM企业营收规模介于5000万元-2亿元之间,主要包括海昌新材等具备一定技术研发能力并形成初步规模化产能的企业;第三梯队的MIM企业营收规模少于5000万元,主要包括微研精工等技术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的企业。

    从中国MIM行业的市场份额来看,处于第一梯队的精研科技和富驰高科占据了25-35%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整体竞争格局较分散,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更多技术创新与差异化发展空间。

    3.3十大品牌推荐

    1.精研科技

    技术核心:拥有超薄金属材料、复杂结构件成型等多项专利;生产高复杂度、高精度、高强度、外观精美的定制化MIM核心零部件产品,如摄像头支架、连接器接口、装饰圈、手机转轴件、穿戴结构件等。市场策略:2021年MIM业务实现收入18.9亿元,占比为78.5%,毛利率约为30%;2021年荣获国家工信部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2.海昌新材

    技术核心:拥有标准的传统粉末冶金生产线和粉末注射(MIM)生产线,目前可依照 GB、 JIS 、 DIN 、 MPIF 标准为世界500强的电动工具,汽车,家电企业配套,主要生产铁基、铜基、不锈钢基零件,包括各类齿轮、轴承、结构件等专业的粉末冶金零部件。市场策略:2013年8月MIM事业部成立,如今产品远销至墨西哥、匈牙利、巴西、美国、捷克、英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和印度、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聚焦于中高端市场,境外收入长期占比超六成,下游客户主要为国际领先企业;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为1.87亿元,同比增加25.64%,在总营收中占比62.47%。

    3.新日興股份

    技术核心:主要制造销售产品有电脑零组件、弹簧件、冲制件、组立件、MIM金属射出及各项精密加工等,目前为全球笔电轴承主要供应商;获得1,248件全球专利证书;经商检局审核通过陆续取得ISO 9001、ISO14001、ISO45001与IATF16949认证。市场策略:占全球市场占有率约5%;主要服务于3C电子产品领域;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全过程提供支持;全球最大计算机枢纽供应商;中国MIM行业的领先企业之一,专注于MIM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4. 安费诺(美国 Amphenol 在华子公司)

    技术核心:运用MIM技术生产的变扭矩翻转铰链;主营铰链等精密机械机构件,自动化设备开发,微型同轴电缆、电子线和充电线等线缆制造,以及平板镜片和Logo等产品;拥有自动化组装生产和测试能力,以及专业的工艺制造能力,包含模具开发、冲压、注塑、不锈钢和钛金属粉末成型、数控加工和数控车铣,以及抛光、研磨、喷砂、印刷等表面处理工艺;拥有近600项发明创新专利,被评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市场策略:除了提供高质量的MIM产品外,还能够为客户提供从设计、研发到生产的一站式服务;拥有全球化的生产布局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

    5.晟铭电子

    技术核心: 2002年开始投入MIM的研发与制造,整合应用在MIM的制程与制品的开发;在不锈钢、铁系合金、铜系合金、超合金、软磁材料及钛合金等各种材料体系上进行MIM研究与应用;具备可量产的纯熟制造技术。市场策略:主要服务于高端市场,如医疗设备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市场定位为高科技电脑产业的零部件供应商;主要市场包括中国大陆、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和美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

    6.富驰高科(东睦股份子公司)

    技术核心:掌握约47种以上材质的MIM工艺,能够实现95%的自主喂料能力;高产能的生产设备包括350余台注射成型机和78台真空烧结炉,年产能达12亿件;高精度零部件制造技术和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制造技术;亚洲第一家以全MIM产品上市企业以德制连续炉和进口设备,至少12部氢气烧结连续炉;拥有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MIM粘结剂体系,材料种类丰富,包括不锈钢、低合金钢、高温合金等。市场策略:专注于消费电子和汽车领域的MIM产品;全球化布局,通过在深圳、上海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以及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参与国际展会和技术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技术影响力;中国长三角地区首家专业MIM产品生产商。

    7.昶联

    技术核心:利用金属粉末成形技术生产金属零件、陶瓷零件等,拥有独立的研发团队和精良的产线设备;相关技术有注塑机、脱脂炉、间歇式烧结炉、连续式烧结炉。市场策略:华南地区最大的金属粉末注塑成形制造商;主要布局领域包括3C产业、电信、医疗、眼镜、手表等。

    8.台耀科技

    技术核心:主要产品包括金属注射成型-电子3C产业应用、机械和工具产业应用、锁具产业应用、医疗器材产业应用;2002年12月通过ISO 9001认证。市场策略:;2024年公司營收達230.7億元,年增44.2%,毛利率為23.15%,年增3.41個百分點,稅後純益26.04億元,年增216%,EPS為9.56元。

    9.成铭电子

    技术核心:从日本引进了 MIM 和 NMT(纳米注射成型)方法;已具备MIM于不锈钢、铁系合金及铜系合金等各种材料体系量产的纯熟技术,尤其在不锈钢、铁系合金等两大材料的量产能力与质量方面。市场策略:苹果供应商,主要为苹果手持设备(iPhone、iPad)充电槽供应Lightning连接器内部零件。

    10.统联精密

    技术核心:高精度、高密度的MIM技术,结合自动化设备的实时监控和调整;CNC加工、激光加工、线切割等工艺。市场策略:与苹果、荣耀、亚马逊等优质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稳定的订单来源和市场认可度;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在美国等地设立子公司,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品牌的全球影响力;MIM行业新星,国内规模前大,成立仅5年即上市科创板。

    4.发展趋势

    第四部分主要描述中国金属注射成型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技术、应用以及市场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4.1原料设备国产化程度提高,部分高端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

    目前,MIM行业在喂料制备、注射成型、脱脂、烧结和后处理五大关键工序中的自主化程度达70-80%,部分原料/设备外部采购是出于客户要求或采购成本相对较低的考量,因此实际上中国厂商MIM的自主生产技术已趋于成熟。未来伴随中国厂商在高端设备上的技术进步,预计国产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有助于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目前,中国厂商在等离子体雾化以及计算机数值模拟等高端设备和技术领域的发展仍比较缓慢,与国外先进厂商相比差距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工艺优化和技术创新进程。

    4.2技术突破与工艺创新,工艺复杂性较高

    伴随制造业逐步向高端化方向转型发展,相应地对MIM的材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目前第一梯队厂商在钛合金等新型金属粉末上已实现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的主要瓶颈是在成本和技术方面;在工艺创新方面,部分厂商将MIM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可减少前期模具开发成本。未来伴随MIM行业技术和工艺持续突破和创新,预计将能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并拓展产品应用。

    MIM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喂料制备、注射成型、脱脂、烧结和后处理等多个工序流程,各环节对精确性的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例如,在注射成型和烧结过程中容易出现气泡、变形、裂纹等缺陷,相应地对模具设计、过程温控等工艺参数的要求更加严格。

    4.3下游应用领域拓展,环保管控压力大

    目前MIM主要应用于3C电子行业,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等细分赛道的快速发展为MIM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撑基础。未来伴随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进程加快、医疗和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对精密化零部件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为适用于大规模复杂零部件制造的MIM提供了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环保法规日益严格,相应地对MIM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提出更高要求。而由于原料选择和工艺方法不同,MIM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因此部分厂商采取了相关措施,如在脱脂过程中使用草酸代替硝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