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是指从事非工业生产,可为人类日常生活提供有益服务的一类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通常具备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模式,可以认识周围环境,根据变化的环境信息进行自主思考,并做出反应,是多种技术集成的智能化装备,能够广泛地运用在家庭生活、商业活动中。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发展至今,其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1970~1985年):1970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第一届美国工业机器人研讨会。一年以后,该研讨会升级为国际工业机器人研讨会,其目的在于给在机器人领域的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个机会以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自己的想法。1977年,该研讨会更名为国际机器人研讨会,服务机器人技术也被包含在讨论范围内。此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且广泛的普及,机器人应用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个高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于1972年开始研制机器人。
探索期(1986~2017年):1986年底,中国中共中央24号文件把智能机器人列为中国“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两大主题之一,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在服务机器人研究和产品研发方面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5年清华大学开发了一个7自由度移动式护理机器人,以高位截瘫人员作为护理对象,目标是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替患者完成取药、送水、翻书等工作。2012年,中国国家科技部出台《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和《服务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将重点培育发展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这一时期为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的探索期。
市场启动期(2017年至今):目前中国大部分服务机器人企业仍停留在产业化前期的阶段,只有一部分机器人企业已经实现量产。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经过了前些年的探索期热潮,创新型厂商不断出现,然而部分玩家受困于资本或技术,逐渐退出市场或转型,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速放缓。坚持下来的厂商的商业模式将逐步清晰,如iRobot、科沃斯等家政服务产品已进入普通消费者生活,“玩具类”服务机器人在教育消费者中快速普及,行业进入启动期。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年预测
来源:fs 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劳动力成本上升、技术进步和政策利好助力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
首先,劳动力成本上升为服务机器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是中国无法回避的问题。出生率的持续走低和老龄化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在这种形势下,服务机器人的出现可以代替部分劳动力,节约企业开支,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目前餐饮行业和快递行业已经能够利用服务机器人完成重复性高的简单劳动,例如擎朗智能的花生系列机器人已进入海底捞北京分店开始服务,在此之前,花生系列机器人已在上海逸品源餐厅有过两年的服务经验。
其次,高新智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服务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需要依靠高新智能技术,其发展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应用层之上,受人工智能技术层,如机器学习、视觉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感知和算法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基础层大数据技术的共同支撑。目前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技术等技术已相对成熟,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应用,服务机器人的机器学习、视觉交互的应用能力将不断提升,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最后,政策利好为服务机器人行业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为了扶持机器人行业发展,政府推出多项政策推动服务机器人落地,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如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智能机器人列入前沿技术的先进制造技术。2016年,工信部和财政部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将促进服务机器人等研发和产业化,对服务机器人商业落地产生积极影响。政府颁布的这些政策红利能够保障服务机器人行业的规范性发展,积极引导行业加大创新力度、优化生产模式,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
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制约因素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人机交互技术取得新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业逐步向智能化发展
人机交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在于对差异化需求的满足,服务机器人不只是功能的简单叠加,更应该着重于服务机器人与服务对象之间互动的过程。从技术角度看,服务机器人的设计主要集中在感知技术与识别技术。感知技术能够从多变纷杂的环境中感受差异化的需求,通过不断扩大的信息采集种类,对图像、文字、音频等信息进行动态采集并加以分析。识别技术是在大数据采集的基础上,高效地完成认知过程,同时进行自我调节优化,快速形成差异化的作业模式。服务机器人将逐步实现良好的人机互动,而这一趋势也成为机器人行业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人工智能热度不减,各方面技术持续进步,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最佳载体,服务机器人也继续向医疗、家庭服务、餐饮、客服等行业持续渗透,下游应用场景不断增加。服务机器人满足了人们对智能家居、便捷生活的消费新需求,将有望成为消费升级宏观背景下的热门行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