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渠道多元化发展,非处方药行业持续升温

    2019-06-26 13:56
    头豹研报

    中国非处方药行业概览

    2022-02-25

    中国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等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是指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消费者无需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处方,在药师指导下即可自行选择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其中,非处方药临床常用于多发疾病、常见病的治疗,例如感冒、咳嗽、发热等,公众可凭自我判断,根据药品标签和使用说明书自行使用。非处方药根据药品安全性程度分为甲乙两类,两者产品包装标识以及购销场所略有不同,其中甲类非处方药安全性相对较低,产品包装注有“红底白字”OTC标识,消费者需在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的场所,如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并在执业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乙类非处方药相对甲类非处方药而言安全性更高,产品包装注有“绿底白字”OTC标识,除在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外,还可在药店、超市、宾馆等其他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它商业企业自行购买使用。

    非处方药分类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公众自我药疗意识提升,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非处方药是消费者进行自我药疗时使用的主要药物。由于非处方药具有安全、有效、经济等特性,因此在有效施行分级诊疗并保证药店执业药师有效配备的情况下,患者通过应用非处方药的就能实现对常见病、轻微疾病,如感冒、咳嗽等进行很好的自我药疗,及时地获得有效治疗,可以避免小病拖成大病。中国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监管政策保障非处方药质量稳定、用药安全,并且积极鼓励公众通过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药疗提高健康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合理用药知识,大力推动自我药疗发展。此外,电视媒体、网络新闻、移动互联网即时资讯的繁荣发展也使公众拥有更多渠道去了解药品知识、用药安全注意事项等信息,公众可以通过观看网络媒体药品专题栏目,阅读微信公众号专题文章等方式随时获取自我药疗相关信息。目前,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非处方药市场,也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之一。过去五年,中国非处方药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大,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2,165.4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2,194.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7%,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长速度。沙利文预计,受到居民自我药疗意识增强、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驱动,未来中国非处方药市场规模仍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非处方药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利好政策出台助力非处方药行业发展

    2005年,原国家食药监局发布的《互联网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规定了向个人提供互联网交易服务的企业只能在网上销售本企业经营的非处方药,不得向其他企业或者医疗机构销售药品。2013年原国家食药监局发布《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加强互联网药品销售管理的通知》,提出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通过药品交易网站可销售非处方药。2017年4月,原国家食药监局发布关于落实《国务院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可以向个人消费者提供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同时也明确规定“互联网交易服务不得超出《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不得在网站交易相关页面展示、销售处方药以及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非处方药品”。此外,北京市商务委员会联合六部门于2018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系列政策的实施,促进非处方药零售终端线上线下双渠道的同步运行,利好非处方药整体行业稳步发展。

    非处方药行业支持政策,2005-2018年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品牌进入门槛提高,行业整体品牌集中度有望提高

    非处方药相对于其他药品,消费品属性更强,品牌消费特点比较突出。目前,中国非处方药零售市场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等成分、疗效的药品往往多达上百种竞品,如藿香正气水国内同品种厂家数多达169家,多数消费者由于自身药学专业知识限制而缺乏非处方药产品疗效准确认知,在购买非处方药产品过程中对品牌敏感度更高,在同质化产品中更倾向于选择品牌知名度更高的产品。品牌产品可以吸引消费者,获得消费者信赖,议价能力优于同质化产品。对于企业来说,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市场认可度和竞争力,因此多数大型企业纷纷将品牌营造作为市场战略部署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一方面加大品牌创新力度,打造品牌特色,建立自身品牌优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种媒介渠道,拉动品牌流量,扩大品牌影响力,带动产品销量。沙利文预计,未来非处方药行业格局将呈现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局面,市场份额将逐步向领先企业和品牌集中,新品牌进入行业难度提升,行业整体品牌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销售终端市场格局变化,零售渠道多元化发展

    过去二十年,中国非处方药行业销售终端发生了系列变化,目前已经形成“线下线上”双渠道销售终端模式。线下销售方面,医疗机构和社会零售药店是主要的消费场所,其中“医药分开”、“分级诊疗”等政策出台、连锁药店持续扩张大力带动非处方药在基层以及社会药店等终端市场的规模。此外,中国政府还在不断探寻新的零售终端,例如北京市政府2018年1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乙类非处方药迎来在医疗机构、社会零售药店、超市、宾馆、商场等场所之外的新的消费终端,连锁便利店拥有地理优势和人流量优势也将极大地推动乙类非处方药发展。线上销售方面,互联网经济发展迅猛为互联网医疗提供丰富资源,在国家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下,网络药店迎来发展良机。沙利文数据显示,近五年,中国非处方药消费终端市场方面,B2C市场规模持续提升,其中2014年中国非处方药B2C市场规模达36.8亿元,2018年中国非处方药B2C市场规模达165.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达45.6%。

    中国非处方药B2C市场规模,2014-2018年

    来源: 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在公众自我药疗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处方药转换评价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非处方药销售终端需求活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未来,在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生育政策放开等因素驱动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改变,老年病用药、儿童用药等细分领域非处方药产品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另一方面,伴随医疗资源下沉以及网络药店不断发展,非处方药销售渠道将迎来多元化发展,将推动行业持续升温。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