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早筛长期稳定发展,新型技术出现再添行业扩容动力
肠癌早筛是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法。中国肠癌早筛行业的发展历史已超过二十年,发展至今,行业规模成熟,销量增长稳定,2014-2018年,中国肠癌早筛市场规模由29.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36.5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3%。新型肠癌早筛技术不断发展,并开始进行商业化拓展。未来,新型肠癌早筛技术有望凭借其方便性、舒适性和诊断准确性等特点,拉动无症状人群的肠癌早筛需求,为肠癌早筛的发展再添动力。
肠癌早筛定义和分类
结直肠癌,又称大肠癌、直肠癌、大肠直肠癌、结肠直肠癌或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源自结肠或直肠(为大肠的一部分)的癌症。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癌症发展,会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骨盆或下腹持续疼痛、体重减轻等症状。
根据《MSTF结直肠癌指南》(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f Colorectal Cancer),肠癌早筛指在无癌症病史或癌前病变历史的无症状人群中检测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过程。肠癌早筛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结肠镜检查、粪便潜血检测(FOBT)、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sDNA)。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是一种临床常用的纤维内窥镜,通过肛门插入逆行向下可检查到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和盲肠以及与大肠相连的一小段小肠(回盲末端),能够及时发现肠道病变,同时还可对部分肠道病变进行治疗,如:大肠息肉等良性病变镜下直接摘除,对肠道出血进行镜下止血,对大肠内异物进行清除等。结肠镜检查肠癌的准确率高达95%。
粪便潜血检测(FOBT):其原理是由于高危腺瘤及结直肠癌病变黏膜较脆,故结肠收缩运动及粪便摩擦创伤等可致该病灶轻微出血,少量的出血虽然不能导致便血,却可经多种手段检测到。FOBT包括两种检查方法:化学法gFOBT和免疫法FIT。
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sDNA):市场上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sDNA)的肠癌早筛技术主要包括qPCR检测(血液甲基化检测),FIT-DNA检测(多靶点粪便DNA检测),以及NGS(高通量测序)检测方法。
肠癌早筛检测技术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为肠癌早筛原料、设备和基础技术提供商;产业链中游主体为肠癌早筛产品制造商,负责肠癌早筛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推广;产业链下游主体为肠癌早筛终端消费场所,其中以各级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为主要消费场所。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可根据肠癌早筛技术分类,主要分为结肠镜检查行业的上游是结肠镜设备原材料提供商,以及粪便潜血检测和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原材料提供商。
结肠镜检查行业:该行业上游是结肠镜设备原材料提供商,主要包括硬件提供商和软件提供商。硬件提供商主要供应结肠镜设备组装过程中所需的半导体、元器件、传感器、精密电阻、电源管理芯片等配件。软件提供商主要供应结肠镜设备所需的呈现和分析系统,具体包括医学影像三维重建脏器分析系统、PACS管理系统等。
粪便潜血检测和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行业:粪便潜血检测和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均是基于生物化学试验的检测技术,因此行业上游产品较相似,主要是肠癌早筛实验所需的原料试剂盒,如gFOBT试验所需的愈创木脂、甲基化检测所需的化工仪器和粪便多靶点检测所需的免疫胶体金和荧光PCR等。
中游:
中游为肠癌早筛产品本体制造商行业。在产业链中游的参与者中,不同企业聚焦的技术领域不同,推出有差异性的核心代表产品:中国市场以qPCR为主要检测技术的产品包括康立明生物的“长安心”和诺辉健康的“常卫清”,以NGS技术为主的产品,包括翌生物科技的“常易舒”和鹍远基因的“常乐思”。
下游:
结肠镜检查技术为肠癌筛查的权威诊断方式,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而粪便潜血检测和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则由于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低,主要用于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应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体检中心等。体检中心是粪便脱落细胞及其基因检测技术企业当前正开拓和布局的消费终端场所之一。由于体检中心以提供中高端体检服务为主,客户集中在高净值人群,消费能力较高,对新产品技术的支付意愿较强,有望成为最有增长潜力的终端之一。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的市场规模
在政策利好、技术发展和资本助力的背景下,中国肠癌早筛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受限于新肠癌早筛技术的商业化推广不力,肠癌早筛行业市场增长较为缓慢。2014-2018年,中国肠癌早筛市场规模由29.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36.5亿元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5.3%。未来五年,随着基于基因的肠癌早筛技术发展成熟,产品通过FDA、CFDA等机构认证,且商业化推广能力逐步增强,肠癌早筛市场将持续扩容。
中国肠癌早筛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居民支付能力提升
在经济持续增长和城镇化进程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到2018年间实现了持续增长。结肠镜检查已列入中国医疗保险目录,定价在200元人民币左右,FOBT检测定价亦较低,皆在中国居民的普遍接受范围内。然而,sDNA检测属于新技术,研发和制作成本较高,尚未列入医保目录,检测价格较为昂贵。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支付能力的提升,选择sDNA进行肠癌早筛的人群随之扩大,推动肠癌早筛新兴技术的普及,促进肠癌早筛行业的发展。
Ø 肠癌早筛需求增长
中国肠癌早筛需求人群持续增长,是推动肠癌早筛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原因包括:(1)中国的结直肠癌患者日益增多,发病病例和死亡病例均高居全球结直肠癌病例首位,肠癌发病率持续上升,推动肠癌早筛市场扩容;(2)FOBT和sDNA等新肠癌筛查技术的出现弥补了结肠镜检查的缺陷,如检测的不适感明显减少,有效提升无症状人群的检测意愿;检测方便性、安全性提升,扩大无症状人群的肠癌早筛市场。
Ø 技术进步推动sDNA检测
sDNA检测的进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突破:(1)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运用DNA检测技术进行肠癌早筛,找到对肠癌特异、敏感并且出现频次高的生物标志物,可有效提高肠癌早筛的准确度;(2)qPCR、NGS的运用提高了肠癌早筛的敏感性:由于PCR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国产化程度高,且随着ddPCR技术的不断成熟,PCR肿瘤检测试验盒应用愈加广泛;中国NGS领域不断发展,并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更新迭代和生物大数据的兴起,逐步进入临床应用,可较为全面地评估肿瘤患者可能的用药靶点,实现精准诊断、精准治疗。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驱动因素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发展趋势
Ø 加强推广力度,培养消费者的癌症早筛意识
无症状人群进行定期肠癌早筛是肠癌早筛行业的潜力市场。然而,消费者缺乏癌症早筛意识,无症状人群肠癌早筛率低于1%,导致肠癌早筛行业发展缓慢。未来,培养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和肠癌早筛意识,加强肠癌早筛产品的市场推广力度,成为中国肠癌早筛行业发展的重点。
Ø 多渠道推广
中国肠癌早筛技术已初步完善,肠癌早筛企业除了继续进行肠癌早筛技术的研发外,需要寻求合理的技术商业化落地方案,拉动肠癌早筛技术在市场上的推广,促进肠癌早筛行业持续发展。未来,肠癌早筛企业拓展体检中心、零售药店和电子商务等场景的销售渠道,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
Ø sDNA肠癌早筛技术继续发展
随着精准医疗行业和体外诊断行业的持续发展,未来,sDNA肠癌早筛技术依旧是肠癌早筛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原因包括:(1)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达90%~95%,但仍存在部分缺点,导致无症状筛选人群诊断意愿不强;(2)qPCR技术不断发展及普及,提高无症状人群的肠癌早筛意愿,有望成为未来三至五内最有潜力提高销量的肠癌早筛产品;(3)NGS技术的应用为sDNA检测技术带来突破。
中国肠癌早筛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肠癌早筛是结直肠癌诊断的重要方式,结肠镜检测和FOBT检测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患者进行肠癌诊断的主要方式。未来,肠癌早筛的发展将集中在sDNA检测上,NGS技术及其升级技术的应用有望为肠癌早筛技术带来新的突破,此外,sDNA检测的在体检中心、零售市场的商业化拓展,辐射更多的无患者群体,是肠癌早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