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援引于报告《2019年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您可进行邮件咨询。
家庭养护能力不足,安宁疗护服务前景广阔
安宁疗护是指对于治愈性治疗已经没有效果和意义的病人进行照护,包括缓解疼痛和控制其他症状,处理心理、精神各层面问题,以达到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现代家庭规模逐渐微型化、扁平化,代际数量急剧减少,家庭传统养老功能正逐步弱化,现代人寻求第三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迫切。同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治疗费用高,过度治疗不仅无法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还会导致很多家庭陷入“临终贫困”的局面,“带病终老”、“临终贫困”等现实状况加大了社会对安宁疗护的关注。
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定义及分类
安宁疗护中心(Hospice)是以控制痛苦和不适状况为目的,在疾病终末期患者临终前为其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护和人文关怀等服务,以提高其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离世的医疗机构。安宁疗护区别于一般医院末期患者照顾,目的不在于刻意延缓死亡。目前,中国能够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有三种形式:(1)隶属于医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病房或单元;(2)提供居家临终关怀服务的家庭病房;(3)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其中,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是独立设置的为临终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的医疗机构。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产业链分析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为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药品与医疗器械资源提供商;中游环节主体为提供居家照顾与住院式照顾双重服务模式的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下游是以老年群体为主的疾病终末期患者。
上游: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为人力资源、土地资源、药品与医疗器械提供商。在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成本组成中,前期土地资源、器械和药品资源等硬性成本占比高,随着业务的发展,后期需对人力资源进行大量的、持续性的投入。
人力资源: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的服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心理医生、药剂师、营养师、理疗师、社工、宗教人士(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等。在现阶段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的建设中,服务人员远不能达到上述配备标准,护理人员短缺、心理医生由医生兼职、社工数量缺口大。
土地资源:兴办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和房屋,在前期资金投入中,土地资源的投入成本占比最高。无论是重资产还是轻资产运营,高额的土地建设和租赁成本对中游的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均构成较大压力。
器械设备与药品:安宁疗护设备主要为护理床、血压计等临床护理基础设备,药物为镇痛药、止咳药、抗焦虑药等基本用药。生产该类器械设备与药品的中国企业数量多,市场竞争激烈,中游的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具有广阔的选择空间,议价能力强。
中游:
现阶段,中国安宁疗护服务机构形成以医院下设安宁疗护病房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为辅的格局。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起步晚,全国范围内,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不足10家,且行业利润率低、公益性强,导致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对社会资本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下游:
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下游是以老年群体为主的疾病终末期患者。安宁疗护服务机构早期针对恶性肿瘤晚期患者设立,时至今日,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的服务群体范围扩大,包括痴呆病、心血管疾病、肾脏与肺部疾病、艾滋病等其他疾病终末期患者,但恶性肿瘤患者依然是主要服务群体。伴随业务的发展,部分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开始为婴儿、儿童及青少年提供安宁疗护服务。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产业链下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将带动产业链中游迅速扩张。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17年1月,原国家卫计委制定了《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和《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开始出现。按服务规模统计,2017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市场规模为2.7亿元,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8年市场规模增长至3.4亿元。2017年至2018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行业的同比增长率高达25.9%。未来五年,得益于老龄人口增长、死因顺位变化、家庭照护精力不足等因素,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老龄人口增加,消费群体基数扩大
老年人数量增长为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发展创造潜在市场空间。老年患者是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的主要客户群体。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60岁以上人口数量持续增加,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未来,中国老年人口比重将持续提高。老龄化意味着消费群体基数扩大,安宁疗护服务市场需求动力强。
Ø 死因顺位变化,市场需求空间广阔
疾病终末期病人是安宁疗护中心的主要服务对象,中国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患病人数众多,为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创造了大量的下游需求。建国初期,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2017年,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替代上述疾病成为中国居民主要死亡原因。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治疗费用高,加重患病家庭负担。安宁疗护服务可为终末期病人减轻不必要的痛苦,节省患病家庭医疗开支。
Ø 家庭养老能力不足,收入增加提供物质基础
城市家庭规模逐渐微型化、扁平化,代际数量急剧减少,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寻求第三方安宁疗护服务需求迫切。在“一孩政策、二孩政策”的影响下,家庭结构小型化。中国中青年群体难以担负同时照顾上下两代人的责任,尤其针对疾病终末期患者,家属缺乏时间与精力承担全天候看护工作,家庭内对临终患者进行照顾的传统安宁疗护方式可行性下降。伴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医疗消费支出增加为患者接受安宁疗护服务提供有力保障,促进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业务增长。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行业发展趋势
Ø 安宁疗护服务形式多样化
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的发展方向之一是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服务。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水平和居民观念差异较大,在城乡间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有利于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扩大市场,全面发展。为拓展农村地区业务,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可开展“家属居家照料——农村医生上门治疗——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定期问诊培训”的业务模式。在城市地区,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可与医院内设病房照护形成合作,弥补医院内设病房床位紧张的不足,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Ø 改革社会保险制度,完善保障体系
增加安宁疗护医保报销项目与丰富长期护理保险有利于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的长期发展。目前,医疗保险与商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安宁疗护服务领域的主要险种。安宁疗护服务医保报销待遇偏低,很多项目尚未与基本医疗保险接轨。商业保险在安宁疗护项目方面发展滞后。国际上,安宁疗护项目已普遍纳入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为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借鉴。
Ø 加大对非老年群体安宁疗护服务的关注度
中国对非老年群体,尤其是儿童安宁疗护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儿童临终关怀工作的准备、启动与实施均缺乏指导性文件。发达国家对儿童临终关怀已形成较为成熟的照顾及转诊体系。2016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了《婴儿、儿童及青少年临终关怀的准备与管理指南》,可从医患沟通、信息提供、照护计划及支持、临终症状管理四大方面,为中国儿童临终关怀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深度见解
中国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起步晚,安宁疗护专业人才稀缺,未出现具有规模的行业代表性企业。同时,中西方在家庭观念与死亡认知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中国民众对来自西方的安宁疗护理念认同度与接受度低。伴随安宁疗护服务学科教育体系的完善与公众对安宁疗护服务认同的增强,未来,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将形成医院下设安宁疗护病房、第三方安宁疗护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行发展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