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连发两期小微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均受到投资人高度认可
2019年7月,浙商银行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旭越2019年第一期微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是该行继2018年12月的发行的首单小额分散性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旭越2018年第一期微小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后又一次成功发行的“旭越微小项目”。根据主承销商统计,该产品在簿记当日受到了市场投资人的高度认可,共计超过20家投资人参与认购,优先A档及B档证券均获得了超过3倍的认购量。
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定义及基础资产分类
2005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原银监会”)制定并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对于信贷资产证券化进行了释义,将其定义为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机构,将信托资产信托给受托机构,由受托机构以资产支持证券的形式向投资机构发行受益证券,以该财产所产生的现金支付资产支持证券收益的结构性融资活动。
依据基础资产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可分为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REITs资产支持证券、工程机械贷款资产支持证券、汽车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铁路专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不良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以及个人消费性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分类概览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基本交易结构分析
由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交易过程中涉及机构的类型与数量众多,本报告将重点分析发起机构、受托机构以及投资者。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本交易结构可分为三部分:项目上游发行机构为拥有信贷资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项目中游环节的主体由受托机构构成,受托机构借助信托财产独立性的原理,将依法设立的以资产证券化为目的的特定目的信托作为特殊目的载体,实现信贷资产证券化交易中的破产隔离要求。项目下游涉及各类投资机构,包括上市公司、私募基金、境外投资者、保险机构与产业投资者等。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发起机构:
依据前述对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发起机构为银行业金融机构。2018年8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保监会”)印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共有4,57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
中游-受托机构:
依据WIND数据库数据显示,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2日,中国共计发行686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受托机构共涉及33家信托公司。依据公司股东背景不同,上述信托公司可进一步分为央企系信托公司、地方系信托公司、金融系信托公司与民营系信托公司。
下游-投资者: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本交易结构中的下游主体是各类投资者,包括上市公司、境外投资机构、基金以及个人投资者等。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以及对其实践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间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一度陷入停滞状态。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监会等部门联合下发通知,重启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发行金额规模计,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市场规模在过去五年间整体呈现持续、快速的上升趋势,由2014年的2,819.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9,318.3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4.8%。根据预测,未来五年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将保持加速增长。
中国不良资产证券化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宏观经济向好带动社会信贷资产规模持续增加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整体呈现积极、快速的发展态势,引发企业融资需求与个人消费及投资置业需求的旺盛,进而推动了中国信贷规模持续增加,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企业融资需求方面,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规模由673,518.0亿元增长至866,124.2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9.0%。个人贷款方面:中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境内住户贷款由2015年底的267,325.9亿元增长至2018年底的472,762.4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20.9%。针对上述贷款规模持续快速增加的情况,信贷资产证券化手段对于以银行为主要代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相比于存款,贷款期限较长、流动性较低,大规模、高增速的贷款会恶化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情况,进而增加其流动性风险。存款类金融机构可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对贷款资产按照不同的利率、期限和种类等因素进行拆分与重新组合,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具有不同收益和风险特征的“结构性信贷证券”,最终达到分散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流动性的目的。
Ø 利好政策“加码”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
201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银监会与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为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快速、良好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丰富基础资产类型。在入池基础资产上,相关监管部门鼓励金融机构选择多元化信贷资产,包括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节能减排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文化创意产业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汽车贷款等多元化信贷资产;(2)进一步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交易。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过程中,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对风险控制机制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主要包括:①基础资产的选择;②产品结构的设计;③信息披露的完善;④加强金融监管运作机制;⑤明确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责。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驱动因素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趋势
Ø 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顺利“落地”,得到快速发展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证监会、原银监会与原保监会共同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总结前期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扩大参与机构范围,规范绿色信贷基础资产遴选,探索高效、低成本抵质押权变更登记方式,提升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流动性,加强相关信息披露管理等举措,推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常态化发展。
Ø 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呈现“井喷式”发展
伴随着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支出的增加,中国消费信贷款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进而推动了以消费信贷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项目快速发展。依据WIND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8月2日,中国信贷CLO市场共计发行76只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规模总额为3,602.4亿元。其中,消费性贷款项目共31只,规模为739.2亿元;信用卡贷款项目共34只,规模为2,863.2亿元。当前,消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已经成为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项目、企业贷款项目及汽车贷款项目后的第四大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当前,虽然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在实务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当前中国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健全、国内评级机构公信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以及资产支持证券隐私权与信息披露存在冲突。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金融领域尤其是中国银行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优化金融生态圈、改善管理、提高资本利率等方便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伴随着未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成熟的趋势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将迎来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