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商店,是指经海关总署批准,由经营单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的地点设立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销售场所和存放免税品的监管仓库,向规定的对象销售免税品的企业。其中,“经营单位”指经国务院或者其授权部门批准,具备开展免税品业务经营资格的企业;“免税品”指经营单位按照海关总署核准的经营品种,免税运进专供免税商店向规定的对象销售的进口商品,包括试用品及进口赠品。基于销售对象不同,中国免税店可以分为六种类型:①口岸免税店:即在对外开放的机场、水运以及陆路口岸隔离区域设立的出境免税店与进境免税店,其销售对象为已经办结出境手续、即将前往境外的人员,以及尚未办理进境手续的人员。②运输工具免税店:通常为销售免税商品的飞机或其他国际运输工具,该类商店销售免税品仅限于运输工具在国际(地区)航行运营期间,销售对象通常为搭乘进出境运输工具的进出境人员。
③市内免税店:位于城市范围内的免税店,即将出境的境外人员可凭出境有效证件及机(船、车)票购买免税品。
④外交人员免税店:仅服务于外国驻华外交代表和领事机构及其外交人员和领事官员,以及其他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的机构和人员的免税店,对于免税品的数量与价值有明确的限制。
⑤供船免税店:以出境的国际(地区)航线船舶及船员为销售对象的免税店。
⑥离岛免税店:具有实施离岛免税政策资格并实行特许经营的免税商店。目前中国离岛免税店一般特指开设在海南岛的指定免税店,例如三亚市内免税店与三亚海棠湾免税店等。中国离岛免税店的销售对象为年满16周岁、乘火车与飞机离开海南本岛但不离境的国内外旅客,以及海南省省内居民。
中国消费新时代的到来推动免税店行业飞速发展
2014年至2018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7.1元增长至28,228.0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8.8%;同期,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4,491.4元增长至19,853.0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8.2%。在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中国居民开始聚焦精神层面消费,主要体现在休闲、旅游和体验消费,越来越多的居民境外出游意愿逐渐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披露,2018年中国国内居民出境人数已经达到16,1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4%。受益于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以及消费意愿的不断提升,中国免税店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至2018年间,以销售规模统计,中国免税店行业市场规模由2014年202.0亿元增长至2018年327.0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2.8%。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近年来对于免税政策的逐步放松将进一步刺激旅客消费。以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为例,2018年11月,离岛旅客(包括岛内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计免税购物限额增加到30,000元且不限次数;同时在离岛免税商品清单中增加视力训练仪、助听器、矫形固定器械、家用呼吸支持设备(非生命支持),进一步扩大免税品种类。沙利文预计,在2019至2023年间,中国免税店市场规模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免税店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电子商务法实施或将制约相关竞争行业发展,从而利好免税店行业增长
2018年8月,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电子商务领域的首部综合性法律——《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并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电商法》对于“电子商务经营者”做出了明确定义,即“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包括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内经营者以及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将代购明确列入“电子商务经营者”范围。同时,《电商法》要求“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以及“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需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并且对于“从事跨境电子商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电商法》要求其“应当遵守进出口监督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中国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的出台和实施,作为中国免税店行业强有力竞争者之一的跨境电商及代购等将面临较大的制约。一方面,《电商法》推动跨境电商、代购等资质合规化与合法化进程,行业监督管理趋严趋紧;另一方面,对于电子经营者的纳税要求,增加其经营成本与税务成本,一定程度将制约免税店竞争行业的发展规模,从而为中国免税店行业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市场环境。
免税品种类不全与服务质量水平低制约行业发展
以海南三亚国际免税店为例,免税品品类分为美妆、香水、腕表、箱包、配饰和生活六大类,已进驻免税店的国际知名品牌共计将近100个,但多数品牌旗下产品种类不全、数量较少,品牌旗下新品更新速度慢,时常出现部分热门商品缺货及断货现象。相比全球奢侈品旅游零售业的领军者DFS集团,其旗下免税店铺遍及全球四大洲、420个不同地区,零售网络由分布在全球11个主要机场的免税店、20个位于市中心的T广场以及其他分支机构和度假地商店组成,为全球旅行者提供超过700个世界著名品牌的免税精品。目前,DFS提供免税品品类可分为时装、配饰、美妆、香水、美食、礼品、腕表、珠宝以及酒类共计九大类。同欧美国家免税店相比,中国免税店在入驻品牌与免税品种类丰富程度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弱势。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消费环境和服务质量要求逐渐提高。沙利文数据显示,2018年近5%的中国居民因为零售人员销售和服务质量以及零售环境方面的原因选择出境购买奢侈品。因此,免税店服务人员整体服务质量较低也成为中国免税店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行业进入壁垒高,龙头企业加速扩张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中国免税店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一方面,由于免税行业在国家税收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为弥补由此带来的财政收入损失,部分国家对于免税店行业采取垄断经营模式。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免税业务集中统一管理的有关规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免税商店及免税品监管办法》等相关规定,中国对免税品销售业务实行垄断和特许经营,并集中统一管理,地方、各部门不得与外商合资、合作经营免税品商店或变相允许外商参与免税商店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免税店的设立与经营必须取得国家颁发的免税经营牌照。但中国免税牌照申请具有较大的难度,中国国内免税店牌照发放数量十分有限,同时申请需要上报多个部门审批,对免税运营商自身的经营资质审核十分严格,申请流程耗时较长。在中国设立免税店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经营规模,拥有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能够向海关提供免税品出入库、销售等资料等多方面要求。由于中国免税店行业具备较高的行业壁垒,外部竞争者无法轻易进入,行业内部分实力较弱的免税运营商缺乏竞争优势,具有较大实力规模的免税运营商凭借自身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加速扩大自身市场份额,推动中国免税店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如中国免税集团(以下简称“中免集团”)是中国免税店行业的龙头企业,2016年7月,中免集团母公司中国国旅开展与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重组,成为重组后港中旅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2018年2月,中国国旅有限公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同意中国免税集团有限公司收购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51%的股权,该项收购决定收到商务部《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审查决定书;2018年10月,海南免税品有限公司成为中国旅游集团控股子公司。中免集团的一系列兼并重组加速行业洗牌,未来免税店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中国免税品销售业务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具有较高的行业壁垒,因此中国免税店行业整体集中度较高、垄断竞争格局明显。同时,2018年国务院会议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免税业务专业化整合,意味着中国免税店行业将加速开展行业内市场化、专业化优质企业的重组及整合,免税店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国免税店行业免税品种类、服务质量相对落后等仍是阻碍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但在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中国免税运营商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免税店行业所存在的问题未来也将得以大幅改善,迎来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