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血液制品:政策+技术双轮驱动,行业进入上升通道

    2019-05-31 13:37
    头豹研报

    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概览

    2022-02-23

    血液制品又称血浆衍生物,是指从血浆中8%的血浆蛋白中分离提纯得到的物质。血浆蛋白由60%的白蛋白、15%的免疫球蛋白、4%的凝血因子和21%的其他蛋白成分组成。

    从不同的血浆蛋白成分中能够提取出不同种类的血液制品,例如:从白蛋白中可提取出人血白蛋白,用于调节血浆渗透压、运输、解毒以及营养供给;从免疫球蛋白中可提取出肌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以及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等等。可提取的血液制品种类数量与提取技术的高低息息相关。中国现有技术最多仅能从血浆中提取出13种血制品,而技术领先的国家已经能够从血浆中提取出超过24种血制品。

    医药血液制品适应症广泛,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疗效显著,无法被其他药品所替代。作为血液的替代品,血液制品有着更长的保质期,便于存储与运输。血液制品作为一种来自于人体的独特生物制品,在医疗领域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血液制品生产技术与欧美尚有差距,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血液制品提取技术逐渐成熟,产品种类日益完善,并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制品优点十分突出,并且在某些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上,有着其他药品无法替代的作用,因而迅速得以普及。到2012年,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血液制品市场逐渐饱和,市场规模趋于平稳发展。但在中国,得益于市场的供不应求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助,血液制品行业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五年,伴随着提取技术的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中国血液制品行业仍将保持远高于全球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

    中国血液制品行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市场需求远未被满足。为缓解供需紧张的局面,国家卫生部提出“倍增”计划,中国采浆量逐年提升,为血液制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3年以来,中国血液制品行业蓬勃发展。沙利文数据显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3年的144.2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17年的341.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0%。另一方面,血液制品生产工艺持续创新,将不断提升血制品种类及产量血液制品。相关企业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推动行业发展。得益于市场、技术以及政策的驱动,未来五年,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2013-2022年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政策利好助力血液制品行业扩容

    血液制品行业从原料血浆的采集、生产、销售到进口等环节均受到中国法律法规的管理,政策支持是驱动该行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中国政策有不允许将回收血浆用于血制品的生产的规定,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2011年,国家卫生部提出了“倍增”计划,即要在“十二五”期间将中国血制品的供应量提升一倍。随着单采血浆站的建设逐步落实,各地区采浆工作均衡发展,成果显著。2011年到2016年五年间,全国单采血浆站数量由146个增加至226个,总采浆量由3,858吨提升至7,100吨左右,基本完成了“倍增”计划。同时,医药改革不断深入,中国在不断修订与完善医保报销目录的过程中也开始拓宽血制品的医保使用适应症范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7年2月23日印发了2017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目录首先增加了报销种类,将重组IX因子新纳入医保目录;宽松了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的限制范围,增加了适用症,突破了工伤保险的限制,扩展至基本医疗保险;降低了纤维蛋白原以及重组VIII因子报销的情况要求。新版医保目录的改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血液制品行业的支持,更多的患者将通过医保获取血制品,必将刺激终端的销售,最终促进行业的发展。

    2009版医保目录与2017版医保目录限制范围对比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产品供应量有限,难以满足持续增长的终端需求

    血液制品供应量有限,且提升困难已成为制约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整体情况来看,民众无偿献血意愿依旧低下,采浆量处于较低水平。受中国传统观念及习俗影响,中国人普遍认为献血容易引起贫血、高血压等疾病,经常献血,生育能力以及免疫力等均会受到影响,因而献血意愿偏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采浆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仅达到美国采浆量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另一方面,血液制品企业执照稀缺。从2001年起,国家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企业,造成了行业的封闭性。截至2017年底,行业内仅有生产企业28家。较少的企业数量不仅限制了血制品的产量,而且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对标欧美,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呈现多方位发展的趋势

    在血液制品行业,血浆的采收成本大体相同,影响成本的核心在于医药企业从人体血浆中分离并提取血制品原材料的技术水平。对于相同数量的血浆,企业从中提取产品种类越多,血浆综合利用率越低,其单位成本越低。目前,国际领先的血制品生产企业已可以分离出超过24种类别的产品,一般性企业也可以生产超过15类产品。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最多可以生产13种类别的产品,而大多数企业可生产产品的种类还在10种以下,血浆综合利用率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生产工艺上,中国企业大多局限于低温乙醇法,而国际大型企业已熟练掌握层析法的技艺,通过该技艺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分离的更加丰富类别的产品。由此,中国企业的首要发展方向依旧是内生性增长。众多血制品企业已着手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提高血浆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益。预计未来两年,血液制品产品种类将进一步扩大,推动行业规模快速增长。

    在产品结构上,部分产品有待突破销售端的困境。例如以静丙为主的免疫球蛋白产品适应症众多,使用过程复杂,患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较低,终端销售增长缓慢。对比国际上血液制品的产品结构,免疫球蛋白类产品的占比高达50%,而该数据在中国仅为30%左右。以人均用量作对比,欧美国家的静丙用量为中国的十倍以上,中国静丙产品的普及和临床使用率尚有巨大的改善空间。2017年,全国医保目录已扩大静丙的适应症覆盖范围,中国企业也着手加大对民众的学术宣传,预期将改善该类产品的终端销售比例,最终带动整体血制品行业的销售增长。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目前仍然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这既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又是市场发展的机遇。血液制品在药物医疗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血浆作为血液制品的原料,是一种社会稀缺资源,采浆量的提升将是行业在国家战略发展角度上的必经之路。在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革新下,中国血液制品企业将持续丰富生产种类,优化产品结构,推动中国血液制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