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器人:智能医疗服务优化的加速器

    2019-05-31 13:37
    头豹研报

    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概览

    2022-02-23

    医疗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型的服务机器人,是被应用于诊断、治疗、手术、康复、护理等多个医疗领域内的机器人。常见的医疗机器人包括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的用于治疗或辅助医疗的感应机器手臂或机器人。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医疗机器人已经在神经外科、腹腔内科、胸外科、骨外科、血管介入、颅面外科等多个领域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医疗机器人可以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增长率快速攀升,医疗机器人发展潜力无限

    医疗机器人在美国及欧洲应用较为广泛,这两个地区的医疗机器人销售额占比达到80%以上。在中国,医疗机器人的普及度仍然十分有限。2013年,医疗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仅为2.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销售额的2.0%。但是,近5年来,医疗机器人在中国迅速普及发展。至2017年,医疗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已经上升至7.5亿元人民币,占比达到5.7%,5年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9.2%。

    沙利文预测,未来5年,中国的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快速扩大,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亿元人民币。医疗机器人在中国发展更为迅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医疗人员资源匮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康复及护理需求,而医疗机器人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现状,潜在市场巨大。第二,中国政府不断颁布相关政策法规,利好医疗机器人的自主创新研发及使用普及。第三,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中国发展十分迅速,为医疗机器人的创新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2013-2022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老年人口数量上升,医疗服务需求增加

    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全国老龄办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占总人口的16.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1.5亿,占总人口的11.5%。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约占届时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超越如今美、英、德三个国家的人口总和。未来,老年人口赡养压力逐渐增加,对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国内医疗资源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

    随之酝酿而生的将是广大的医疗机器人市场,在国外一些机器人已经实验性地进入了医院、家庭,从事部分辅助服务工作。与传统人工手术相比,医疗机器人具有精细化、智能化、微创化的特点,能够更精确地诊断患者症状,科学分析病理,降低人工操作失误,并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加快患者疾病痊愈速度。此外,医疗机器人能够实现远程手术,缓解医疗资源地域不均的现象,使更多患者享受便捷的、智能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基于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运行良好的背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1.8万元上升至2017年的2.6万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增长也将增加患者对高质量医疗的需求。行业供给端的不断改善,需求端的不断释放,医疗机器人在供给需求的双向推动下,未来发展潜力无限。


    国家相关政策助力,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2015年以来,中国相关机构相继发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文件以推动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医疗领域作为重要的民生领域,成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医疗机器人作为高科技、高性能的医疗器械,也受到了各大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2015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将“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作为“工业4.0”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该政策的支持下,2015-2025年将成为医疗机器人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5年6月,北京市科委立即响应国家号召,积极部署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要求突破服务机器人,尤其是医疗服务机器人的技术瓶颈,相关技术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也提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攻克医疗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专用传感器,完善硬件接口标准、软件接口协议标准及安全使用标准。研制智能医疗机器人,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技术一直是制约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医疗机器人技术将迅速实现突破,行业发展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2016年1月,国务院在《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开展医疗机器人、家用健康监护诊疗器械等诊疗设备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医疗机器人行业告别了曾经“野蛮生长”的局面,发展更加健康有序。

    2016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厅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开展手术机器人在三甲医院智能手术中心的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该政策加速了医疗机器人行业下游的普及应用,为行业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

    沙利文认为,受国家政策利好,医疗机器人技术水平迅速提升,行业规范逐渐形成,下游需求不断被激发,整体行业将迅速发展,逐渐成熟。而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中国企业也将不断地扩大自身市场规模,加速实现进口替代。

    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发展支持政策,2015-2017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行业投资热度加剧,资本参与度上升

    中国医疗机器人行业的良好发展前景吸引了资本市场的注意力。2018年以来,多家相关企业分别获得过千万元融资。据悉, BAT三大巨头,均有计划进入到AI+医疗市场当中。沙利文数据显示,截止至2017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9.1亿美元,而中国的医疗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也维持在7.5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球康复机器人的市场将大于29.9亿美元。在国内,不少医疗机器人企业因为整体产业的快速成长,获得了来自资本市场的关注,有些企业甚至已经获得了资本方高达数千万投资。未来智能化的医疗机器人将带来一场新的医疗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医疗机器人产业化队伍中,医疗机器人商业化、市场化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在未来,国产机器人将走向全球的资本市场。

    中国医疗机器人企业融资情况,2017-2018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中国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加速新兴技术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伴随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医疗服务需求上升,医疗机器人产业市场潜力无限。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