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疗指对精神疾病的医学治疗,是一种融合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学科,针对性地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个体化的科学治疗。广义上来说,精神医疗泛指通过影响病人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来获得疾病治疗效果的医疗手段,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狭义上来说,精神医疗特指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是一种针对特殊病症的专业治疗。
按照实施方法,精神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饮食疗法。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一些器质性精神障碍,或者药物治疗效果不够显著的非器质性精神障碍。药物治疗指患者通过服用抗精神病的药物来进行的治疗方式,是最普遍的治疗手段,但同时抗精神病药物对循环、消化内分泌系统等也有影响,长期服用有一定的副作用。此外,患者在应对精神疾病时还可选择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通过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医师或者调理日常饮食来改善精神与生活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精神卫生工作有序进行,精神医疗行业全面起步
自1989年第一所精神病院成立起,中国精神医疗行业至今已拥有超过120年的发展历史。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精神医疗行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医疗服务的普及性较低,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障碍重重。21世纪以来,国家提高了对精神医疗的重视程度,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全面起步,行业进入了完善发展阶段。
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披露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中国13.9亿人口中精神障碍疾病的患者有2.4亿人,患病率高达17.5%。现有的精神专科医院数量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患病群体,表现为当下中国精神科医疗市场门诊人数不及患病人数的半成,精神医疗行业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过去五年,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13年,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55.0亿元人民币,之后按照17.3%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于2017年达到了482.0亿元。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能够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经济水平繁荣发展,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医疗卫生的支出的比例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精神医疗行业大力支持。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生效对市场影响显著。精神疾病患者的权利得到保障,精神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得到法律的支持,学校、社区等机构的精神医疗服务大规模展开,促进了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沙利文预计,未来五年,中国社会将沿着更加现代化与市场化的趋势发展,人民的精神健康意识将得到有效改善,促使中国精神医疗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年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利好政策出台,引导精神医疗行业加速发展
中国政策积极向好精神医疗领域,促进行业快速发展。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对精神病院、职业病防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该类医院发展。随后国家于2010年与2011年发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与《关于专科医院设置审批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要求各相关部门要做好精神医疗相关工作,鼓励精神专科医院的开设。2015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促进精神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服务可及性、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要以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精神科为辅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受益于政策对精神医疗行业的鼓励,2017年,中国精神病医院数量较2010年增长近一倍,中国精神医疗取得了显著进步,行业发展态势向好。
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相关政策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精神疾病的低认知度与高病耻感是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社会在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人民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导致国内精神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患病率逐年提高。但与之相矛盾的是社会重视程度仍保持较低水平,精神疾病的公众知晓率、就诊率偏低,这种状况严重抑制了精神医疗行业的发展。对精神医疗行业认知的扭转需要社会各方的不懈努力。以精神医疗较为发达的国家——新西兰为例,该国在精神疾病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是长达十余年的“反歧视精神疾病患者运动”。该运动运用广告的方式引起人们对轻度精神疾病的关注,逐渐更正公众对于重度精神疾病的不正态度,强调康复的可能性,提高精神疾病的认知度,降低精神疾病的病耻感。同时,该项运动积极与原著民、公司、警察等特定团体合作,关注精神疾病负担较高或认知、重视度较薄弱的人群,削弱歧视并引导对正面模范行为的关注。
但目前在中国,大部分人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歧视,同时患者也有比较强的病耻感,不愿意承认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多采取心理抵触和回避的态度,导致中国精神类疾病患者就医率低下,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加强对公众的科普宣传和积极引导,以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
民营资本进入,产业将迎来加速增长
自 2009 年起,中国全面推行新医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随后,一系列鼓励社会办医的政策纷至沓来。2010 年,中国发改委等相关部门通过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提出完善和落实社会办医优惠政策,消除阻碍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政策障碍。随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目的均为加快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未来,伴随鼓励民营医疗机构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民营医疗机构将加快发展的步伐,而民营精神医疗机构作为民营医疗机构的一部分,借力民营医疗机构的政策红利,将实现快速发展。
此外,民营精神医疗盈利水平较高,有望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由于精神疾病存在易反复、治疗时间长的特点,使得精神医疗行业具有较强盈利能力。以民营精神医疗的龙头企业之一的康宁医院为例,其在招股书中披露:该医院接受治疗的住院病人平均每床每日的开支约为377元,整体住院床位使用率高达95%,2014 年至2017 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 38.9%、38.1%、34.5%、32.5%,均高于一般的服务性企业。未来,社会资本积极性的提高将促进民营精神医疗行业进一步扩容,市场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将是精神疾病发病率显著提高。在市场的需求的强势刺激下,社会各界已意识到人民精神卫生健康的重要性,中国精神医疗行业的快速扩张将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基层精神医疗有望加速发展,加之民营资本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预计中国精神医疗行业将实现在“量”与“质”双方面的增长和优化,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