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昨日在上海隆重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并指出上海是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和改革开放前沿,强调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企业展的七个展区中,有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将在博览会上发布,全馆特装展位面积占比91%,可谓是亮点纷呈。
汽车展区是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设立的七大展区之一,其展品范围主要包括智能驾驶汽车与技术,互联网汽车与技术,新能源汽车与技术,品牌汽车等。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工业制造的象征之一、全球轮胎业巨头——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也在此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汽车展区亮相。倍耐力在此次进口博览会中拥有140平米的独立展区,除了一系列消费级产品外,公司还将展出其最新的数字汽车轮胎技术,不得不令人期待。
陶瓷是指以天然粘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高温烧结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各种制品。根据使用途径的不同,陶瓷可分为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和艺术陶瓷等几大类。建筑陶瓷作为陶瓷的一大种类,是指用于房屋、庭园、道路和给排水系统等各种土木建筑工程中的陶瓷制品,按照用途可分为陶瓷砖、耐酸砖、建筑用琉璃制品和陶瓷管。
建筑陶瓷分类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中国是陶瓷生产大国,陶瓷生产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然而由于二十世纪中国的固步自封和衰败,上世纪应用最广泛的现代建筑陶瓷却是源自西洋的舶来品。自20世纪80年代起,从舶来品到世界建筑陶瓷生产大国,中国建筑陶瓷制造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路程, 80年代初期,中国才引进了第一条自动墙地砖陶瓷生产线,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陶瓷制造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90年代,中国建筑陶瓷制造行业快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筑陶瓷制造业日趋成熟。2017年中国的陶瓷砖产量达到101.4亿平方米,占全球总产量的62.7%,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砖生产国,中国国内建陶市场规模在2017年也超过了5000亿。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行业暗流涌动
中国建筑陶瓷市场规模自2013年来累计增长了30.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6.8%,从2013年的3,867.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5,036.0亿元。根据沙利文预测,未来随着二次装修的需求增加,以及城镇化进度的推进,中国建筑陶瓷市场规模将会缓慢增长,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697.8亿。在市场稳步增长过程中,行业背后也暗流涌动。
中国建筑陶瓷制造行业市场规模,2013-2022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对外出口减少,海外竞争力底。中国对外出口的建筑陶瓷量近5年来呈现负增长,近5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5%。出口降低主要原因为中国建陶品牌竞争力低、受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市场冲击以及国外市场趋于饱和。
建筑陶瓷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建筑陶瓷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资源,对矿产资源(高岭土、石英、氧化铝)、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的消耗较大,长期以来,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制约了该行业的发展。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整个行业淘汰三分之一的落后产能,2017年全国建筑陶瓷产量101.46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15%,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去产能目标。
品牌效应尚未凸显,品牌建设之路仍旧长远。2017年,建筑陶瓷生产厂家大约有1360多家,平均开设时间不足30年,缺乏比较知名的大品牌,小品牌数量较多。建陶产品属于低频消费产品,国内对此类产品的了解往往只限于几个知名品牌,而在海外,中国陶瓷品牌尚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行业集中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长期以来,建陶行业的集中度较低,高度分散化。建陶行业的关注度相较于其他行业比较低,且为高污染高能耗产业,难以吸引资本入局,基本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运作,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差。
政府、市场齐发力,建陶行业起风浪
政府国家及行业协会一方面出台了多项政策与指导意见,大力引导、鼓励建筑陶瓷行业进行产业升级。《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准入标准》、《建筑卫生陶瓷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等政策都提到了建筑陶瓷生产企业需要采取措施降低生产能耗,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抑制产能过快增长趋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建筑陶瓷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国务院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就提出了五个基本方针: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
另一方面,政府相继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陶瓷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实施方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陶瓷砖瓦工业(征求意见稿)》等环保政策,以更严格的环保标准要求企业。在更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煤改气趋势的影响下,众多不达到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面临倒闭或停产,仅山东淄博一地,2017年就关停百余家陶瓷企业,200多条生产线。
产业相关政策法规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市场端,精装房交付比例上升成为一大趋势,2017年中国一线城市的精装房占销售总量的比例已达到了60%以上,二线城市精装房比例也达到了50%以上。另外,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精装房交付。江苏省的《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泉州市的《鼓励推进新建商品住房精装修的通知》,湖北省的《关于促进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二十条意见》等。高精装房交付比例将直接增加下游房地产企业对建筑陶瓷的需求,这无疑为建陶企业带来更多机会直面B端房地产客户,推动其工程渠道发展。
企业积极求变,寻求破局
政府相关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市场端的持续变化,将驱动建陶企业采取措施进行转型,通过升级技术、调整销售渠道,积极研发产品等措施,以契合政府与市场的要求。
环保与产能方面,众多企业主动寻求技术升级,以自动化机器取代人工劳动力,同时积极发展陶瓷技术,生产更多环保型瓷砖,减少污染物排放,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达到减少污染排放的目的。美观性、防污性及环保性均不及抛釉砖的抛光砖逐渐被企业淘汰,抛光砖产能已从2014年的1,253.0万平方米降至2017年的845.0万平方米。此外,2017年东鹏、蒙娜丽莎、马可波罗等多家一线建陶企业正式运营自动化生产线,减少了人工,减少了生产环节,研发新产品方面的实力亦有所提高。
沙利文全球合伙人、全球市场战略规划副总裁兼中华区总裁王昕博士指出,中国建陶行业市场规模虽然是世界第一,但行业中仍面临不少危机。目前建陶行业正处于转型期,大浪淘沙之下,能够良好应对环保政策收紧、市场需求变化、海外市场受阻等的情况的陶瓷企业必将脱颖而出,行业秩序度也将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