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保卫战,土壤污染修复迫在眉睫

    2019-08-19 10:28
    头豹研报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概览

    2022-03-02

    中国面临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

    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截至2017年,中国至少有近3,000万顷污染土地,其中严重土壤污染区320个,污染面积约548万公顷;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污染程度较重的耕地已无法进行种植;受矿区污染的土地面积达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的土地面积约有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土地约有5万公顷。

                                                                                     

    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定义、分类

    土壤污染通常因人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及固体废物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排入土壤,当其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出土壤自净能力时,会破坏土壤成分结构的平衡以致土壤理化等特性发生改变。土壤污染按污染成分划分可分为无机物污染和有机物污染两大类,无机物污染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以及砷、硒等非金属化合物造成的污染;有机物污染主要涵盖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有机溶剂及合成溶剂等造成的污染。


    土壤污染修复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促使污染浓度降低或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中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包含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以及固化稳定化处理四类。

    土壤污染类型及修复技术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链可以分为三部分:产业链上游主要参与者为场地调查单位、修复用剂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产业链中游环节的参与主体由污染场地修复企业构成,负责污染土壤的具体修复治理;产业链下游主体为污染场地所有者以及环保评估单位。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

    产业链上游环节参与者为场地调查单位、修复用剂供应商以及设备供应商,为中游环节的污染场地修复企业提供设备、修复用剂等支持和服务。具体如下:①场地调查:场地调查是通过系统调查方法,确定场地是否被污染并明确场地污染程度和具体范围,土壤污染场地调查多分为初步调查、深度调查两个步骤;②修复用剂供应:土壤污染化学修复技术过程涉及诸多种类的化学修复用剂,当前土壤污染修复用剂集中在氧化剂及还原剂两类试剂,包括高锰酸盐、过氧化氢、臭氧、硫化氢以及多氯化钙等;③设备供应:土壤污染热脱附等修复技术需要价格高昂的固定设备支撑,包括行走式土壤改良设备、移动式热脱附系统、挥发性气体抑制设备等。

    中游:

    产业链中游环节的参与主体由污染场地修复企业构成,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起步发展晚,伴随近十年国家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行业参与企业已由2014年的400余家飞速增长至2019年的4,000多家,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参与企业类型通常可分为专业从事土壤污染修复企业、涉足土壤修复的传统环保企业、外资环保企业、科研院所四类。

    下游:

    产业链下游参与主体包括污染场地所有者及环保评估单位。污染场地所有者通常包括工业生产企业、化工废弃厂、房地产开发商等。污染场地所有者贯穿整个土壤污染修复流程,需要多次举办公开招标选择场地调查单位、专业土壤污染修复企业以及环保评估单位。环保评估单位是在修复企业完成土壤修复工程后负责对修复场地开展环境监测及验收等行为,以第三方单位形式向污染场地所有者及政府相关部门出具环境评估报告。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市场过去五年整体呈稳定上升趋势。市场规模自2014年的21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11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3.6%,预计未来在环保理念进一步普及以及政府补贴资金的刺激下,土壤污染修复市场规模将维持稳定增长态势。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发展趋势

    Ø 多种商业模式并行

    土壤污染修复行业目前处于成长期,商业模式较为单一,未来在国家政策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下,行业将会以多种商业模式并行的市场环境下快速发展,主要包括EPC模式、PPP模式、BOT模式。EPC模式是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主流商业模式,即由政府主导资金投入,第三方专业土壤修复企业参与治理;PPP模式是国家政府与专业修复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由合资公司进行融资、修复治理污染场地,后期将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染场地交由合资公司开发利用,所得收益偿付前期投资;BOT模式是政府以未来收益作保,由政府与修复企业分摊土壤修复成本。

    Ø 提供综合解决方案,满足定制化应用需求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参与企业约有4,000家,但多数企业的综合修复实力存疑,通常仅拥有1到2种土壤修复技术,难以提供综合土壤污染修复方案。借鉴国际发达国家先进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发展经验,成熟的土壤修复产业涉及检测、评估、技术设备研发及工程设计施工等多个环节,对企业的综合性发展要求较高,技术的成熟度、适应性将是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未来伴随中国土壤污染修复市场深化,产业化规模进一步扩增,企业势必要具备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满足不同场景下客户的定制化应用需求。

    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目前,中国土壤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国家政府已意识到土壤污染修复治理的重要性。2019年,中国首部专门规范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并且财政部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同比提升43%增至50亿元,有利政策的颁布将为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此外,中国已经形成涵盖水、大气、土壤、危险废弃物、固体废弃物等领域的国家环境标准体系与地方级环保标准,环保理念的普及也会极大地推动中国土壤污染修复行业的发展。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较晚,尽管中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应用水平已基本追平国际领先的发达国家,但受限于行业发展历程短暂以及资金来源不足等因素,其技术种类及创新性仍有待提高。


    推荐阅读

    沙利文聚焦G20峰会八大议题之一:环境保护领域

    环保政策趋严,工业废水处理行业进入重点发展时期

    监管日趋加严,环境监测产业体制增长

    消费升级正当时,净水器走进千家万户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