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重要地位凸显
生物医药行业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现代生物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重大突破正在加速向应用领域渗透,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2018年市场规模已超1000亿元人民币,展现出巨大发展前景。
生物医药行业定义
医药是生命科学、工程学及医药学的交叉领域。生物医药在学术领域及商业领域的概念不一,本文将生物医药定义为研发、生产及销售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疗器械等相关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其中生物技术药物包括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药物、疫苗、基因治疗及细胞治疗药物,生物医疗器械包括生物医用材料、体外诊断试剂等。
生物医药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上游市场参与者包括生物医药原材料生产商及生物技术研发企业;产业链中游主体为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生产及销售企业;产业链下游涉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销售终端,包括公立医疗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
生物医药原材料生产商: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原材料生产商可分为三类:(1)以诺华、勃林格殷格翰等企业为代表的外资龙头企业,该类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及科研能力,掌握尖端生物医药原材料配方,是中游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对中游企业议价能力较强;(2)本土大型生物医药企业,代表企业包括白云山、华润、三九药业等,虽然该类企业均为中游企业,但拥有自建的上游生产基地,因此该类企业既与其他上游企业合作的同时亦可实现“自给自足”;(3)粤港澳大湾区地区性生物医药原材料生产企业,该类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较弱,对中游的议价能力不强。
生物技术研发企业:近五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产业园区生物技术发展,如:《关于支持坪山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速发展的建议》、《珠海市进一步扶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从人才,土地、资金等方面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未来伴随相关政策的不断实施,上游生物技术研发企业发展态势向好。
中游:
产业链的中游环节主体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资龙头企业、本土大型企业及高新技术成长型企业:
外资龙头企业以强生、辉瑞、新基医药及罗氏等企业为代表,该类企业历史底蕴较为深厚,研发创新能力强大,拥有特色药品与忠实的客户群体,经营稳定。本土大型企业以三九制药、华润制药及白云山制药等企业为代表,该类企业成立较早,拥有多项专利,口碑较好,商业模式成熟,是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的中坚力量。高新技术成长型企业以重点发展基因领域的碳云智能、深耕细胞领域的合一康等企业为代表,该类企业成立时间较晚,布局有潜力的新兴技术,研发投入较大,研发实力逐渐增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且发展态势向好。
下游: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下游的终端市场主要是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医疗机构和民营医疗机构)及部分零售药店。公立医疗机构为销售终端的主体。
公立医疗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实力较强的公立医疗机构主要分布于香港及广州,近10年来,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及人才的涌入,深圳公立医疗机构加速发展。对中游生物医药企业的话语权较强。
民营医疗机构:多重利好政策如《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加快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迎来政策利好的黄金发展期,而粤港澳大湾区民营医疗机构借力政策红利实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生物医药行业下游销售终端的中坚力量。
零售药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带动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人民更重视预防及保健等,预防及医疗保健类生物医药产品的消费成为新的增长领域之一。由于医院更多承担治疗的角色,对预防及保健的重视度较低,并存在资源不足,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多数患者的预防及自我保健并不会寻求医院,而零售药店提供的预防及医药保健品、器械及服务等,切入了消费者的痛点,因此零售药店发展前景向好,对中游生物医药的承接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分析
自2014年起,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一直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从788.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201.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1.1%。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继续腾飞、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突破及政策红利的层层落实,未来五年内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政策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利好政策频出,从中央、省、市,层层落实,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的发展:
中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资本支持、医疗保险、医疗卫生合作、中医药合作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指引。
省:2016年9月,广东省印发了《广东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广州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深圳国家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基地等为核心的珠三角医药产业集群和岭南道地中药材原料产业集群。
市:2013年11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国际生物谷总体发展规划(2013-2020年)》,旨在抢占全球生物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参与全球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实现集聚10家以上的高水平医学机构。
Ø 人才助力
得益于政策的支持,截至2018年年末,粤港澳大湾区广东省九市中,除江门外,其他城市均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从教育背景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毕业大学知名度较高,生源背景丰富,超过25%的人才均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超过30%。人才流入粤港澳大湾区,为该区域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焕发了活力,加快了生物医药创新的步伐,促进了该地区生物医药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Ø 资本催热
2018年以来,中国医药行业转型升级加速,整合趋势日益明显,医药投资市场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18年医药领域已披露有明确融资主体的投融资案例已达110余起。在医药行业的众多细分领域中,生物医药行业备受资本市场青睐,2018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融资金额已超200亿元,在此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医药投资热度也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资本投资布局增加,如:建信资本已在大湾区投资了深圳微芯生物、中山康方生物、广州恒诺康、广州基准医疗等4家企业;高特佳、IDG、深创投等也投资了多家大湾区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的增加无疑带来了人才的聚集及技术的升级,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驱动因素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Ø 新兴领域持续发力
作为世界前沿科技,干细胞疗法是一项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大量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干细胞疗法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加之粤港澳三地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医疗资源、科研教育资源及国际金融与技术支持,在干细胞疗法产业化方面占据先发优势。
Ø 医药外包组织的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多数规模较小,长期面临研发实力不足、营销能力有限以及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限制了其长远发展。医药外包组织(包括医药CRO、医药CMO及医药CSO)有助于解决上述痛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服务能力。
Ø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近五年,“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热点,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生物医药开发及推进医疗器械智能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逐步从前沿技术转变为现实应用,应用场景越发丰富,促使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政策的支持是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资本与人才逐渐涌入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行业,为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以干细胞疗法为主导的新兴领域将持续发力,同时人工智能与生物医药的结合将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的服务能力,此外,医药外包组织的进一步应用将解决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企业面临研发实力不足、营销能力有限以及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痛点,为该区生物医药的发展换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