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推动农业物联网行业发展
2016年国务院在其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提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农林产品生产等领域的作用。
农业物联网行业定义
农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农业物联网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完成数据信息的采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和互联网等多种现代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农业信息的可靠传输,最后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
根据农业生产信息自生成、传输、处理至应用的流程,可将农业物联网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和应用层。
中国农业物联网网络架构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产业链上游环节参与者为软硬件及资源供应商,为中游农业物联网服务商提供设备生产所需软硬件及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中游参与主体包括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商、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服务商,为下游需求主体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农业物联网产业下游需求主体包括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物联网区域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及现代农业集团。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
农业传感器位于农业物联网架构的感知层,是用于探测生物信号及信息传输的重要工具,农业传感器作为农业物联网行业的核心硬件,其采购成本占据整体硬件资源整体采购成本的50%。农业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其接收到的物理、化学、生物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向农业生产经营者反馈原始生物信号。
中游: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中游参与主体包括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商和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商为下游各消费主体提供农业智能化生产所需硬件设备。农业物联网设备厂商技术实力强劲,部分农业物联网设备生产商凭借其自身优势布局农业物联网各应用领域,如精准农业、农业无人机、养殖管理、温室管理。
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为下游消费主体提供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设计覆盖农水产养殖、农作物病虫害疫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田水肥一体化等细分领域的解决方案,满足下游消费主体的场景应用需求。部分农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凭借其资金及技术实力布局农业生产全领域解决方案,为下游消费主体提供农业生产全场景应用需求。
下游: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下游为农业物联网设备及解决方案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及现代农业集团。政府通过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示范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农业物理网技术、产品及服务的推广,政府部门应用占比高达60%。现代农业集团是农业物联网设备及服务的另一需求主体,其应用占比为40%,未来伴随政企合作模式的展开及深入,以企业主导的农业物联网产业园规模有望持续扩大。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销售规模分析
2014年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销售规模为53.0亿元,得益于政治、社会、技术环境的支持,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得以稳定发展。2016年国务院颁布《“十三五” 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成1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省、1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区、1,00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截至2018年底,中国共9个省份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形成426项农业物联网产品和应用模式。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业物联网设备及服务逐渐覆盖在农业各细分领域,如农业资源环境监测、种植业生产智能监测、大田精准作业等,2018年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销售规模为481.5亿元。2014年至2018年,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3.6%。
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的通知》,提出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在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畜牧业发展质量、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农林产品生产等领域的作用。《通知》指出各地方政府需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指导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政府预计至2020年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7%、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2%、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加快,行业规模有望持续扩容。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销售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农业物联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物联网运用各类传感器、RFID、视觉采集终端等感知设备,广泛采集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物流等领域的现场信息。农业物联网系统通过建立数据传输和格式转换方法,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电信网和互联网等多种现代信息传输通道,实现农业信息的可靠传输。系统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并通过智能化操作终端实现农业的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电子化交易,进而实现农业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Ø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保障消费者权益
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追溯系统可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物联网可实现农产品自生产、加工、运输至销售的全流程监控追踪,农业大数据可记录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在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前了解食品的真实质量,满足消费者追溯农产品信息的需求,保障消费者利益。
Ø 农业物联网助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精准农业可根据农地土壤特征和种植物长势精准投入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节本”即通过农业资源的精准投放避免化肥、农药等生产要素的过量投入,节约生产成本,缓解农业生产给水土资源及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增效”即通过对农业各项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质量。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驱动因素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
Ø 引入社会资本,降低农业物联网实施成本
农业物联网设备成本较高,农业物联网软件平台的建设及控制设备的搭建均需投入大量资金,自然环境的不可控性增加农业物联网硬件设备维护成本。相较于种植收益,农业物联网实施成本较高,普通农户无力承担,农业物联网产业化项目的成本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因此引入社会多元化资本投入将成为加快农业物联网市场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Ø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物联网是涉及现代信息技术、电子、通讯、计算机、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复杂系统,行业对从业者综合素质要求高。但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广大基层农户、农技人员对于农业物联网技术概念模糊,缺少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运用物联网技术的认识。行业面临基层专业从事农业信息化的技术人才匮乏和了解新兴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人才紧缺的发展窘境。
中国农业物联网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农业物联网基于3S技术、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过程监控、科学决策和实时服务。农业物联网凭借其技术优势实现多方受益,受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等因素影响,行业规模有望持续扩容。
推荐阅读
中国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拓宽
机器视觉—智能制造“新视界”
物联网深度赋能,智能化社会加速实现
环保最强风口下,生物质能发电将迎来“最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