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援引于报告《2019年中国云计算在金融行业应用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您可进行邮件咨询。
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规模仍有增长空间
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出台政策鼓励金融行业运用云计算,如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云技术开展业务。银监会于2016年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要求银行业面向互联网场景的重要信息系统全部迁移至云计算架构平台,其他系统迁移比例不低于60%。根据中国信通院2018年一项关于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调研,在受访的金融机构中约41%部署了云应用,约59%的金融机构尚未采用云部署,但金融机构云部署的规模总体不大,若根据金融机构业务量匹配云计算部署规模,多数金融机构仍需扩展部署方案,云计算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规模仍有增长空间。
云计算定义
公有云指云计算服务商利用公共网络向客户提供具有弹性的计算资源和服务,允许用户根据服务使用量支付费用的云计算模式。云计算服务商通过互联网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向用户提供硬件、平台、软件及动态易扩展虚拟化服务等资源。
公有云按使用量收费的模式与自建数据中心的收费模式不同,在自建数据中心模式下,企业需购买一切数据中心搭建设施,前期投入成本大。在公有云模式下,企业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向云服务提供商租赁相应的IT资源,按需付费,减少不必要的构建成本支出。
中国云计算在金融领域应用现状分析
Ø 金融机构业务上云情况
中国金融机构主要分为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业务布局上云方面,传统金融行业优先选择将敏感性较低的辅助性业务系统部署上云,如渠道类系统、客户营销系统和机构经营管理系统等。辅助性业务系统安全要求较低,系统短暂出现问题不会导致巨大的业务风险,且传统金融机构将辅助性业务系统迁移至云端,可提升整体系统的管理灵活性,提升相关业务的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主营业务,如微贷、P2P、消费金融等,基于互联网而生,其业务系统具备互联网特性,系统接入云端无需多加改造,简便快捷。互联网金融机构运用云计算能提升业务处理能力及容灾备份安全性能,较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建于云端。
Ø 金融机构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应用情况
金融机构一般将核心业务和重要敏感数据保留在私有云上,通过私有云部署方式提高核心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同时保留IT资源、设备、业务数据的绝对控制权,避免第三方的干扰。
金融机构一般将非敏感业务(如营销业务、渠道业务、机构管理业务等)部署于公有云上,减轻自建数据中心的运行负担,同时提升辅助性业务的运行效率。例如,金融机构将营销业务部署于公有云上,可利用公有云服务商提供的大数据分析、智能营销等应用模块,实现对潜在客群的追踪、分析与判定,提高金融机构的获客能力,实现智能高效营销。
中国云计算在金融行业应用产业链分析
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产业链由上游软硬件基础设施供应商、中游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以及下游的行业用户组成。上游基础设施供应商主要包括硬件供应商、软件供应商以及第三方IDC供应商,中游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主要负责为下游金融行业用户(包括银行、券商、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机构用户)提供云服务。
Ø 上游
上游市场软、硬件设备供应商主要有网络设备供应商、服务器供应商、网络运营商、虚拟化软件供应商、云计算操作系统供应商等。(1)服务器领域:2016年以来,中国服务器行业开始呈现白牌化趋势,白牌厂商的产品使用率和市场接受度逐渐提高,传统的贴牌生产模式开始向白牌生产模式转变。(2)网路运营领域: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IDC和云计算业务受益于通信和数据处理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以及云计算行业发展红利,保持高速增长。(3)虚拟化领域:在外商聚集的中国服务器虚拟化市场,中国本土企业有所成长,新华三和华为2018年的市场份额占比均较2015年有所增长,两者开始瓜分VMware与其他国外服务器虚拟化厂商所占的市场份额,但仍需努力抢占市场。(4)IDC领域:中国主要的第三方数据中心供应商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中国联通,近年来有大批民营企业,如世纪互联、光环新网、数据港等,铺设第三方数据中心业务,开始壮大第三方数据中心行业。
Ø 中游
中国企业对私有云部署方式的接受程度逐渐提升,中国信通院曾连续三年对企业使用私有云的情况展开调查:(1)2015年,中国信通院调查的4,161家机构中,仅3.6%的机构采用私有云;(2)2016年受访的2,873家企业中,有12.5%使用私有云;(3)2017年有13.4%受访企业使用私有云(受访企业总数为3,915家), 使用私有云的企业数量在总样本数量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私有云安全性及私密性高于公有云,更受中国金融机构青睐,截至2018年底,中国有80%金融机构采用私有云作为主要的云部署方式。
Ø 下游
根据一项金融机构云计算应用调研显示,在已经使用云计算技术的161家受访金融机构中,部署的虚拟服务器数量在500台以上的金融机构数量占比为31.7%,68.3%的金融机构部署虚拟服务器数量在500个以内。已有约40%的金融机构采用了云部署,但总体部署规模不大,若根据金融机构业务量匹配云计算部署规模,多数金融机构仍需扩展部署方案。目前中国金融机构多数业务未迁移上云,机构私有云部署发展并未成熟,随着私有云部署的完善,公有云在金融行业的接受度提升,金融领域的云计算应用规模将有望继续增长。
公有云市场当前呈现一超多强竞争态势,2019年上半年,阿里巴巴、腾讯、天翼云、华为和AWS分列中国公有云市场前5名,阿里巴巴占据30.9%市场份额,远远抛离排名第二的腾讯。华为自2017年开始,在公有云市场表现积极,将云业务部门升级为一级事业群,持续发力云计算市场,其公有云市场份额从2018年上半年排名第六跃居至2019年上半年的第五,成为中国公有云前五大服务提供商。中国公有云市场排名前五的企业合计共占超65%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较高,未来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几大龙头企业市场份额的更替。
中国云计算在金融行业应用市场规模
随着政策鼓励及金融机构的积极布局,2018年,公有云在金融行业应用的渗透率有所提升,增长至7%,公有云在金融行业应用营收规模达40.7亿元人民币。但中国金融行业受政策强监管,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渗透率严重依赖政策指导。从近年发布的政策导向看,政策偏重鼓励对金融机构的网络安全、异构、灾备等方面的建设,对金融机构的业务安全要求强于业务创新。金融业务上云侧重于业务创新、效率提高,与强监管要求并不完全吻合。缺失政策强指引,云计算在金融领域的渗透率难以快速提升。
中国云计算在金融行业应用发展趋势
Ø 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标准逐步强化
中国金融行业受政策强监管,金融机构采用的业务运行、数据存储等系统的安全程度、合规程度具有严格标准。云计算架构在金融行业应用涉及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客户信息、交易数据和资金流转等方面的高敏数据处理,监管对其安全性、合规性以及可靠性较其他行业云计算应用要求高。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标准体系化建设必定逐步完善和强化。目前负责中国金融领域全国性标准化制定工作的中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开展云计算领域基础、技术、产品、测评、服务、系统等方面的标准制订与修订工作,已发布《信息技术云计算云服务级别协议基本要求》、《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安全参考架构》等多项云计算行业国家标准以及《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技术架构》、《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安全技术要求》和《云计算技术金融应用规范容灾》三项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标准,实现了云计算在金融行业应用的标准建设突破。
Ø 金融云应用规模逐渐扩大
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机构首次强调行业公有云概念,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监管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建立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市场化运作、具备金融级安全等级的行业云平台联合运营机制,以行业云平台为基础开展金融技术创新研究。鼓励探索建立银行业金融公共服务行业云,构建私有云与行业云相结合的混合云应用模式。在政策支持下,部分大型金融企业(如中国建设银行、平安银行、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已积极构建云平台,在搭建自用私有云的同时将冗余的计算资源向有服务需求的中小型金融企业开放,形成专供金融机构使用的金融云服务模式。中小型金融机构借助大型金融机构的金融云资源实现业务快速安全上云。金融云应用有望成为除私有云外,金融机构业务上云的首选。
深度见解
中国金融行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可分为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系,以建设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系以及以华为为代表传统IT企业系。中国大型的传统IT服务商以外资企业为主,如IBM、惠普、Oracle和EMC等,受限于政策对金融行业的监管要求,外资IT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难以获得中国金融机构的青睐,中国金融行业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仍以互联网系和金融系企业为主,互联网系与金融系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将长期主导中国金融行业云计算应用市场。互联网系云服务提供商与金融系云服务提供商各具特色,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旗鼓相当,未来3年内,两者在中国金融市场将继续平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