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新规下银行理财的蜕变与新生

    2019-09-10 10:03
    头豹研报

    2019年中国银行理财行业概览

    2022-03-02

    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银行理财业务的转型与升级

    《理财新规》出台,明确商业银行应设立理财子公司,分离银行理财业务,在全新的监管格局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应何去何从?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定义及分类

    银行理财是中国商业银行在法律法规核准的范围内,利用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按照既定投资策略代理投资者进行投资的行为。银行理财业务产品根据客户获取收益方式不同,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理财产品和非保证收益理财产品。

    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行业产业链分析

    中国银行理财行业产业链由上至下可分为上游资金端,中游为各商业银行,下游为投资标的

    中国银行理财行业产业链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上游:

    银行理财行业的上游为资金端。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来源于:(1)个人存款和企业存款,商业银行存款类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资金来源;(2)同业银行拆借,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临时性借款,主要用于支持银行资金周转、弥补银行暂时的资金短缺;(3)销售理财产品收入,银行通过各种渠道销售理财产品从而募得的资金。

    中游:

    银行理财行业中游为各商业银行,各商业银行负责制定和销售理财产品。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能力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1)创设能力,银行在产品设计阶段表现出产品类型丰富度、投资资产多样性、产品设计创新度;(2)发行能力,银行理财产品在发行、募集资金阶段的效率和效果;(3)投资能力,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运作时表现出来的投资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4)合规性,理财业务规范性、信息披露透明度及对客户诚信度、理财业务发展与监管。

    下游:

    银行理财业务可将资金投向标准化资产 、非标准化资产和其他银保监会批准的资产。根据2018年《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显示,标准化资产是理财资金配置的主要资产,截至2018年底,非保本理财资金投向存款、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的余额占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余额的65.7%,非标准化资产占比17.2%。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近年来中国银行理财业务飞速发展,市场规模从2014年165.1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357.2万亿元,2018年由于《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出台,监管力度加大,中国银行理财进入调整周期,各大型商业银行为应对监管,陆续成立理财子公司,将银行理财业务逐渐从银行分离出来,由银行理财子公司独立运作,导致中国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大幅度下降,降至62.7万亿元。

    中国券商资产管理行业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wind,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银行理财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Ø 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范围扩大

    2018年9月,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在理财产品投资范围、穿透管理和理财投资顾问管理等方面采纳市场机构反馈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要求。《办法》放开公募理财产品不能投资股票相关公募基金的限制,允许公募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各类公募基金间接进入股市。《资管新规》出台后,银行难以发掘众多优质的投资标的,导致银行资金滞留在银行内部,市场资金流动性减弱,现在出台该政策是为吸引银行大量资金进入股市,进而推动整个金融业发展。对银行来说,拓宽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范围,让银行理财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有利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此外,银行公募理财产品投资门槛大幅下调至1万元,降低了投资门槛,从而可吸引更多投资者,助力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发展。

    Ø 庞大的资金池助力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发展

    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需要将资金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资金池。然而银行理财产品与项目一一对应需要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银行通过建立资金池从而实现集约化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同时也可将短期资金长期使用,保证银行兑付能力。资金池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这三个明显特征:(1)滚动发行,银行滚动发售新产品使资金流入和流出能够保持“资金池”规模总体平衡;(2)集合运作,理财产品与投资标的并非一一对应,银行将募集的所有资金放到一起统一进行运作;(3)分离定价,理财产品在开放参与、退出或滚动发行时未进行合理估值,脱离对应资产实际收益率。以上资金池的三个特征保证了银行理财产品强大的兑付能力,让投资者在投资到期后能够取得理想收益,从而赢得投资者信任,促进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发展。

    Ø 人民币汇率持续下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首次破“7”

    2019年8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离岸(CNH)及在岸(CNY)价格先后快速跌破“7”整数关口,并在盘中一路走低,截至8月6日早上6时30分,离岸人民币价格报7.1168,在岸人民币价格报7.0457。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十二年来首次破“7”引发市场高度关注。人民币汇率破“7”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投资者为规避风险,将资产配置到债券、银行外币理财产品或贵金属市场上,通过此类避险资产对冲风险。在投资者避险情绪影响下,破“7”当日盘中贵金属品种涨势凶猛。其中,由于期货市场对于价格波动敏感,所以市场变化反应较快。当日,沪金期货主力1912合约直线涨停,报收334.0元/克,并在隔夜盘中继续走高,收于337.4元/克。目前投资者面对破“7”局势,为了能够规避人民币贬值带来汇率风险,或利用汇率差获得收益,都将极大地推动银行外币理财业务发展。

    中国银行理财行业驱动因素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中国银行理财行业发展趋势

    Ø 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分离理财业务

    2018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商业银行需要设置理财子公司,逐渐将银行理财业务从银行主体分离,由理财子公司开展相关业务。2018年12月,中国银保监会出台《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该法案的出台旨在加强对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监督管理,依法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在政策的引导下,各大商业银行纷纷率先设立理财子公司。

    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有利于强化银行理财业务风险隔离,推动银行理财回归资管业务本源,让投资者建立风险意识,逐步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最终实现“买者自负”。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可以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隔离制度,把银行理财业务从银行主体分离出来,与银行其他主营业务之间树立防火墙,将有助于进一步化解银行内部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其次,银行成立理财子公司可以更好地融入到资产管理行业竞争中,相比于公募基金、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银行理财的优势在于客户资源的丰富与网点渠道充足,所以银行理财子公司能够发挥其渠道优势,在资管行业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从而能够间接增加银行收入。

    Ø 资产标准化

    银行理财投资向标准化资产转型,开展规范化直接投资业务。当前银行资管资产的投向主要包括标准化资产和非标资产。数据显示,在 银行理财业务中,非标资产占比17.2%。在2018年4月发布《资管新规》中明确了标准化债券资产5个条件:(1)等分化、可交易;(2)信息披露充分;(3)集中登记,独立托管;(4)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5)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同时,《资管新规》提出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之外的债权类资产均为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金融机构发行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有关限额管理、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本次《资管新规》对于投资非标资产进行限定,引导银行理财投资向标准化资产转型。

    中国银行理财行业发展趋势

    来源: 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深度见解

    在目前政策严监管的环境下,各商业银行陆续成立子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将进一步丰富机构投资者队伍,通过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理财产品,增加金融产品供给,为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提供更多新增资金,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多样化金融需求,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能够发挥其渠道优势,在资管行业的竞争中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从而能够间接增加银行收入。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