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783字 阅读时间:4分钟
根据中国银监会、财政部1998年联合发布的《不良金融资产处置尽职指引》规定,不良资产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中形成、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取得的不良信贷资产和非信贷资产,如不良债权、股权和实物类资产等,主要是指银行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根据所属机构不同可划分为银行不良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1998年,中国引进西方风控机制,将银行资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正常”、“关注”归为银行的存在资产,“次级”、“可疑”、“损失”三类归为银行的不良资产。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指资产管理机构、券商、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不良资产。非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是指已经或者存在潜在可能造成企业及其债权人净损失的资产,如应收账款。
不良资产还包括房地产等其它不动产组合、企业等非金融机构尚未处理的资产净损失、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应提未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各类资产预计损失金额。这些不良资产虽存在于企业的账面上,但由于回收难度大,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的资金,需通过评估不良资产,进行相应的催收或冲销。
不良资产分类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应收账款体量逐年攀升,不良资产处置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供给侧改革逐渐深入,各行业不断呈现去产能、调整结构的趋势,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以及传统工业的不良贷款、应收账款逐年提升,不良资产存量的上升为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银监会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从8,426亿元增长至20,2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从10.5万元亿增长至14.3万亿元。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从2014年的15,374.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30,98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9.2%。随着行业不断细分,专业处置不良资产的机构不断涌现,未来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将继续攀升。
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规模,2014-2023年预测
来源: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经济增速放缓,不良资产存量上升
不良资产处置行业规模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不良资产供给呈现逆周期性。当宏观经济处于调整衰退阶段,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偿还能力减弱,不良资产率呈下降趋势上升,供给总量增加。近五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渐趋缓,主要体现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持续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14年的7.3%下降至2018年的6.6%。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实体经济偿债压力持续上升,金融机构逾期及不良风险日趋严重,非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致使不良资产规模增大。
不良资产规模的上升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①实体企业产能过剩以及高杠杆经营所带来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期逐渐凸显,技术落后、低效、产能过剩的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部分遭到市场整顿淘汰,致使被淘汰企业无力偿还的贷款逐渐“浮出水面”;②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水平下降,部分企业面临负债率偏高、营收账款周转率偏低的困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从2014年的10.5万亿增长至2018年的14.3万亿,年复增长率达8.0%;③目前,大部分银行主要收入来源是净息差收入,随着存贷利差的收窄,银行利润空间降低,部分银行受业绩压力的影响,放宽贷款标准,逐渐向收益率和风险较高的贷款倾斜,导致这些银行的不良率和不良贷款规模均有所上升。不良贷款规模的上升,为中游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提供充足的供给,推动不良资产处置行业发展。
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上升
伴随着中国不良资产规模不断上升,不良资产整体呈现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若仅依靠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这些零散的不良资产进行处理,将降低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和提升处置成本,同时也不能及时消化不良资产,因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鼓励地方政府开设本地区的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
2012年1月,财政部和银监会发布《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明确每个省、直辖市可成立或授权一家地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参与本省/直辖市的不良资产处置;2016年10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允许各省/直辖市增设一家资管公司,同时也开放了地方资管公司不良资产的对外转让限制。
伴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宽,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数量增长较快,截止至2018年底,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数量已由2016年末的31家增长至53家。行业从政策性阶段进入商业化阶段,随着不良资产的转让过程高度透明化,市场的竞争逐渐白热化,不良资产包的价格开始上升。2017起,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相同类型的资产包价格均经历不同程度的上升,普遍从原来的4至5折上升到6至7折,致使行业利润空间遭到压缩,变相提高了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价值评估、处置预期、议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限制政策的开放,使持牌资产管理公司数量上升,业内竞争愈发激烈,驱使不良资产包收购价格上升,企业利润空间遭到挤压,成为行业的一大制约因素之一。
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平台化
随着金融信息化、金融互联网化、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化将成为必然趋势,推动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创新。过去,由于信息不对称、资产包配置不合理等原因,使不良资产的转让存在较大风险。“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具备用户基数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可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发现以及市场发现等功能。互联网交易平台的兴起,一方面提升了二级市场的信息透明度以及交易公平性,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实现交易信息跨地区、跨时间传播,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同时减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可有效对不良资产的动态及流向进行实时监督,提高监管能力以及监管效率。
目前,从事不良资产处置及转让的互联网平台包括淘宝网、京东、金交所等。以淘宝网为例,其搭建了处置竞拍平台,通过拍卖的形式撮合买卖双方。入驻机构包括地方及民营资产管理公司、商业银行、金融资产交易所、产权交易中心、拍卖公司等,通过发布各自的不良资产信息,以淘宝网的流量作为入口,实现资产变现,涉及的标的主要为房产、交通工具、土地林权、债权、股权等。2015年3月,中国信达通过淘宝网资产处置平台成交2笔债权资产,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资产处置的资产管理公司。
随着中国宏观经济放缓、供给侧改革逐步深入,各行业呈现去产能、调整机构的趋势,金融行业的不良资产规模以及传统工业的应收账款逐年提升,为不良资产处置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目前,国家放宽资产管理公司的开设门槛,地方性资产管理公司数量以较快速度增长,致使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不良资产收购成本不断上升,挤压资管公司利润空间,成为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随着不良资产处置互联网化,不良资产处置渠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行业发展速度将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