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内窥镜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由可弯曲部分、光源以及一组镜头组成,可以经人体的天然孔道,或者经手术做的小切口进入人体内,导入到将检查或手术的器官,进行光学成像,从而为医生提供疾病诊断的图像信息。
按发展历程及成像构造可将内窥镜分为三类
医用内窥镜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根据内窥镜的发展历程及成像构造,内窥镜可以分为硬管内窥镜、光学纤维内窥镜(软管内窥镜)和电子内窥镜三类。其中,硬管内窥镜为棱镜光学系统,通常为金属质地,利用透镜、棱镜构成光学系统,实现图像传输,既可以通过目镜直接观察,也可经光学接口与微型图像传感器(CCD)摄像机相连,将图像传输到监视器屏幕上以供观察和诊断。硬管内窥镜优点有二。其一是成像清晰,可配多个工作通道,选取多个视角。其二是可通过高温高压消毒,具有灭菌时间短、灭菌彻底等特点。硬管内窥镜可进一步细分为观察用硬管内窥镜、有创内窥镜及腔内手术用内窥镜、心及血管内窥镜,由于其发展历史相对较长,产品技术与医疗实践最为成熟,因此产品基本覆盖所有科室。光学纤维内窥镜(软管内窥镜)为光导纤维光学系统,主要利用玻璃纤维光束作为导光传像的元件,镜头柔软可弯,最大优点是镜头部分可被术者操纵改变方向,减少了检查盲区,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但成像效果不如硬质镜好。光学纤维内窥镜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腔内手术用内窥镜以及诊断用内窥镜。光学纤维内窥镜不宜高温高压消毒,因此多用于观察和诊断,无法应用于有创手术。与硬管内窥镜中光学接口与CCD连接不同,电子内窥镜通过将CCD装入内窥镜顶端部替代内镜投毒案不,用电缆替代玻璃纤维传到图像,直接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经过视频处理将图像显示在监视器屏幕上。电子内窥镜能够增加像素,提升分辨率。由于发展时间短,目前电子内窥镜主要用于诊断,种类相对较少。
内窥镜产品分类
内窥镜市场仍将持续增长
得益于国家医疗器械创新政策的支持,内窥镜逐渐加快国产化步伐,产业化水平提升。加之中国医改政策加剧了市场对内窥镜设备的需求,内窥镜行业销量连年高速增长,内窥镜的销售额从2013年的102亿增长至2017年的199亿。2013-2017年,中国内窥镜行业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均达到18.23%。
未来5年,据沙利文预测该市场的增长率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内窥镜的销售额将达到3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均可达到9.25%。增长原因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一方面技术进步助力内窥镜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中国逐渐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对医疗器械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而逐渐提升的消费水平,使得以内窥镜为代表的高科技医疗器材需求量增长显著。
(2)政策扶持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医疗机构建设,进一步拉动内窥镜行业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在支持医疗器械的创新发展,提升供给量及供给水平。
(3)国产替代进口产品比例进一步提升:国产化产品具有成本低、维修容易等优势,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内窥镜行业规模的扩张。
中国医用内窥镜行业市场规模 2013-2022预测
国家政策助力创新型内窥镜发展
2015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创新医疗器械领域多次出台了重要文件,以期着重提高国产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突破进口医疗器械垄断的局面,提高国产医疗器械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水平。
2015年8月,在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中明确了现阶段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的12项任务,医疗器械行业由此出现了导向性的改变。
2016年11月,为在医疗器械领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医药工业发展壮大,六大部门联合出台《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提出将重点发展包括高清内窥镜在内的医学影像设备,此举将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2017年5月,CFDA连续颁布了四项关于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相关政策,从产品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审批及保护创新者权益等方向出发,鼓励行业创新,并引导行业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由研发、试验到上市的路径,是对医疗器械行业极大的利好。
而在2017年10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涉及了六大方面的改革内容,被视为指导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式”的改革文件,突破了技术壁垒的高清国产内窥镜作为创新型医疗器械将是国家支持的重点发展对象。
在国家政策的倾斜下,国产内窥镜制造企业将迎来行业发展春天。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国产企业将不断地扩大市场规模,产品将逐渐由一、二级医院向三级医院渗透。
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支持政策(2015-2017)
科学化、智能化、微型化的产品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医疗器械行业的整体趋势均是朝着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内窥镜行业也不例外。沙利文认为,伴随人工智能在医疗应用方面的成熟,内窥镜亦会与其他新兴技术融合,诞生出功能更丰富、技术更强大的内窥镜,例如已经应用在临床的3D内窥镜和胶囊内窥镜。
3D内窥镜:自2012年以来,3D内窥镜的研究与开发愈趋活跃,现如今已有部分厂商研制的3D内窥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是结合全息影像技术通过3D交互可视化系统对全息图进行检测,医生可通过立体三维图像感觉手术视野深度,有助于辨认组织层次,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体内血管、神经的损伤,从而进一步减少出血和手术的并发症,能使复杂手术简单化。
胶囊内窥镜:最早关于胶囊内窥镜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因内窥镜的进入方式及探头尺寸造成了患者的不适及痛苦,为不少病患留下了心理阴影。胶囊内窥镜发展至今,已有成熟的商业化应用,患者只需随水吞服一粒胶囊内窥镜,无痛、无创、无感染的肠胃高清检查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