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274字 精读时间:4分钟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影像学检测纳入诊断标准
2020年2月13日,伴随对COVID-19认识的深入和诊疗经验的积累,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厅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在湖北省病理诊断分类中新增“临床诊断”一项,将湖北省病例划分为“确诊病例”、“临床诊断”和“疑似病例”三类。同时,湖北省“疑似病例”标准放宽,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以及“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两项临床表现,便可考虑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只要具备肺炎影像学特征者,即为“临床诊断”病例。标准的放宽意味着只要CT检查出现COVID-19肺部病变的特征,在没有核酸检测的情况下,患者即可接受等同于确诊患者的诊疗方案。
作为新冠肺炎诊断金标准的核酸检测会出现假阴性的问题,检测结果假阴性导致大量患者无法按照相关规定及时隔离与收治,该举措有利于在疫情严重的非常时期加强临床排查,帮助达到尽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目的。
CT检查方便快捷、应用广泛,在疫情防控中作为临床排查手段减少交叉感染
CT工作原理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图像。
CT检查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位置及大小与数量方面是敏感且可靠的,由于其密度分辨力高、检查方便、可克服传统X线影像重叠等特殊的诊断价值,已广泛应用于临床。COVID-19胸部影像学临床特点为: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成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钟南山团队研究结果显示CT确诊新冠病毒感染准确率为76.4%。
中国CT检查行业的上游市场参与者为元器件供应商与CT设备供应商;中游环节主体为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等CT检查服务提供者;下游涉及CT检查服务接受者,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各类疾病患者。
受需求增加驱动,CT检查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作为应用较为成熟、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中国CT检查行业市场规模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根据服务端统计,2015-2019年,中国CT检查行业市场规模由20.6亿元增长至24.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预计作为新冠肺炎诊断维度之一的CT检查市场规模较往年将有更大幅度增长,未来五年,呼吸道疾病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政策扶持国产高端CT创新研发将成为驱动行业市场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
技术助力CT检查应用场景增加,诊疗水平上升
★ AI助力医学影像整体诊疗水平上升
在中国,AI医学影像是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应用最广的场景。其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智能图像诊断算法相对成熟、国家政策扶持、资本支持等优势。现阶段,中国医学影像领域存在较多痛点,AI医学影像着力于当前痛点,帮助医生阅片,节省医生时间、提高诊断的准确度。AI和医学影像的结合可解决病灶识别与标注需求、靶区自动勾画与自适应放疗需求、影像三维重建需求,助力医疗机构整体诊疗水平上升。
★ 移动CT应用价值凸显
传统CT扫描需要将病人移送至扫描区域,受到病人临床状况与治疗状态的限制,移动病床可能为患者带来较高风险。为降低人员运输成本,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荷,移动CT以其灵活、实用的特性,自问世以来,受到临床医生的广泛使用。中国人均CT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COVID-19爆发对医疗机构CT储备提出较大挑战,车载CT等移动CT可解决医院CT装备不足的难题。
深度见解:进口替代提高医疗机构整体诊疗水平
中国CT设备渗透率低,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导致CT检查需求激增,CT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CT设备供不应求。
CT行业技术壁垒高,中国厂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巨头仍有差距,现阶段,中国CT市场仍由国际厂商主导。中国CT市场参与者可分为三类:
第一梯队:传统国际巨头GE、西门子、飞利浦,凭借丰富的产品线、优异的产品性能与优秀的品牌影响力占据中国CT行业高端市场;
第二梯队:东软、联影、安科、明峰等国产厂商领导者,具备高端CT设备生产能力,但未受到市场广泛认可;
第三梯队:产品多集中于低端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市场份额占比低。
近10年来,CT行业国产化率不断提高,但国产厂商核心零部件普遍依赖进口,导致仅有东软、联影等少数国产厂商具备高端CT生产能力。目前,本土CT设备生产商正积极发展高端CT,不断缩小与进口设备的技术差距,未来,高端国产设备有望突破进口设备的垄断。具备性价比优势的国产CT逐步对进口产品形成替代,有利于更多医疗机构进行高端CT设备的配置,进一步增强CT检查能力,提高行业整体诊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