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3213字,精读时间:5分钟
中国首单浮息利率债发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
2019年11月25日,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宣布于11月28日发行首单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为基准的浮息利率债,是继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基准浮息债后的金融创新产品。
韩国、日本已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继推出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2018年8月,韩国第三大财团鲜京集团主持开发的返利平台Antcoin进入中国;2019年1月,日本具备互联网金融理财性质的一站式外贸在线交易服务平台日本乐天(Rakuten)正式在中国招商。
利率在生产关系层面是衡量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主体之间分割的基础,可反映货币时间价值(机会成本、通货膨胀、其他风险)。利息可体现出资本出让主体与从事生产经营的资本主体共同占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率影响金融产品实际收益率、价格
利率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从微观传导至宏观。利率水平反映资本稀缺程度,可影响微观主体投融资决策,引导社会资金合理配置。利率影响金融产品收益率、价格的过程具体可以国债收益率、国债价格案例为例。
长期利率管制无法满足金融市场自由化需求
利率变化直接影响金融市场资本配置、国家通货膨胀率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为保证经济平稳发展,不同国家政府采取不同利率管制政策,管制程度各异,具体可参考日本90年代前利率管制模式。根据发达国家20世纪发展经验总结,金融管制不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无法满足金融市场自由化诉求。韩国、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利率市场化进程,三大经济体于改革进程中推进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企业融资模式转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不全面,对储蓄、消费等影响有限
Ø 对储蓄影响:
中国储蓄水平对利率变化尚未表现出弹性特征。如1998年至1999年,央行为拉动消费、刺激投资连续4次下调利率,将一年期存款利率降至3.78%,但同时期中国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速。2003年至2007年,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升至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升至4.14%),但同时期中国储蓄存款仅有6.9万亿元增长,不及历史同比增长水平。
Ø 对消费影响:
根据利率传导机制理论,利率下降将刺激居民增加消费。而由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全面,居民消费水平与利率变化未表现出反向关系。1996年至1998年,中国利率水平下调,但同时期中国社会零售商品总额增长率由19.5%跌至9.7%。1999年至2004年,中国名义利率处于下行通道,同时期中国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增速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社会消费水平对利率变化弹性不明显。2004年至2007年,央行连续8次上调存款利率,而同时期居民消费水平增速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与低利率刺激消费传导机制理论存在背离现象。
日本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发展、企业融资模式产生影响
Ø 商业银行竞争格局变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日本银行系统,刺激银行通过产品创新提高市场份额、提升盈利能力。该过程中产生的大额可转让存单、中期国债、长期国债等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金融产品选择。
但利率自由化也导致中小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排挤,约1,000家日本银行于20世纪80年代后破产。同时期,大型银行盲目扩张,意图通过海外并购、扩大房地产放贷等举措提高盈利。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监管、评估、管理体制,导致内部风险累积。经济泡沫后,日本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本稀缺等问题暴露,盈利能力急剧下降。
1993年至2002年间,日本银行净利润降至负数,银行业不良资产负担在2003年后有所减轻。20世纪90年代,日本多数银行采取赤字经营措施,贷款余额急剧下降。1998年10月,日本银行业贷款平均同比下降约3%。利率市场化进程伴随的不良资产问题及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日本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经营风险。
Ø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拓展:
随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创新金融交易产品为日本大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渠道,大企业对银行依赖度降低。为适应新型市场环境,普通银行开始为日本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1975年至1985年,日本普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贷款比率由45:51上升至51:46。其中,三菱银行、琦玉银行等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额比重约达到50%。
韩国利率市场化降低企业对银行依赖度
韩国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降低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韩国银行相继设立为中小企业专门提供融资服务的部门,增加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机会。韩国第二阶段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竞争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规模扩大。与此同时,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幅度未超出预期。1990年,韩国企业利息支出占企业销售总额比重达到5.1%,随1997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结束,该比重上升幅度仅为1.3%。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韩国连续2年内实现约10%GDP增长。
20世纪80年代,韩国商业银行业私有化改造取得成效,银行获得利率自主权,可通过差异化定价手段利用利率杠杆调控资金供给。1990年至2000年,韩国货币市场规模同比增长率达到300%,债券市值同比增长约600%。
东亚三国利率市场化为金融机构创造机遇,同时衍生风险
Ø 商业银行面临多元风险因素
利率市场化改革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更宽松的利率选择空间,促使商业银行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寻求业务转型和盈利模式转变,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改革引发的业务竞争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多元风险。
(1) 流动性风险:市场化改革后利率波动加剧,资金流动频繁,变现频率高,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加剧。
(2) 信用风险:随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不受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数量增加,该类银行以高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吸收资金,并以较低贷款利率增加业务,高存款利率与低贷款利率并行易造成资金链薄弱、资产不足等问题。
(3) 资产负债管理体制风险:中国大部分中小银行尚未形成垂直管理模式,多数银行对资产负债匹配情况实行总行、分行两级管理模式,账务系统资金信息较分散,总行、分行之间缺乏实时信息互通。总行在缺乏分行存贷款变动信息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根据资产负债情况调整利率政策。
(4) 同业竞争风险:自由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追求业务规模扩大、盈利水平提升双重目标。中小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或通过调节自身利率政策引发价格战争(甚至恶性竞争),具体措施如于月末、季末推出大客户优惠条件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激烈价格竞争导致银行风险上升、盈利能力下降。
Ø 金融机构推进产品创新、客户结构优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下,银行主导的传统利差型存贷款业务市场竞争加剧。东亚三国银行传统业务萎缩,原本处于政府保护机制下的金融机构因适应能力不足遭到市场淘汰,如韩国大批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倒闭。价格竞争加剧导致存贷款利率差额持续缩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探索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遇,以求提升盈利能力,如日本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出现贴现国债、中期国债、变动利率超长期国债等产品。利率市场化改革促使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通过明确市场战略定位、细分客户群体、调整客户策略等方式对不同业务设定细分利率水平,吸引优质客户,并通过高利率对风险较大的客户收取贷款风险补偿。
深度见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环境将持续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创新
随东亚三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或推进,资本市场存贷款业务竞争主体数量增加,融资、理财创新金融产品频出,商业银行面临竞争范围扩大的局面。中日韩三国中小银行可通过开发特色产品、强化区域优势等方式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突围。
中日韩三国相较而言,中国在互联网金融创新方面发展势头迅猛,金融科技相对发达。中国人口基数较大,市场对金融科技热情较高,金融机构开始依托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进行产品创新。日本社会步入低欲望、老龄化时代,金融科技创新速度较慢,远期或可依托电子产品研发、创新优势推动科技金融发展。2003年后,韩国银行业在经历修复期后发展平稳,逐步涉足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并在数字货币领域取得发展优势。
传统利率管制环境下,金融市场竞争主体数量有限,业务种类较为单一,中日韩三国商业银行竞争集中于客户资源层面。随利率市场化推进,存贷款业务竞争主体数量增加,融资、理财创新金融产品频出,商业银行面临竞争范围扩大,包括客户资源、金融产品、投融资服务等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