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路协同市场爆发在即,千亿市场蓄势待发

    2020-03-31 17:13
    头豹研报

    2020年中国车路协同行业概览

    2022-03-02

    全文字数:2531字,精读时间:5分钟


     


    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利好车路协同行业发展

    2020年2月,发改委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盖章出台《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

    《战略》提出到2025年,中国将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并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智能汽车在特定环节下的市场化应用。届时,中国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将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将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将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将实现全面覆盖。《战略》还积极推动智能汽车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将利好车路协同行业发展。

     

    车路协同是什么?

    根据2011年科技部在863计划设立的主题项目“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车路协同是指采用先进的无线通信和新一代互联网等技术,全方位实施车车、车路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并在全时空动态交通信息采集与融合的基础上开展车辆主动安全控制和道路协同管理,充分实现人车路的有效协同,保证交通安全,提高通行效率,从而形成的安全、高效和环保的道路交通系统。简单来说,车路协同系统(IVICS,Intelligent Vehicle Infrastructure Cooperative Systems)是以路侧系统和车载系统为基础进行构建,并通过无线通讯设备实现车、路信息交互和共享的智能交通系统。

     

    车路协同系统由什么构成?

    车路协同主要涉及车端、路侧端和云端三个端口,因此,车路协同系统可被拆分为以下三个核心组成部分:车载单元(简称OBU,安装在车端)、路侧单元(简称RSU,负责传输路侧端及云端数据)和通信平台。

    车载单元(OBU)是指安装在车辆终端的、起到增加驾驶员对行车环境和车辆运行状态感知、加强行车安全作用的单元。OBU从各类传感器和车载网络获取原始信息,并解算出车路协同应用需要的底层信息,通过信息交互传递至路侧单元。其功能包括车辆运动状态获取、行车环境信息感知、车辆定位信息获取、信息交互、信息处理及管理、安全报警与预警等。

    路侧单元(RSU)是采集当前的道路状况、交通状况等信息,通过通讯网络,将信息传递至指挥中心或路侧处理单元进行处理,在裁定相关信息后通过网络传递至车载终端,辅助驾驶员进行驾驶的单元。RSU是车路协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突破车路协同技术的关键所在。RSU的毛利率高达70-80%,是车路协同行业产业链中附加值最高的产品形式。

    通信平台负责提供车-车、车-路间实时传输的信息管道,通过低延时、高可靠、快速接入的网络环境,保障车端与路侧端的信息实时交互。


    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市场有多大?

    在国家智能汽车相关政策大力支持下,车路协同行业迎来发展良机。此外,5G商用将加速V2X技术落地,而V2X作为车路协同系统中最核心的基础技术,其快速发展将促进中国车路协同系统的不断普及与推广。在国家利好政策和5G商用两个利好因素的驱动下,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市场规模将于2023年突破千亿级别,并将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参与者有哪些?

    受支持政策频繁出台及5G开启商用影响,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发展逐渐提速,包括传统汽车制造商、互联网企业、ICT企业在内的各大参与者均积极入局,其中,多家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该领域,主要因为车路协同除具有统筹车、路、人以及实时交通的动态信息,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的价值外,还具有流量入口的价值。车路协调是政策型导向行业,其主要参与者的入局时间集中在中国车路协同的政策爆发期(2016-2019年),而受益于《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的通知》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发布,2018年成为中国车路协调参与主体的集中入场时间

    从企业维度分析,车路协同企业主要分为四大阵营: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以华为为代表的ICT企业;以德赛西威、均胜电子为代表的汽车供应商;以希迪智驾为代表的车路协同方案解决商。中国车路协同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会有更多参与者进入,行业竞争格局未定。而检验企业能否占据竞争优势的最核心标准即其车路协同技术方案是否能够商业化落地。


    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前景如何?

    根据技术方面、国家层面及应用落地层面的基本情况,对中国车路协同行业的发展节奏进行预测:

    技术方面:车路协同的核心技术为V2X。现阶段中国关于5G-V2X的技术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将在2020年年内完成。而通信标准一旦冻结,硬件设备将在2-3年内得到升级;

    国家层面:2020年2月,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国家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的通知”。本次文件出台时间节点超出市场预期,对智能驾驶、车路协同板块形成直接推动;

    应用落地层面:高速公路是现阶段车路协同行业最具落地潜力和实现商业化可能的应用场景。根据在头部车路协同企业工作12年的专家表示,延崇高速是中国首例高速公路场景的车路协同测试,其能否正式通车是验证车路协同商业化可行性的重要标准。业内普遍预计该路段的通车时间将在2021-2022年左右,届时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将步入大规模商业化阶段,行业将迎来爆发增长。


    深度见解:行业爆发在即,但仍需警惕产业化不及预期风险

    2019-2021年是车路协同行业的导入期,也是行业发展的分割点,即车路协同行业将从示范应用阶段逐步向规模应用阶段跨越。而未来3-5年中国车路协同行业将迎来爆发期,进而推动中国自动驾驶和智慧交通迈入新阶段。

     

    参考通信网的产业链受益顺序,并结合车路协同行业具体情况,车路协同产业链将遵循“路网—运营—车端”的顺序向前发展。路网端的参与者将在车路协同行业的发展中最先受益,是现阶段该行业的最佳投资标的。而由于车路协同行业尚未成熟,其运营商业模式需要等待行业基础设施完善之后,再做进一步的探索,因而运营端的受益顺序落后于路端。其中,高精地图作为自动驾驶的标配应用,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车路协同的车端受益时间将滞后于车路协同大规模商业化实现时间,投资者在现阶段的投资中可避开相关标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布局总线和传感器的企业将在未来发展中占据优势,也可作为投资标的。

     

    此外,中国车路协同行业仍处于协同感知阶段,仍存在商业模式未成熟、营运管理主体及模式未定、大规模验证尚未完成、和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等痛点,将制约行业的规模化与商业化。企业应通过搭建产业联盟,提升生态聚合能力、垂直场景解决能力、模块化复制能力来抵御行业发展不及预期风险。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