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介入治疗将进入三维时代,绿色电生理技术持续快速发展

    2020-04-23 14:29
    头豹研报

    2020年中国电生理介入器械行业概览

    2022-03-02

    全文字数:2327字,精读时间:4分钟



    呵护“心”健康,警惕心律失常

    由于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之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提升,导致心律失常、房颤、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高发,中国有数量庞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据301医院数据,现阶段中国每年约新增30万心律失常患者,总数量超过7,000万,其中约30%的患者(约2,000万人)需接受手术治疗。但因心律失常早期症状不明显、发作短暂且无规律,造成心律失常的疾病知晓率与控制率普遍较低。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传导速度以及激动次序等出现异常,其病因较为复杂,与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和神经功能损害、吸烟酗酒等部分非心源性因素有关。

     


     

    导管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导管射频消融术指在X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的监测下,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血管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是目前发展较为成熟心脏电生理介入手术之一。


    自1987年医学界应用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以来,因其创伤小、安全有效,迅速在全世界得以推广应用,现已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速、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房速、房扑、特发性室早、室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从临床应用效果来看,通常患者接受第一次导管射频消融3个月后,约有70%阵发性房颤和60%持续性房颤可痊愈,在第二次或第三次导管射频消融后痊愈率可高达80%-95%。

    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衰、高血压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的患者,导管射频消融术和药物治疗、外科手术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房颤的复发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政策鼓励含电生理介入器械在内的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近5年以来,国家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在政策层面给予较大扶持,鼓励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同时逐步规范医疗器械产品注册、流通及应用。针对以电生理介入器械为代表的高端医疗器械行业,国务院、发改委、科技部及卫健委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管理规范等文件,支持和鼓励行业发展,具体表现为:


     

     

    受市场、技术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电生理介入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在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扶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下,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整体运营环境改善明显,加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能力提升、居民健康意识增强,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率稳步提升,中国电生理介入治疗终端市场得以持续扩容。按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电生理介入器械行业市场规模由42.1亿元增长至6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6%。预计2019-2024年中国电生理介入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仍将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未来,介入技术不断更新,电生理介入治疗市场渗透率逐步提高

    心脏电生理将进入三维时代

    传统二维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的弊端与局限性一直存在,具体表现为:

    (1)X线辐射的副作用是传统二维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的重要弊端之一,对医护人员与患者造成健康威胁。研究表明,长时间、大剂量、频繁、近距离地接触X线辐射,可抑制和损害人体组织细胞,甚至引起体内细胞突变,诱发癌症。而传统心电生理标测和消融均须借助导管介入技术完成,需要频繁使用X线透视,利用X线指导导管的操作和定位,患者、医护人员、技术人员均会受到X线辐射的影响。

    (2)传统的二维心电生理标测和导管消融术,仅能提供心脏二维解剖结构信息,无法准确地将腔内心电图与心脏的立体空间结构结合起来,更无空间定位和记忆功能,无法呈现心脏三维空间结构,不能直观显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难以实时监控电极导管的移动等。


    由于传统二维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缺陷,促使临床应用更安全、更高效的三维电生理介入技术应运而生。

    电生理介入治疗渗透率逐步提高

    由于收入水平提升,居民对健康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付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同比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同比增长8.8%。从人均消费支出构成来看,2018年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1,685元,占总消费支出的8.5%,中国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随消费支出增长而增长。

    加之中国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医保基金平稳运营,城市、农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接近100%。根据国家医保局数据,2018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21,090.1亿元,总支出17,607.7亿元。此外,国家还着手推动DGRs试点工作,提升医保运作效率。尽管电生理介入治疗的医疗费用较高,其中单射频消融术的费用约3-6万元,医保政策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支付压力,提升的治疗意愿,从而促进电生理介入治疗渗透率提高。

     

    深度见解:绿色电生理技术发展迅速

    对于复杂解剖部位定位、标测和消融,传统二维心脏电生理介入治疗存在明显缺陷,加之三维标测系统、磁导航技术等绿色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应用,心脏电生理由二维时代逐渐步入三维时代,甚至进入全三维零射线时代。

    新一代绿色电生理技术是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经验积累与现代三维影像技术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心脏三维标测技术的应用,将心电学和三维解剖信息结合,从而揭示心律失常机制和靶点,指导导管规避心脏重要结构,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整体而言,绿色电生理技术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部分相关配套的硬件和耗材仍处于研究试验中。中国自2011年开始绿色电生理技术的探索,如零射线导管消融术、零射线房间隔穿刺术、无射线导管室等技术逐渐在中国推广,其中零射线导管消融术的两种代表技术为中心腔内超声与全程无射线房颤消融术。至2016年,中国绿色电生理联盟宣告成立,该组织通过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中国心律失常的治疗水平,并将X线辐射对患者和医生的健康影响降到最低。在相关专家及组织的推动下,中国绿色电生理技术规范化发展。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