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288字,精读时间:5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0年中国EGFR抑制剂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EGFR抑制剂疗法接连获批,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2003年5月,美国FDA批准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易瑞沙)用于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标志着全球首个EGFR抑制剂正式上市,EGFR抑制剂行业正式拉开序幕。
2005年2月,中国CFDA批准吉非替尼(易瑞沙)进入中国市场,用于化疗失败后的肺癌三线治疗。中国EGFR抑制剂市场就此开启。
2011年8月,中国CFDA批准贝达药业自主研发的第I代EGFR抑制剂埃克替尼(凯美纳)上市,标志中国本土制药企业正式参与EGFR抑制剂市场。
2013-2019年,外资制药企业研发的第II、第III代EGFR抑制剂阿法替尼、达克替尼和奥希替尼先后进入中国市场,中国EGFR抑制剂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2020年3月,又一款中国本土企业研发的药物,中国豪森药业的第III代EGFR抑制剂阿美替尼(阿美乐)获批上市。
截至2020年4月,中国已上市7款EGFR抑制剂。2017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EGFR抑制剂的审评审批速度不断加快,获批上市的EGFR抑制剂持续增多,推动EGFR抑制剂行业的竞争。
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存在
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简称为EGFR、ErbB-1或HER1)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家族成员之一。EGFR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胶质细胞、角质细胞等细胞表面,EGFR信号通路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等生理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肿瘤中有突变型EGFR存在,现已发现许多种EGFR突变型。EGFR突变中的超过80%为19Del及L858R类型的突变,其余的属于罕见突变,主要包括18外显子上的G719X、E709X、Del18,19外显子上的Ins19,20外显子上的Ins20、S768I,21外显子上的L861Q。
中国已上市7款EGFR抑制剂
针对EGFR等基因驱动突变的患者,靶向治疗显示了其卓越的疗效。EGFR靶向药物主要分为单克隆抗体类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两大类。TKIs抑制细胞质内的激酶,使其不能激活EGFR信号通路,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截至2020年4月,中国已上市7款EGFR抑制剂。2017年,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EGFR抑制剂的审评审批速度不断加快,获批上市的EGFR抑制剂持续增多,推动EGFR抑制剂行业的竞争。
中国EGFR抑制剂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2005年-2011年期间,中国EGFR抑制剂行业处于早期技术积累阶段,中国EGFR抑制剂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主导,直到2011年,贝达药业生产的埃克替尼获批上市,中国EGFR抑制剂行业逐步走向成熟。2015年,中国EGFR抑制剂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9.4亿元人民币。2016年,埃克替尼成为首个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的EGFR抑制剂,“以价换量”抢占外资EGFR抑制剂市场,原本受外资EGFR抑制剂主导的市场出现小幅度下降。2017年,吉非替尼、阿法替尼纳入医保,EGFR抑制剂行业迎来第一轮销售爆发,2018年,厄洛替尼和奥西替尼进入医保则将市场规模推向47.7亿元人民币。未来,预计随着EGFR抑制剂的研发加速,以及中国药物审评审批速度的提升,EGFR抑制剂行业将迎来更多发展契机,中国庞大的肺癌治疗需求将得到满足,销售额有望持续走高。
适应中国庞大患者群体的需求
中国庞大的患者市场是EGFR抑制剂行业的主要需求来源。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分别高达20%及13.9%。而EGFR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EGFR抑制剂的出现与发展满足了中国庞大患者群体的临床治疗需求。
新药物治疗效果佳,市场表现好
从2003年,美国FDA批准阿斯利康生产的第I个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易瑞沙)上市以来,已有三代EGFR抑制剂获批上市投入使用。新一代EGFR抑制剂,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改良更新,获得更优的治疗效果,实现更好的销售绩效,是推动EGFR抑制剂行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销售情况看,以奥希替尼为代表的第III代EGFR抑制剂销售表现优异,自上市的第I年起,销售额就超过其他药物。从临床试验数据上看,第III代EGFR抑制剂的治疗表现最佳。在奥希替尼的临床试验中,无进展生存期达到18.9个月,ORR达到77%,均高于I代抑制剂吉非替尼和II代抑制剂阿法替尼。
第III代EGFR抑制剂仍是研发主流
第III代EGFR抑制剂的研发初衷是为了解决第I代和第II代EGFR抑制剂产生的T790M耐药问题。国际三代EGFR首次进入临床是2013年,截至今天,全球已有众多的第III代EGFR小分子抑制剂进入了临床阶段。包括2013年-2015年间阿斯利康、Clovis、韩美三家的EGFR临床之争,以及随后众多知名药企的迅速跟进,第III代EGFR小分子抑制剂目前依旧是国际研发主流趋势。
中国第III代EGFR抑制剂也积极开展临床试验。中国第III代EGFR抑制剂的一线治疗试验临床启动时间集中在2019年,同已经上市的第III代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相比晚了3-4年时间,但在研发进程加速和审评审批加快的推动下,中国首个国产第III代EGFR抑制剂阿美替尼于2020年3月获批上市。而其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第III代EGFR抑制剂实验数据表现良好,如上海艾力斯的艾氟替尼、贝达药业的BPI-7711等。
深度见解:技术迭代引领企业创新突破
EGFR基因是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之一,中国等亚洲国家EGFR突变概率接近30%,在肺腺癌中的突变概率更高达60%左右。EGFR抑制剂中的TKIs抑制细胞质内的激酶,使其不能激活EGFR信号通路,达到治疗目的。中国市场自2005年已陆续上市第I、第II和第III代EGFR抑制剂:厄洛替尼、吉非替尼、埃克替尼、阿法替尼、达克替尼、奥希替尼和阿美替尼。未来,预计随着EGFR抑制剂的研发加速,以及中国药物审评审批速度的提升,EGFR抑制剂行业将迎来更多发展契机,中国庞大的肺癌治疗需求将得到满足,销售有望持续走高。
中国庞大的患者市场是EGFR抑制剂行业的主要需求来源。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分别高达20.0%及13.9%。而EGFR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之一,EGFR抑制剂的出现与发展满足了中国庞大患者群体的临床治疗需求。
第III代EGFR抑制剂的研发初衷是为了解决第I代和第II代EGFR抑制剂产生的T790M耐药问题。中国第III代EGFR抑制剂正积极开展临床试验。中国首个国产第III代EGFR抑制剂阿美替尼于2020年3月获批上市。而其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第III代EGFR抑制剂实验数据表现良好,如上海艾力斯的艾氟替尼、贝达药业的BPI-771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