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疗新武器——ADC药物研发迎来高潮

    2020-07-22 14:18
    头豹研报

    2020年中国ADC药物行业概览

    2022-03-02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0年中国ADC药物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中国第二款ADC药物——武田维布妥昔单抗,近日获批上市

    2020年5月14日,武田中国宣布,安适利®(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用于成人CD30阳性的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治疗。安适利®的获批有望惠及更广泛的中国患者。

    武田中国总裁表示:“安适利®于2019年6月获得NMPA药品审评中心的优先审查,目前已获得NMPA的正式批准。这一快速审批过程表明,中国政府决心加快向中国患者引进高度创新的药物。安适利®的加速批准,可为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带来希望。”

     

    3款ADC药物于2019年获FDA批准上市,ADC药物研发迈向新高度

    ADC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即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类通过化学接头将单克隆抗体与不同数目小分子细胞毒素(效应分子)偶联起来的药物,ADC分子进入体内后,可通过单克隆抗体的导向作用与靶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进入靶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ADC分子可通过化学和/或酶促作用释放出效应分子以达到消灭靶细胞的目的。ADC药物结合了单克隆抗体靶向性强和小分子毒素高活性等优点,既可降低小分子细胞毒素的毒副作用,又可提高药物疗效。

    ADC药物的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但20世纪90年代基于鼠源的单克隆抗体局限了ADC药物的发展,截至2019年末,全球共有8款ADC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其中三款用于实体瘤的治疗。ADC药物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2019年,ADC药物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一年内有3款ADC药物获得FDA批准上市,将ADC药物的研发推向新高度。

    2020年1月,罗氏的创新靶向药物KADCYLA(Ado-trastuzumab Emtansine),通用名恩美曲妥珠单抗,正式通过NMPA审批,用于新辅助治疗后仍残存病灶的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KADCYLA是首个中国获批的HER2靶向ADC药物。2020年5月,武田制药的ADCETRIS(Brentuximab Vedotin),通用名维布妥昔单抗,正式通过NMPA审批,用于成人CD30阳性的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和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截止目前,KADCYLA与ADCETRIS是中国唯二获批的ADC药物。

    受癌症患者基数大驱动,ADC药物行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目前,在中国上市的ADC药物仅有两款,尚未有中国地区销售数据统计,类比ADC药物国际上市销售情况预测,2020年-2024年,中国ADC药物行业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于30%。这一数据增长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为:(1)中国癌症患者人数多,伴随ADC药物在中国相继获批,患者需求缺口将被逐渐填补;(2)ADC药物研发进展迅速,新一代ADC药物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应用前景广阔。


    癌症患者基数大,推动用药需求增加。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2018年,中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人数约为428.5万人,死亡人数约为286.5万人。男性患者中,发病率前10的癌症包括膀胱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与白血病,女性患者中乳腺癌为发病率排名首位的癌症,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的上升将导致肿瘤治疗市场总体规模的扩大,进而带动对ADC药物的需求。

    中国ADC药物行业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的原因除癌症患者数量多外,还得益于药物研发进展迅速,应用前景广阔。ADC药物研发进展快,初代ADC药物通过不可降解的偶联键与小鼠单克隆抗体结合,偶联键不稳定,药物毒性大,同时药物效力不足,与初代ADC药物相比,新一代ADC药物的单克隆抗体得到优化,肿瘤细胞靶向性提高,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种类更多,药物显示出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ADC药物研发深入,药物效力持续增强,适应症范围有望扩大

    优化偶联键,提高药物效用

    选择合适的偶联键对成功构建ADC药物至关重要,偶联键的稳定性对ADC药物整体毒副作用、药动学性质和治疗指数均可产生影响。较为理想的偶联键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偶联键需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稳定存在,以便ADC药物可以在血流中循环并定位肿瘤。偶联键的不稳定性会导致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过早释放,进而造成对正常组织细胞的损害。(2)一旦ADC药物被内化到靶肿瘤细胞中,偶联键需具有快速裂解并释放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能力。(3)偶联键的优化中要考虑的另一个特性是疏水性。疏水性可促进ADC药物的聚集,从而引发免疫原性。

     

    新靶点的发现有望扩大适应症范围

    抗体是ADC药物发挥靶向作用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单克隆抗体均具有偶联细胞毒性药物成为ADC药物的潜力,新靶点的发现对ADC药物拓展新适应症、扩宽市场空间至关重要。现阶段已上市的ADC药物主要针对乳腺癌与血液瘤适应症,全球范围内,ADC药物多个新靶点正在研发中,适应症涵盖非小细胞肺癌、肾癌、胃癌、卵巢癌、转移性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癌症。


    深度见解:政策推动下,中国ADC药物研发企业竞争愈加激烈


    加速创新药物研发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创新药物能否成功注册上市是其商业化进展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以支持本土药企发展,鼓励创新药研发,提高药品审批质量,加快创新药的审评审批,将创新药、临床急需用药等药品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政策推动下,ADC等创新药物由试验到注册审批的时间有效缩短,上市风险降低。

     

    现阶段,在中国上市的ADC药物仅有罗氏的KADCYLA以及武田制药的ADCETRIS,本土企业ADC药物研发多集中于HER2靶点,进展最快的为百奥泰的BAT8001,目前已经处于临床III期阶段,BAT8001预计在2021年完成临床研究并申报NDA,有望成为KADCYLA的有力竞争对象。荣昌生物的RC48处于临床I/II期,对应丰富的临床适应症。伴随HER2靶点ADC药物研发企业增加,布局其他靶点的企业如美雅珂有望通过差异化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