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开启你的交通新方式

    2020-09-14 16:32
    头豹研报

    2020年中国共享出行行业概览

    2022-03-02

    全文字数:2436字,精读时间:4分钟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共享”而非“拥有”,共享出行行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交通出行需求和道路资源供需失衡,交通拥堵问题凸显,现有的城市道路基础设施未能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需求,此外,人群出行习惯和偏好正在发生变化,按需租车、以租代买、随停随去的理念逐步深入,共享出行应运而生并迎来快速发展。共享出行已成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变了中国人群的出行方式,全方位满足用户需求。中国政府出台政策规范共享出行的发展,行业的自我调整加速,行业格局日渐清晰。

    车辆及配套设施是共享出行服务重要的载体

    共享出行行业产业链上游涉及车辆供应商、技术供应商和配套设施供应商。

    (1)车辆供应

    车辆是共享出行重要的载体。从车辆使用车型方面分析,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凭借其自身的节能环保优势成为中国共享出行行业的主导车型。从车辆供应渠道分析:共享出行车辆供给渠道包括司机端自供和平台方两种:

    共享出行的车辆由司机端提供,服务商作为承接服务的载体存在:此种方式使共享出行以轻资产的模式运营,降低运营成本,但由于可控性较差,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安全性较差。

    车辆由共享出行平台方提供:如滴滴专车、T3出行等,保证出行服务质量,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车辆统一配置,但此类重资产的运营导致共享出行企业运营风险高。

    (2)技术供应

    共享出行技术供应平台包括智能路线规划、智能精准导航(驾车、步行、骑行)、实时路况、等出行相关服务技术平台,目前中国本土主流地图导航平台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

    (3)配套设备供应

    共享出行产业链上游配套设备供应涉及领域众多,其中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网约车配套设备主要为充电桩,目前中国充电桩建设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从地域角度分析,北京、上海以及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地区充电桩数量位列全国前列。而共享单车配套设备中,智能锁设备成为其最重要的配套设备,智能锁包括中心控制单元、GPS定位模块、无线移动通信模块、机电锁车装置、电池、动能发电模块、充电管理模块等。

    共享出行服务商以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提供出行服务,以技术赋能整合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用户

    共享出行服务商以平台为依托整合资源,提供出行服务,以技术赋能整合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用户。共享出行服务商的主营业务为:①为用户提供出行服务,包括打车服务、拼车服务、代驾服务、拼车服务等;②提供增值服务,共享汽车平台为拓宽盈利方式,打造各类增值服务,如曹操出行推出曹操商城,满足用户需求。共享出行服务商的运营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一种是以自有运营平台为核心的C2C轻资产模式,另一种是以自有车辆和专业化服务为核心的B2C重资产模式,受益于重资产模式所需更为严苛的运营管理体系,其专车服务的质量与效率较为可靠,在特定区域的专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伴在交通出行需求旺盛和用户出行习惯和偏好改变的背景下,共享出行行业保持稳定发展

    土地及道路资源有限,共享出行将迎来大发展。此外,出行习惯变化,驱动共享出行多业态发展2015年至2019年,中国共享出行行业的市场规模(按居民共享出行服务支出计)由993.0亿元增长至2,837.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0.0%。未来,随着共享出行在愈来愈多城市的普及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共享出行渗透率提高

    共享出行已成为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约车客运量逐年提升

    在中国共享经济结构中,交通出行占比为8.4%,是中国共享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较快的网约车服务为例,网约车客运量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大幅提高,2018年,中国网约车客运量约200亿人次,占出租车客运总量的36.3%,每三个打车的消费者中,有一人使用网约车服务。共享出行已成为居民出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交通服务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交通出行在中国共享经济结构中的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

    共享出行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2015年至今,共享出行显示了极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共享而非拥有”的理念、共享经济的模式已逐步被消费者认可。中国共享出行行业已经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庞大的用户规模。在不同的共享模式中,快车和顺风车拥有方便快捷、价格优势大等优势,显示出发展优势和潜力。2015年,中国共享出行的渗透率约为0.4%,处于行业累积发展期,2019年,渗透率增长至17.3%,行业呈现线性增长趋势,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大规模应用和普及的背景下,未来有望出现指数型增长。

    深度见解:盈利模式多元化发展

    提升盈利能力成为共享出行企业生存的关键,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助力共享出行企业实现盈利。2017年,中国共享交通出行领域的融资规模高达1,072亿元,成为共享出行领域获得融资规模最大的细分领域,2018年,共享交通出行领域的融资规模为418亿元,同比下降61.0%。在资本退潮的背景下,共享出行平台能否盈利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共享出行平台通过拓宽盈利模式,提高获利能力。以滴滴出行为例,滴滴出行通过线上整合消费者乘车需求与司机闲置车辆供给,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平台成为整合和配置资源的媒介,盈利方式包括服务费、广告费和短期资金沉淀收益。此外,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体现在数据服务、合作盈利、增值服务、营销推广费用等。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