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847字,精读时间:5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应用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可通过与传统经济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信息为关键性的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与传统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更高级的经济阶段。
数字经济具有五大特征:
l 产业平台化、生态化
一方面,传统经济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实现了各垂直细分领域的新运营模式,如传统建筑机械企业三一重工开发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内部的应用。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商贸、生活等平台的新型经济主体快速涌现。
l 多方共同运营、治理
智慧城市、智慧安防等新型公共运营服务模式的出现,促使由原来单方面政府监管转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企业、居民、政府等参与者被纳入数字经济生态治理体系。
l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
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力和土地,工业经济时代以资本和制造技术为新的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l 数据技术的创新进步
数字技术能力提升基本遵循摩尔定律,如每18个月综合计算能力提高一倍,存储价格下降一半、带宽价格下降一半等,与此同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突破,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l 基础产业信息业快速发展
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新型模式的不断出现,产生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历程
受到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提升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已完成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并迈入信息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自然资源转变为数字信息,数字化作为驱动信息经济时代发展的源动力,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并与传统产业的紧密结合,大幅提升各行业的生产力水平。
目前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发展也进入新旧动能转换时期,由之前的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数字经济也进入一个新时代。消费互联网是以消费者为服务对象,运用电商、社交等满足消费者互联网消费需求。而产业互联网是指传统产业运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数字技术,推动传统产业产出效率提升,优化配置,并促使产业上下游数据及企业联系更为紧密。此外,全球产业互联网正处于起步阶段,未来产业互联网给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将带来的极大影响。通过数字经济生态,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得到极大提升。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在中国的各个城市疯狂的蔓延,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餐饮业、电影娱乐业、教育行业、交通运输业的经营活动基本停滞。与此同时,严格的疫情防控促使民众将消费、工作需求转移至线上,在线教育、视频购物、远程会议等这些不依赖传统商业模式与人员物理空间移动的数字经济业态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根据上海社科院数据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增速已经连续3年排名世界第一位。2018年数字经济对GDP增长率高达67.9%,贡献率同比提高12.9个百分点,超过部分发达国家。
在中国经济下行的过程,数字经济增速依旧保持较高增速,且比GDP增长率高10多个百分点,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中国三大产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与国际其他国家表现一致,呈现出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优于第一产业的特征。2018年,服务业、工业、农业中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5.9%(不含信息通信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业)、18.3%(不含电子信息制造业)和7.3%。工业数字化加快增长,农业、服务业数字经济增速保持稳定。2018年,工业数字经济比重的提升幅度高于去年0.7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业提升幅度较去年增长约为0.3个百分点。
中国数字经济市场规模
从数字经济规模而言,近五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保持稳定增长,从2015年27.5%上涨至2019年36.3%,年复合增长率为17.9%。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高达35.9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一方面,数字产业化部分在GDP的占比始终维持在6%-7%左右水平,增长态势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相似。另一方面,产业数字化规模持续扩大。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约29.1万亿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受益于国家政府扶持,新兴技术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产业数字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的数字化水平。
虽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已经位列全球领先水平,但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存在三方面风险,分别为结构性失业风险、第二产业转型缺乏引导、数字化配套设施缺乏
易出现结构性失业风险:由于大量机器人、智能机器设备的运用可以减少人工的使用,而中国制造业处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从事生产组装等常规工作),人工被机器替代的可能性极大。据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布的《2018未来就业》报告预测,未来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取代7,500万份工作。随着数字化应用深化,企业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多,但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将锐减。新旧业态交替,会加速传统企业被淘汰,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易造成结构性失业的局面。
第二产业转型缺乏引导:中国数字化渗透程度有从C端行业的企业(如各类消费行业)向第二产业(如制造业)依次降低,因此目前制造类企业转型的需求较高,但目前严重缺乏数字设施、专业人才,以及有效的转型方法论,因此企业适应新的数字化潮流难度较高,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若得不到有效的改进,对于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仍存较远的距离。
数字化配套设施缺乏: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相关技术的革新,具备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安全、数字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等配套设施也需要与技术同步共进。此外,数字化人才包括数据专家、AI算法工程师、IT工程师等,但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既懂数字化相关知识和行业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缺失会制约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安全和相关法律法规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保障,目前这两方面严重滞后于数字经济实践。
深度见解:企业需要在接纳数字化技术、工具后,也具有相应的思维模式及企业转型方法论,才可能实现数字化转型
l 企业战略数字化
企业管理需要通制定数据驱动相关的决策,培养管理层和企业员工的数字化意识和相应工作习惯,以便在变化中更好的识别、抓住机会。
l 企业营销数字化
以用户为核心,如建立数字品牌、重视网络营销,并提升线上、线下的产品销售一致性。此外,可以采用数字营销的方式,如鼓励用户参与产品、服务的设计提升品牌粘性
l 产品数字化
产品数字化包括三类,产品本身可数字化(如金融、教育、文娱等行业的产品及服务)、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差异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产品的革新(如智能电器)。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产品数字化的生产、管理。
l 数字平台的建设
建设数字平台,由于数字平台可创造新型社群市场,可让原本相互竞争的企业和需求不同的消费者汇集在一起,共同成为平台参与者。因此企业、用户汇集在数字平台可以带来平台价值快速增长,也便于撮合交易与合作。
l 企业管理模式变革
调整企业架构以适应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例如明确数字化转型负责人,设立新部门、新职位来整合相关工作,并培养、寻找数字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