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551字,精读时间:5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19年中国消化内镜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以胃癌为代表的消化系统癌症高发,消化道癌症早筛迫在眉睫
胃癌是消化系统癌症发病例数最高的癌种。《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2017)提出,胃癌的病死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癌在40岁以下时发病率低,而在40岁及以上时发病率则快速上升。多数亚洲国家设定40-45岁为胃癌筛查起始临界年龄,在胃癌高发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已将胃癌筛查年龄提前至40岁。
消化内镜是胃癌等消化道癌症早筛与治疗的介入性器械
消化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是消化道癌症重要检查手段。消化内镜具有直观性,通过直接介入人体内的方式,消化内镜可观察到X射线、CT与磁共振等影像学方式无法观察到的局部黏膜等组织器官信息,并获得组织器官生理状态下的内镜图像,临床应用于诊断与治疗:
(1)消化系统临床诊断:作为早筛或检查器械,帮助医生对上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和大肠)、胆囊及胰腺等部位的疾病进行检查,其中以胃镜与肠镜检查为主;
(2)消化系统内镜下手术治疗:消化内镜下手术治疗范围包括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狭窄、消化道异物、胃肠道肿瘤、胃肠扭转及穿孔、胆胰疾病等。作为临床手术辅助器械,帮助医生在内镜下开展针对不同病变部位的术式,包括胃肠道息肉或早癌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以及针对胆胰疾病的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美国胃肠内镜协会技术委员会(ASGE)提出,EMR与ESD不仅已成为消化道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变的重要治疗方式,同时为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病变的诊疗提供支持。
胃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早期筛查在中国开展率低
在消化内镜临床应用需求上,消化道癌作为高发癌种,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基数,患者对消化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以胃镜检查为例,胃镜检查应用于胃癌早筛,是胃癌诊断极为有效的方式。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中国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而进展期胃癌即使采用外科手术治疗,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30%。早期胃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大幅高于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达治愈效果。但中国尚未推行大规模人群胃癌筛查计划,消化内镜应用于胃癌早筛渗透率较低,胃癌早筛开展空间远未触顶。
消化道癌早筛、政策利好将推动消化内镜行业市场规模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也相应提升。在中国产业政策扶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下,医疗健康产业整体运营环境改善明显。伴随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变化、居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及诊疗需求上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速,消化内镜行业市场规模整体扩容。数据显示,2014-2018年,中国消化内镜行业的市场规模(以出厂额计)从17.5亿元人民币增长至30.2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4.7%。
全球消化内镜巨头已开展AI技术产品布局
消化内镜通过天然孔道介入人体,帮助临床医师开展诊断与治疗,无创与微创等术式也流向消化内镜平台。消化内镜有良好的术式适配性,不仅可直观地通过光源辅助开展临床诊疗,同时也为AI技术应用提供平台。
与AI技术联动,消化内镜早期癌症诊断识别的精准性与效率将显著提升。AI技术原理为计算机通过观察消化道器官内镜下图像,在对图像进行标记后,开展大量自我训练与深度学习,逐步提升逐帧特异性与敏感性,可在百毫秒级的单位时间内精确判断消化道是否出现癌变。在应用场景上,AI消化内镜产品参与诊断质控与预警,及时报错误诊或漏诊现象。
现今,AI技术的独特优势令全球消化内镜龙头厂商合作布局。日本Fujifilm(富士)与日本OLYMPUS(奥林巴斯)早于2017年便与医师协会合作,旨在开发出消化内镜下,AI自动鉴别与判断消化道系统疾病等疑似病症的技术,并计划最早于2020年实现临床应用。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搭建人工智能研发中心平台,并已发布人工智能的消化内镜产品,可在胃镜下对息肉、肿瘤和静脉曲张等症状准确识别,准确率超过92%。
消化内镜国产基层渗透率提升
国产产品凭借性价比优势将在基层医院渗透率上升,原因有二:
(1)价格优势贴合基层医院:国产产品与进口产品在终端的渗透与应用有以下特点:跨国厂商垄断的大型医院特点为门诊人流量庞大、诊疗与治疗并重、对设备参数与临床需求要求较高。本土厂商产品集中的基层医院特点为门诊流量小、注重诊疗、对设备性价比要求较高。消化内镜进口产品价格普遍超过200万元,国产产品价格则仅在30万元区间,国产产品巨大的性价优势为其在基层医院渗透提供增量市场;
(2)政策推动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提升:自2006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以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与落地成为政策关注要点。消化内镜作为需求基数庞大的医疗器械,政策基层诊疗水平提升将带来消化内镜产品在基层医院的渗透率持续上升。
深度见解
中国消化内镜市场竞争格局集中度极高,被跨国企业特别是日企高度垄断。现今,OLYMPUS(奥林巴斯)、Fujifilm(富士胶片)、PENTAX(宾得医疗)等跨国日企市场份额占比超过92%,其中OLYMPUS作为全球消化内镜龙头企业占据中国消化内镜68%的市场份额。虽然中国消化内镜设备技术水平与市场份额与日系跨国企业差距较大,但近5年来,临床治疗术式变革、无创与微创技术应用、企业自研能力提升等因素推动本土企业发展迅速,以开立医疗、澳华内镜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并相继研产出多款消化内镜,应用范围拓宽。产品迭代下,国产消化内镜产品性能与进口产品差距逐步缩小,在下游应用端口碑与渗透率稳步提升。
消化内镜壁垒极高,缺乏资金规模与技术实力基础的企业无法立足于业界。CMOS技术重新引领行业技术变革,成为梯队内厂商争先追逐的赛道热点。跨国厂商原持有的技术或被更迭,为本土厂商实现弯道超车创造机遇,本土厂商在CMOS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增加、产品性能优秀,国产产品渗透率与替代率提升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