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帕金森第一大国”,药物市场表现如何?

    2020-11-20 15:37
    头豹研报

    2020年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行业概览

    2022-03-01

    全文字数:2159字,精读时间:4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0年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咨询热线:400-072-5588

     

    中国帕金森病患者总数居于全球首位,本土企业加速布局相关领域

    据统计,2019年中国有超过300万帕金森患者,每年新增帕金森病患者约10万例,其中65岁以上群体发病率约2%,是全球帕金森患者最多的国家,但就诊率不足40%,因此帕金森病治疗市场增长空间巨大,正吸引着京新药业、石药集团、东诚药业及绿叶制药等大型制药企业入局,具体表现为:

    2020年7月30日,京新药业研发的帕金森药物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获《药品注册证书》,成为该剂型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厂家,并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2020年6月,齐鲁制药以仿制4类报产的甲磺酸雷沙吉兰片在审状态变更为“在审批”,有望于近期获批上市。雷沙吉兰为第二代单胺氧化-B(MAO-B)抑制剂,对B型单胺氧化酶具有强效、高选择性、不可逆地抑制作用,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单一治疗,及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用药用于有剂末波动现象的帕金森患者。

    2019年12月,东诚药业与DCB沟通协商,就引进韩国DCB公司用于检测疑似帕金森病患者PET成像诊断药物的事项达成协议,并签订了《排他许可和开发协议》。

    2019年4月,绿叶制药在研的盐酸普拉克索缓释片上市注册申请,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受理,该产品用于成人突发性帕金森病的体征和症状。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首选治疗方式,抗帕金森病药物持续迭代升级

    帕金森病,也称为原发性或特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主要病理特征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死亡。早期帕金森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语言迟缓、自主神经功能絮乱及精神症状,疾病晚期可能出现智力减退。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被认为可能与年龄因素、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相关。

    根据《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内容,对帕金森病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作为药物治疗的有效补充。目前用于帕金森病的治疗手段只能改善患者症状,不能阻止病情发展,更无法达到治愈的效果。

    抗帕金森病药物指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引起的静止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和共济失调等症状的一类药物。按药物作用机制划分,帕金森病药物主要有6大类,具体包括抗胆碱能药物、促多巴胺释放药物、多巴胺替代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COMT抑制剂。临床治疗中,依据帕金森病患者病情及各类药物作用机制、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

    目前,中国已上市14个品种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上市品种最多的一类抗帕金森病药物,其中培高利特最早上市,但由于存在损伤心脏瓣膜的风险,已于2007年逐步退出中国市场。受益于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国产仿制抗帕金森病药物逐步增多,有望改善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长期被跨国企业垄断情况。

    2019年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已达到27.1亿元

    受益于市场需求增长、政策支持及技术创新等因素,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持续快速发展。按销售额统计,2015-2019年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行业市场规模由15.6亿元增长至2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9%,普拉克索、多巴丝肼、恩他卡朋及左旋多巴等多巴胺类药物占据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主导地位。未来,帕金森患者数量增多,将带动药物治疗需求增长,加之抗帕金森病病创新药与仿制药上市,中国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持续扩容。

    在政策与技术等因素推动下,抗帕金森病创新药及仿制药将加速上市

    技术不断创新,新药研发提速

    目前,针对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已上市的抗帕金森病药物存在长期服用药效减退现象,及不同程度的副作用,药物治疗效果达不到患者预期,亟需有效缓解患者病程的新的治疗策略。在已上市的抗帕金森病药物中,约43%的药物作用于多个靶点,且随着新的药物靶点被发现,针对帕金森病单一靶点进行的药物开发逐年减少,多靶点抗帕金森病药物受到关注。

    本土企业入局,仿制替代加速

    相较于原研药,仿制药的研发历程从药学指标分析到生物等效性试验,再到临床研究数据检查及药物一致性评审,通常研发时长约2年,研发投入500万美元左右,研发周期与研发费用远低于创新药,且研发风险更低,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度推行下,仿制药的商业价值逐步显现。

    自2016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对通过质量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从医保支付、税收价格及原研替代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仿制药研发与生产。在抗帕金森病药物领域,恒瑞医药、石药集团、京新药业及九洲药业纷纷开启相关药物仿制研究,将推动国产仿制抗帕金森病药物加速上市。

     

    深度见解:随着市场需求增长及居民支付能能力提升,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未来可期

    患者群体增长,市场需求庞大

    年龄增长是帕金森发病的主要促发因素,帕金森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在中国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帕金森患病人数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推算,2015-2019年中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由253.7万人增长至294.5万,年复合增长率达4%。未来,抗帕金森病药物市场需求庞大,且随需求群体增长不断扩张。

    医疗保障增强,支付能力提升

    由于帕金森病的无法治愈,需要长期管理,考验着患者经济能力。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为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奠定经济基础,加之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及商业保险的补充,有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积极开展治疗。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