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级基因检测:2ml唾液背后的基因数据将走向何方?

    2020-12-16 14:07
    头豹研报

    2020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概览

    2022-03-02

    全文字数:3539字,精读时间:7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0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热度不减

    从2014年至2020年,多家投资机构加码大健康赛道,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累计获得50笔融资,累计披露融资金额约8亿元,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持续走热。北京拉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因宝)在2019年10月获得大钲资本近亿元A轮融资后,于2020年12月7日再次完成数千万人民币由大钲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除基因宝外,多家消费级基因检测于近年获得数千万元融资金额,如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头部企业23魔方自2015成立开始,3年内完成了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高达2亿元。

    消费级基因检测:从2ml唾液到健康管理

    消费级基因检测指公司通过互联网、电视、平面广告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基因检测产品。消费者通过企业官方商城、微信公众号、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等)购买检测服务后,只需在家中自行收集唾液并将样本寄回企业指定地址,由企业对样本进行基因检测与生物信息分析后,生成基因分析报告并推送到消费者的账号中。从采集样本到生成报告仅需10-20天,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祖源分析、健康风险、遗传特征、遗传性疾病、营养代谢及运动体质。

    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进入观察期,产品多样化增强

    基因检测从临床级应用拓展到消费级应用得益于基因芯片技术的产生。1991年,全球第一款基因芯片在美国诞生。从2007年开始,23andMe、FamilyTreeDNA等美国公司开始向消费者提供基因检测产品。近五年Affymetrix、illumina、Agilent等多家芯片公司不断研发不同种类的芯片,提升检测通量、准确度与效率,使得消费级基因检测服务价格由999美元大幅下降至99美元。经过多年的市场教育,2019年美国消费基因检测用户规模达到2,650万人,渗透率达到8.1%,成为全球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

     

    相比于美国,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起步较晚,中国首家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iDNA于2013年成立,但由于定价过高,导致产品滞销。到2015年,中国消费基因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行业进入起步期,多家企业,如23魔方、微基因等,开始大规模营销,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从2018年开始,中国出现专注于垂直领域以及应用全外显子检测技术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公司,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开始步入观察期。

     

    就企业布局情况而言,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由微基因和23魔方主导市场的局面。两家头部企业率先在中国大规模推广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用户数量多,知名度大,技术领先,且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产品营销布局广。第二梯队的企业以圆基因、美因基因和安我基因为主,这些企业在技术支持及融资金额上领先于行业内其他企业,积极布局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并且通过应用新型检测技术(如圆基因在行业内首次使用全外显子检测技术)、拓展垂直领域市场(如安我基因专注于母婴检测市场)及与B端合作(如美年大健康收购美因基因)获取大量客户,但总体市场竞争力较弱,用户规模不及头部企业。其余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仍处于A轮融资阶段,正积极开发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但综合实力较弱。

     

    就产品价格与检测项目而言,中国消费基因检测市场定价不一,且企业在产品数量及产品的检测项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截至2020年12月,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内以低价产品为主,少数消费基因企业布局高端产品线。按检测项目分类,产品可分为全面型健康管理和针对型健康管理,其中全面型针对目标为健康或亚健康人群,大部分产品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提供受检者的基本遗传情况与患病的风险等相关信息;针对型健康管理产品为受检者提供针对皮肤等方面的基因检测,并提出健康管理意见及全套解决方案,如减肥、美容、天赋等。目前市场上以全面型健康管理产品为主,少部分产品为针对型健康管理产品。

    消费基因产品用户三大特征:年轻、高学历、已婚

    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用户规模从10万人增长至220.7万人,年均增长率高达186.5%,产品用户的性别、年龄、婚姻情况以及教育程度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中国消费基因检测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和企业官网获取产品信息。在用户的消费动机方面,消费者主要想通过购买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了解自身的疾病风险和了解自己或家人的身心状况。因此,消费基因服务企业注重设计研发与疾病风险相关的产品,辅助消费者进行健康管理。此外,相比起产品的性价比,消费者更注重检测报告的准确性。消费基因服务企业通过不断研究开发检测基因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提高检测准确度,为消费者提供有指导价值的报告的企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且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将不断提高。

    受需求增加和测序技术发展驱动,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前景广阔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2015-2019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由于用户规模大幅增长,市场规模(以销售额计)从1.2亿元上升至18.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9.2%。该阶段的增长主要源于市场上的龙头企业(如23魔方、微基因等)通过价格战迅速获得大量用户,抢占市场规模;同时,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作为一种新兴的产品,相比于临床级的基因检测产品,其检测简便、价格适中、报告有趣易懂的特点吸引了大批用户。预计2019-2024年,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较高水平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

    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市场增长主要受益于以下两大因素:

    潜在用户需求增加

    高学历人群是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的核心用户群体之一。从2014年至2019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人数从659.4万人大幅增长至758.5万人,增长率高达15%。潜在用户群体的不断扩大是促进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此外,随着中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保健,健康消费水平逐年提升反映出潜在用户对健康管理类产品的需求有所增加。从2013年至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从6.9%增长至8.8%,具有指导健康管理功能的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测序技术发展

    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使消费级基因检测技术不再局限于基因芯片。在2000年,单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高达1亿美元;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出现使得测序成本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不断下降,2019年单人类基因组测序成本仅为500美元。基因测序技术成本下降有利于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如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等),取代基因芯片技术,达到检测通量更高、检测结果更准且成本更低的目的,从而使得产品价格下降。消费基因检测产品准确度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将提高潜在消费者购买消费基因检测产品的机率。

    深度见解:产品布局调整、技术迭代、数据库积累加速竞争格局重构

    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是基因检测行业内新兴的细分行业,海外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对标美国市场,中国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目前仍处于观察阶段,竞争格局尚不稳定。未来几年,中国消费基因检测行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产品布局调整、检测技术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迭代和数据库应用

    产品布局调整

    消费基因产品布局将由“大而全”向“精而细”发展。早期成立且知名度较高的消费基因企业(如微基因、23魔方及基因猫等)检测项目较全;后期成立的消费级基因企业主要从垂直细分领域抢占市场,以多维度多产品(如星舰基因产品覆盖儿童健康与天赋、乳腺癌、酒精耐受能力等领域)或单一维度产品(如专注于皮肤美容领域的久久基因、美佳基因等)为主。

    检测技术与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迭代

    消费级基因检测行业主流技术是基因芯片,但该技术存在着假阳性率高且灵敏度低的缺点,并且只能对已知、固定的基因位点检测,无法获取未知基因序列,检测报告无法动态更新。基因测序价格的下降使未来更多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将检测技术替换成准确率高且具备动态性的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和全基因组测序。除了检测技术的发展迭代,生物信息分析技术也因多种新兴技术助力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数据库积累

    消费基因企业后续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数据库价值及数据应用能力。在企业提升数据库价值的阶段,企业以产品、运营以及财务核心竞争力为主。企业通过研发出满足目标客户群体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准确度及报告解读能力等,挖掘产品亮点;再由运营团队拓展市场,多渠道布局,对潜在客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由于处在行业发展初期,企业盈利能力有限,因此财务在低成本获客以及获得融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企业的数据库价值不断提升,企业的数据库逐渐成为“护城河”,未来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应用将不再局限于为C端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还可以应用于商业和科研。商业层面的应用包含了合作企业的研发、获客以及服务阶段。合作企业可结合潜在客户的基因信息,研发更适合目标人群的产品,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由于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科研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消费基因在科研层面的应用道阻且长,仅能起到辅助科研的作用。在数据库应用阶段,企业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生物数据分析人才和准确可靠的数据分析模型技术,通过扩大数据库规模、丰富数据维度等多方面体现出数据库的价值,还需通过增强品牌影响力增加与B端客户的合作机会,拓展数据应用场景。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