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粮主体惜售心理显著,小麦价格重心整体上移

    2021-07-02 13:52
    头豹研报

    2021年大宗商品系列报告小麦行业发展分析短报告

    2022-03-02

    全文字数:3233字,精读时间:7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1年大宗商品系列报告小麦行业发展分析短报告》,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小麦是全球分布最广且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全球供需格局宽松

    小麦是全球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超30%人口以小麦为主食。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小麦种植耕地面积逐渐扩大,全球小麦产量、消费量及贸易量逐年递增。2020年全球小麦总供给为12.7亿吨,同比增长2.6%,全球小麦总消费量达9.8亿吨,同比增长4.0%,期末库存消费比为29.9%,全球小麦供需格局偏宽松。全球小麦产量方面,小麦是全球分布最广且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主产区包括欧盟27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及美国等,预计2021年全球小麦产量将达7.9亿吨,同比增加1,862万吨,其中欧盟27国小麦产量预计将达1.3亿吨,同比增加806万吨。

     


     

     

    中国是全球小麦生产及消费大国,小麦库存消费比较高,去库存压力大

    中国小麦产量充足且年度总供给量大于总消费量,促使2020年小麦库存消费比达96.6%,远超国际公认的40%合理水平,去库存压力大。中国小麦根据用途可划分为工业消费、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及种用消费,小麦作为中国主要口粮之一,食用消费占比最高约为65%。随着中国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均口粮消费呈下降趋势,而肉、禽、蛋及水产品需求逐步增长,小麦的饲用需求及工业需求日益增加。小麦食用消费方面,中国小麦食用消费总量由2015年的9,300万吨下降至2020年的9,180万吨,小麦食用消费占比呈缓慢下降态势。食用制粉消费方面,受面粉厂家持续扩张等因素影响,面粉行业产能过剩,面粉销售疲软,叠加小麦采购成本高企,面粉企业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麸皮方面,生猪养殖利润下降,致使生猪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进而对麸皮需求量下降,麸皮市场价格或受抑制。小麦饲用消费方面,受小麦及玉米价差较大影响,叠加玉米加工燃料乙醇等工业需求增加,小麦替代玉米饲用消费趋势显著,小麦饲用消费占比稳步提升。小麦工业消费方面,中国小麦加工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精深加工转换率较低,多集中于淀粉、谷朊粉等领域,小麦工业消费总量约为1,000万吨。

     


     

    小麦品种根据种植季节不同可分为春小麦及冬小麦,春小麦播种时间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并于7月中下旬开始收获,冬小麦播种时间约为9至10月,次年4至5月开始收获。冬小麦种植区是中国主要小麦产区,播种面积约占小麦播种总面积94%,产量占小麦总产量约95%。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及江苏是中国小麦五大主产区,合计播种面积及产量分别占中国比重约71%及79%。

     

     

    新季小麦上市流通量不断增加,小麦质量问题逐渐浮现

    南方部分产区受异常天气影响,小麦质量受损,市场对新季小麦质量担忧情绪加重,截至2021年6月,中国小麦播种面积约为23,665千公顷,同比增长1.2%,小麦产量约为1.4亿吨,同比上涨1.6%。随着新季小麦大面积收获上市,毒素超标小麦等质差小麦占比高,致使小麦市场供给压力增加。小麦主产区部分区域因遭受强风、降雨等不利天气,新季小麦品质参差不齐,促使新麦市场收购呈分化态势,临储小麦、制粉小麦及饲用小麦等各类型小麦的供需格局存在差异,预计不同小麦品质间价格差异或将扩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持续调整

    2006年至今,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历经三大发展阶段。2008年起,中国政府加大最低收购价实施力度,连续7年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大幅提升农户种植小麦积极性,小麦整体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21,626.0千公顷增长至2016年的24,665.8千公顷。2018年,中国政府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以调整种植面积减少库存压力。最低收购价政策具有价格托底作用,保证了小麦的最低价格,大幅降低农户种植小麦风险的同时,有效提高农户种植小麦的相对收益,对农户的种植决策具有引导作用

     

     

    中国政府对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拍卖加强监管,相继调整国家临储小麦投放结构及提高拍卖底价,有效遏制市场对小麦的价格投机性行为。2021年4月3日,中国政府提出将进一步调整国家临储小麦交易规则,加大2014-2017年产国家临储小麦投放力度,进一步提高交易门槛,仅限面粉企业及饲料养殖企业参与竞买,并提高保证金比例、缩短交款期及通过出库率限制与交易资格限制,抑制小麦投机炒作。2021年4月12日,2014-2020年产国家临储小麦拍卖底价由每吨60元上调至每吨2,350元,用粮主体小麦采购成本提高,政策性小麦市场供给力度降低,有效促进流通市场小麦交易量提升,市场可供流通的小麦减少,此外,临储小麦拍卖底价提升进一步提高售粮主体心理价格预期,预计小麦价格重心将整体上移。

     

    玉米价格高企,小麦替代玉米饲用消费增长显著

    小麦饲用消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小麦作为基础性口粮之一,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极为重要,因此小麦优先用于保障食用消费,而玉米供应量更为充足,可作为饲用。随着原油替代能源需求提升,工业领域对于玉米的需求增加促使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小麦替代玉米用于饲用消费比例逐渐增加,2020年,小麦饲用消费占总消费量比例由2019年的13%提升至超20%。2021年,美国及巴西等全球玉米主产区遭受天气灾害,或将影响玉米产量,国际玉米市场价格增幅显著,随着玉米价格维持高位及中国玉米减量替代趋势显著,预计2021年小麦进口量有望增加。

     

     

    随着生猪养殖企业应对措施大幅提升,非洲猪瘟边际影响逐渐减弱,生猪存栏量回升带动饲料消费,但为保障中国饲料粮供需平衡,减少生猪及家禽饲料中玉米用量,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提出根据玉米替代原料的供应情况及市场价格进行替代原料选择。小麦凭借获取便利性及能量蛋白价值,且与玉米价差较高,替代优势显著,叠加政策性小麦的投放量大幅增长,小麦替代玉米饲用消费量大幅增加。

     

    深度见解:中国小麦主产区售粮主体惜售心理显著,助推小麦价格上涨

    受全球流动性宽松、市场需求复苏、供给相对偏紧等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逐步回升。中国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价格增加致使中国部分原材料价格呈现上涨态势,生产成本升高进一步推高相关产品出厂价格。2021年一季度,中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7.8%,玉米、大豆生产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41.3%及17.3%,稻谷及小麦价格分别上涨6.8%及7.8%。市场价格方面,2021年6月上旬,主要用于加工的农产品中除棉花及豆粕较2021年5月下旬呈正增长态势外,生猪、大豆及花生等农产品市场价格均呈负增长态势。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中,稻米市场价格较2021年5月上旬下降0.4%,玉米下降0.2%,而小麦市场价格降幅最大约为1.7%。

     

    受天气影响,2021年小麦主产区收获时间较往年偏晚,截至2021年6月5日,小麦主产区累计收购冬小麦215万吨,同比减少124.9万吨,新麦收购进度较缓慢。此外,2020年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及小麦价格稳定上涨背景下,新季小麦农户惜售心理显著,小麦贸易商因具备一线收购优势,存在囤货待价而沽的现象。预计新季小麦上市初期将出现阶段性供需不平衡态势,进而将抬高小麦的收购价底部,对小麦市场价格的推涨效应显著。

     

    重点关注企业

    通过深度研究中国小麦行业优质企业,头豹建议重点关注隆平高科[000998.SZ]、登海种业[002041.SZ]、敦煌种业[600354.SH]。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