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631字,精读时间:5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1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短报告》,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2021年将成为中国动力电池退役市场的元年
自2008年中国政府将新能源汽车列入国家规划,陆续推出财政购买补贴、城市汽车试点等相关政策,2014至2015年迎来中国首个新能源汽车爆发时发展,新能源汽车由此逐渐占据中国汽车市场。截至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达136.6万辆,超过欧洲和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制造和动力电池生产国。
动力蓄电池是具有生命周期性的产品,且在新能源汽车中使用寿命周期为5-8年,2014年开始投产上市的动力蓄电池在2019年开始相继进入报废期。因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链停工或复工较晚,导致首次“退潮期”延后至2021年。大批量的退役动力蓄电池该何去何从,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和其中的乱象是否能被完美解决,需一探究竟。
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是动力电池回收的主要途径
根据2018-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市场装机量数据来看,近三年动力电池装机量逐年增高,其中三元材料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两类主要使用的电池。因此,针对这两类电池的性质,国家工信部规定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为动力电池回收的途径。
梯次利用通过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容量的衰减程度检测,将性能较好的电池筛选重组后进行二次利用,拆解回收则是将退役三元材料电池拆解,并将拆解得到的镍、钴等有价金属回收,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收集整理,2020年梯次利用回收的电池占回收量的87%,拆解回收占其13%,可见梯次利用成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主要渠道。
由于中国动力电池回收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参与回收的企业数量少且不专业,叠加两种方法尚未成熟的影响,两条回收产业链均存在关键技术瓶颈、相关政策缺失及经济价值低等问题,导致动力电池回收不充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和补充相关政策和标准,并于2008和2021年公示两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因此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逐渐正规化、规模化,为迎接首次“退役潮”奠定了基础。
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准商业化,有望迈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基于梯次利用和拆解回收的工作原理不同,其产业链和参与的企业也有区别。从上游来看,梯次利用上游链是废旧电池材料企业,为其中游供应商提供稳定的原材料来源,而电池制造企业作为拆解回收产业的上游供应商,包括新能源汽车企业、储能类电池厂商和消费类电池厂商,其主要对三元材料电池进行检筛、包装。就中游而言,梯次利用中游供应商分为三类:一是磷酸铁锂电池制造商,其回收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二是专业回收商,这类企业均有专业的回收生产线和回收基地,每年回收用于梯次利用的废旧电池产能可超过1,500吨;三是储能企业,此类企将废旧电池的电能化学化,保证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安全性。拆解回收产业链中游为环保企业和物流企业,负责完成废旧三元材料电池的运输和废物处理。对于两类途径的下游,梯次利用的应用高领域有储能、通信基站电源和低速电动车,而拆解回收的动力电池绝大部分用于材料企业。
据产业链图来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上中下游已有多家企业参与,且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预计未来五年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有望迈入提速发展阶段。
受需求增加驱动,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近年来,中国动力蓄电池需求上升、技术升级、财政补贴等因素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同时电池退役量也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7-2020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市场规模(按退役量)从2.9GWh增长至21.2GWh,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8.4%。受到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利好政策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影响,预计2021-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对市场规模将保持较高水平的年复合增长率继续增长。
动力电池回收乱象何在
因环保观念落后,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发展缓慢,导致大批量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后,批量报废的电池未能被充分回收。现存在的乱象为回收渠道的缺乏和回收成本过高。
一是缺乏动力电池回收渠道。数据显示,近三成的新能源汽车拥有者不知道如何进行动力电池的回收,即使进行回收也有近两成的车主通过不正规渠道完成回收。这表明动力电池回收知识尚未普及,未能保证每位新能源汽车购买对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充分了解;其次,正规或官方网点的回收渠道较少,造成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流入不正规渠道。
二是回收点较少,回收成本过高。因动力电池回收处于发展初期,相关的回收网点较少,导致有意愿回收的车主难以找到就近点回少,导致回收成本过高。同时,上海、京津冀地区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多的两大区域,但动力电池回收处理厂较多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因此运输成本给汽车厂商带来巨大的成本,其利润空间较小。
深度见解:追源溯根,监管政策“一针见血”吗?
动力电池回收乱象未清理严重影响该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国家相关部门及各省市相继出台政策,遏制乱象的源头。
国家工信部、科技部等七部委从2018年开始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废旧电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等政策,其目的是推进企业建立经济型强、环境友好的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模式,推进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各省市及新能源领域龙头企业纷纷响应号召,相继落实政策。截止2021年,江苏省建立907个回收网点,成为全国第二动力电池回收大省;上海市有364个暂存性电池回收服务商,并启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系统”,对回收体系全方面追踪;格林美、中国铁塔等龙头企业成功研发拆解回收、梯次利用PACK技术,实现半自动化等生产线。一系列的发展完成了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转型,为行业的正规化铺好道路。政策的推进和回收标准的趋严,重新塑形了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其市场渗透力将不断提高,形成成熟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循环回收体系指日可待。
重点关注企业
通过深度研究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内优质企业,头豹建议重点关注格林美[0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