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2686字,精读时间:5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专题研究报告》,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中国是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受重视
中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37,068台,同比增长19.1%,其中,2020年12月,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9,706台,同比增长32.4%。制造业产业升级为大势所趋,工业机器人的成本回收期持续收缩,且工业机器人与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差距逐渐缩小,工业机器人替代效应明显,“机器换人”势在必行。
中国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结构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比较高,国产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导致其生产成本占比高
中国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结构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比较高,伺服系统、控制器与减速器成本占比超70%,本体制造仅占23%。原因为工业机器人的驱动与控制功能均来自核心零部件,相比本体制造,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壁垒更高,因此生产成本占比高。
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导致其生产成本占比高。以减速器为例,减速器国产化率较低,该市场主要依赖于进口。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在采购减速器时,由于采购数量较少,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面临国际供应商议价权过高问题,相同型号用减速器,中国企业采购价格是国际知名企业的两倍。
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动力来源,伺服系统市场以国际厂商为主导
伺服系统是工业机器人主要的动力来源,伺服系统市场以国际厂商为主导,其中日系厂商市占率较高,市占率前五名中三家均为日系厂商,日系产品性价比较高且质量可靠,在中低端市场中具备优势。欧美厂商更注重产品性能,在高端市场中占据优势。
中国伺服系统自主研发起步晚,通过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等举措,中国厂商已具备一定研发实力,其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并逐渐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份额,但与国际知名企业相比,在整体性能、可靠性上仍存在差距。
减速器属于高精密度产品,产品开发周期长、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复杂度高且生产难度高,减速器行业壁垒极高,是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减速器在工业机器人中的作用为将转速降到工业机器人各关节所需的速度。减速器属于高精密度产品,产品开发周期长、前期资金投入大、技术复杂度高且生产难度高,减速器行业壁垒极高,是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减速器行业集中度高,市场被少数国际企业垄断,中国厂商市场占有率较低,但已有较多中国企业参与该领域的研发,并正处于技术消化、产品放量、产能扩张的正向成长周期。随着下游需求持续拓宽,预计未来减速器国产化率将得到大幅提升。
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的头部企业的竞争格局情况接近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即工业控制板卡,软件主要是控制算法、二次开发等。控制系统的表现是一家工业机器人厂商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成熟的机器人厂商一般自行开发控制器和伺服系统,从而保证机器人的稳定性和技术体系。因此,控制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本体市场的头部企业的竞争格局情况接近。
中国工业机器人较国际知名企业起步晚,技术相对滞后,不具备技术优势,且产品多为中低端机器人
与上游核心零部件相比,中游本体制造市场参与者较多,且竞争较为激烈,中国工业机器人较国际知名企业起步晚,技术相对滞后,不具备技术优势。同时,由于核心零部件进口比例高,导致中国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相较国际企业高,难以形成价格优势。因此在工业机器人市场中,中国企业市场份额相对较少。
同时通过对比中国工业机器人进出口均价可发现,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主要集中在三轴、四轴的中低端机器人领域,高端机器人仍主要依赖进口。随着核心技术的攻克,中国厂商将逐渐向高端领域渗透。
中国系统集成商数量多、规模小,且集中在中低端领域
中国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主要服务于食品饮料、医疗、物流等行业,此领域需求多样化,定制化程度高,价值量相对较低,中国厂商具备价格与服务优势。国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主要集中在高端工艺段和中端工艺段。
中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场景呈多样化趋势持续扩展
中国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市场呈多样化趋势,2010年市场以汽车应用为主,随着5G、新能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工业机器人下游新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展,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以及使用机器人带来的经济性的提升,工业机器人在金属制造、食品饮料等生命周期相对较短的行业的应用也在持续增加。
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持续拓宽,终端客户不断下沉,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陆续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等工业机器人相关政策与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大力推进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在该背景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持续拓宽,终端客户不断下沉,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760.9亿元,其中机器人本体市场规模为426.7亿元、系统集成部分市场规模为1,280.2亿元。随着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中国工业机器人成本与售价将逐年下降,下游需求也将随之爆发。
深度见解: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毛利率呈微笑曲线,上游与下游企业对中游企业利润产生挤压
在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毛利率呈微笑曲线,上游核心零部件技术壁垒最高,因此毛利率较高,且上游市场参与者相对较少,议价能力高,对中游企业利润产生挤压。
中游企业仅将零部件组装集成为机器人本体,主要涉及机械结构及外观部分,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因此毛利率较低,且该领域市场参与者较多,存在较大议价空间。下游系统集成商类似于轻资产行业,成本较低,毛利率相对中游较高。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联系较为紧密,且传导作用明显,中国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后,中游机器人本体的成本将大幅下降,产品竞争力可有效提升,本体成本的降低将带动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价格的降低,从而缩短应用端工业自动化生产设备改造投资回收期,使得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的渗透率提升,需求也相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