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1848字,精读时间:3分钟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1年中国APP用户隐私》,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事件:“滴滴出行”APP 因违规收集用户信息遭遇下架
2021年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2021年7月9日,国家网信办又发布了一则通报,下架了“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并要求各网站、平台不得为“滴滴出行”和“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提供访问和下载服务。在发布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滴滴当天跌破收盘价,估计跌至12.49美元,跌幅为19.58%。随后两个交易日,滴滴股价持续下跌,7月8日报收于11.91美元,此时滴滴市值已损失上千亿元人民币。
中国移动应用程序数量规模逐年走低,随着国家规范标准趋严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未来移动应用规模将持续走低,但应用数量构成占比维持稳定态势
截至2021年5月底,中国移动应用程序数量为302万款,相较于2月份的APP数量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国工信部对部分APP进行了数量调整和违规处置,优化了APP的质量,下架了严重违规及拒绝整改的APP,使符合规范的APP能在健康的环境下运营。中国工信部不断加大违规APP整治力度,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提高APP技术检测平台自动化检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大量移动应用运营商在采集用户数据以提高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在超额采集业务范围外的用户数据。国家制定相关准则界定了APP违规采集用户信息行为的分类方法
移动应用程序运营商为了提供更优质的用户体验,往往会收集用户数据以分析用户喜好和使用习惯,然而有大量应用运营商在收集相关业务用户数据的同时,也在偷偷超额获取应用业务范围之外的数据。为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四部门联合印发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界定了APP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分类方法。
企业之间违法收集业务范围外的用户数据并倒卖主要原因为用户数据的维护需花费高昂成本,而用户数据可作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运营效率
互联网企业通过其应用程序收集大量用户数据,通过分析用户使用偏好,可基于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用户喜好的资源,进而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但拥有大量数据的互联网企业无法通过合规范围内的数据使用来获得经营效益,且大多APP是供用户免费使用的,其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反而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开销。因而互联网企业更多是将用户数据作为资产来进行处理,所谓资产就是要为企业业务赋能,带来经济效益。
深度见解:目前中国企业不惜代价违规收集业务范围外的用户数据以牟求经济利益,此举危害用户甚至国家安全。一家企业应把用户个人数据保护纳入企业安全管理的范畴,同时国家需完善个人信息及国家信息保护相关法规,形成有效的外部震慑
2021年7月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站发布《关于下架“滴滴出行”App的通报》,随后“BOSS直聘”、“运满满”、“货运帮”均被下架接受审查,用户隐私数据问题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国家对用户数据安全愈加重视,随着国家规范标准趋严以及检测技术的不断提升,中国移动应用程序数量逐步下滑,对违规收集用户数据的应用抱有零容忍的态度。
移动应用程序相关企业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使用偏好,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但同时也有不法分子违规收集用户数据,对应用业务范围外的数据进行采集,并用其牟利。
用户数据的交易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产业链的上游为违法采集用户数据,中游为对用户数据的处理与加工,下游为用户数据的变现。
而促使企业违规收集用户数据牟利的原因为用户数据的维护需花费高昂成本,而用户数据可作为资产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提高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