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援引于报告《18A系列:(一)18A规则下的港股生物科技上市公司的机遇和调整(制药-上)》,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核心摘要: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制药赛道的47家企业中已摘-B企业有4家,已上市31家,已递表12家,占18A企业总数66.2%。该赛道企业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生物疫苗、细胞治疗、糖尿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罕见病9大领域的新药研发生产商业化业务。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1.6万亿元,预计整体以6.8%年均复合增速增长,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扩增至2.3万亿元。其中化学药在医药行业仍占最大比重,2020年化学药以7,945亿元占49%的医药市场;其次是中药以4,880亿元占医药市场30%;生物药2016-2020年年均复合增速最快,2020年市场规模占医药市场21%
牛年之末,圣诺医药-B(2257.HK)通过《联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规则登陆港交所,上市成功
2021年12月30日,圣诺医药-B(2257.HK)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RNA疗法第一股”。截至12月30日收盘,圣诺医药报77.9港元/股,涨幅达18.21%,市值68.6亿港元。圣诺医药-B(2257.HK)通过《联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规则登陆港交所,上市成功点燃市场情绪。
18A是指香港交易所在2018年8月应时推出《联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内容,阐述了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赴港IPO原则和具体内容。从18A规则推行以来,同股不同权回来了百济神州等一批企业,愈发成为香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港股18A生物科技公司全景图
根据公司主要产品管线划分,75家企业分别处于制药、医疗器械、前沿医疗技术三个赛道,其中,已盈利摘掉生物B标志的企业有4家,已上市企业有44家,递表未上市的有23家。
18A上市制度改革以来,共有45家(截至2021.12)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其中,超70%的公司集中制药赛道的创新药和创新疗法领域
根据赛道看,18A公司的发行集中在制药、医疗器械及前沿医疗科技赛道其中,上市的18A生物B公司有35家集中制药赛道的创新药和创新疗法领域,占比上市家数72.9%,而其他赛道的公司数量相对较低。
截至2021月12月3日,通过18A规则上市的生物B企业共有45家,同期港交所上市的企业有463家,生物B企业占香港新上市公司的比为9.7%;45家已上市公司总的融资规模约959.2亿港元,占同期香港总融资规模的比为9.3%。从家数比和融资规模占比可以看出,18A生物B公司整体的发行规模可以同香港新股市场整体的发行规模是成正相关的等比例关系,且18A生物B公司是香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肺、肝、血管、血管、皮肤、淋巴及胃等发病部位企业布局最多
47家制药赛道企业,布局产品可对应30类发病部位,在肺、肝、血管、血管、皮肤、淋巴及胃等发病部位企业布局最多。此外,通过18A上市的已盈利的4家公司,即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及复宏汉霖,对肝、肺、胃、血管及皮肤发病部位均有产品管线覆盖,发病部位布局广泛丰富。
适应症多集中在肝癌、肺癌、胃癌、血管瘤、淋巴瘤、乳腺癌及骨肿瘤等
18A生物B企业在布局制药赛道共47家,对应发病部位,制药赛道企业布局的药物适应症多集中在肝癌、肺癌、胃癌、血管瘤、淋巴瘤、乳腺癌及骨肿瘤等。此外,已盈利4家企业,即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及复宏汉霖,产品覆盖淋巴瘤、实体瘤、肺癌、肝癌及抗病毒领域,适应症覆盖癌种丰富。
18A生物制药子赛道公司总市值7,374.3亿港元,中位数96.5亿港元,二八效应明显
截至2021年12月31日,18A生物制药子赛道的已上市35家企业中,市值过100亿的有16家,占比45.7%;市值过200亿的有9家,占比25.7%;市值过500亿的有3家,占比8.6%,整体市值中位数96.5亿港元。通过分析发现,18A生物制药赛道公司二八效应明显。总市值7,374.3亿港元的35家生物制药企业中,第一名百济神州2,143.7亿港元的占总市值比例高达29.1%,其市值基本相当于2-5名的市值总和,也接近于市值后27家18A生物制药公司的全部市值总和。
18A生物制药企业专注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生物疫苗、细胞治疗、糖尿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罕见病9大领域
香港联交所于2018年4月份修订主板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香港交易所成为越来越多生物科技公司的首选上市地。新冠疫情爆发加速了医疗健康行业发展,包括制药公司、疫苗,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其他快速增长的子行业。基于18A全景图,本章节选取生物制药赛道分析,截至2021年12月31日,18A生物制药子赛道公司共47家,其中已摘-B企业4家,已上市31家,已递表12家,企业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生物疫苗、细胞治疗、糖尿病、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罕见病9大领域
中国肿瘤药物市场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至2025年的4,162亿人民币,到2030年预计该市场将增长至6,831亿人民币
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疗法和免疫疗法,治疗药物分为化学药和生物药,生物药以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溶瘤病毒为主。受不断增长的患者群体、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提高的支付能力和有利的监管政策等主要驱动因素所推动,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发展迅速,中国肿瘤药物总销售额由2016年的1,250亿人民币增长至2020年的1,975亿人民币,预计市场将进一步增长至2025年的4,162亿人民币,到2030年预计该市场将增长至6,831亿人民币,2026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0.0%。
与全球肿瘤药物市场相比,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增速明显,占全球市场份额预计从2021年的20.8%上升至2030年的21.8%。
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将以27.2%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上升至97亿美元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低活动或免疫系统过度活动导致身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身体的状况,可分为器官特异性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稳定,常见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的发病率均在0.1%-0.3%之间,预计到2024三种疾病发病人数分别为612万、397万和676万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人数的增加,疾病诊断能力的提升,将带来药物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逐渐完善,患者需求缺口将被逐渐填补,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将以27.2%的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增长,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上升至97亿美元。
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预计自2021年起以17.3%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2025年的70亿美元
眼科用药即眼部疾病用药,眼部疾病是与眼部器官相关的疾病,根据眼部结构不同,眼部疾病包括眼睑疾病、角膜疾病、虹膜睫状体疾病、眼底疾病等数十种。中国眼疾患者群体众多,且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等因素,眼科疾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推动了中国眼科药物市场的增长。
近年来中国的眼科药物市场发展迅速,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自2016年的23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3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6%。预计自2021年起以17.3%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2025年的70亿美元,及自2026年起以19.1%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169亿美元。
随着EV71疫苗、HPV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等重磅品种陆续放量,行业增速有望加速,预计2025年中国疫苗市场市场规模达2,089亿元
疫苗是一种和病原体类似的生物制品,疫苗通过模仿病原体来激发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但不会产生感染。其作用机理是将可以激发免疫反应的疫苗作为“抗原”,免疫系统通过对抗原进行识别,进而产生T细胞和抗体。在人体免疫系统中,特异性抗体会和特异性抗原结合,引发免疫反应,保护人体不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对比发达国家,中国常用疫苗多为老品种,成人疫苗市场尚未开发,人均疫苗支出较低。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EPI覆盖范围扩大以及疫苗的支付能力提高,疫苗市场发展空间巨大。疫苗作为预防医学的主要形式,相对于感染疾病后的治疗而言更具成本效益。受全球对疫苗接种日益增加的需求、政府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以及研发新疫苗等因素推动,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275亿美元增加至2020年的39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8%,并预期于2030年达1,292亿美元。中国批签发疫苗早期以一类疫苗为主,随着EV71疫苗、HPV疫苗、13价肺炎结合疫苗等重磅品种陆续放量,行业增速有望加速,预计2025年中国疫苗市场市场规模达2,089亿元。对比中国和全球疫苗消费结构,中国疫苗市场存在可观增长空间
重点关注企业
通过深度研究18A港股生物科技上市公司制药企业,头豹建议重点关注百济神州,荣昌生物,欧康维视和康希诺生物。
推荐阅读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行业或迎来井喷式发展
mRNA治疗:全球首发新冠疫苗技术丨新冠疫情不休,mRNA技术步入快车道
受益于自身免疫疾病诊断需求提升,自身抗体检测行业快速发展丨医疗健康系列丨头豹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自身抗体检测行业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