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滑雪行业放眼长期快速发展

    2022-06-02 10:23

    在冬奥会落下帷幕后,中国滑雪产业即将迎来腾飞。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整体滑雪产业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滑雪人口渗透率极低,预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然而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室内滑雪行业目前走在了世界领先地位,而在多个比较维度中,室内滑雪相比于室外滑雪均具有一定程度的优势。

     

    中国滑雪市场:滑雪产业主要分为滑雪场运营,滑雪赛事,滑雪培训,以及滑雪装备。其中滑雪场运营是滑雪产业的核心市场,随着滑雪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室内外滑雪场运营能力的提升,预计滑雪场运营市场将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滑雪培训包括对滑雪者和滑雪教练的培训。而滑雪装备市场包括个人滑雪装备和滑雪场设备。滑雪赛事市场包括专业赛事和娱乐赛事。中国的滑雪产业过去数年持续了高速的发展,而在成功举办冬奥会之后,预计将维持高速增长态势。尽管中国滑雪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中国滑雪人口渗透率与其他滑雪产业较发达的国家之间仍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滑雪人口渗透率不到1%,与欧洲国家、日本、美国都相差甚远,仍有很大增长空间。未来预计随着消费升级、冬奥会及国家政策的带动作用,我国滑雪产业将快速发展,滑雪人口显著增长,预计到2031年将达到约5,400万人。近年来中国滑雪人次规模有极大提升。2019年,中国滑雪人次达到约2,500万人次,2020年受疫情影响,滑雪人次规模有所减少,未来预计疫情恢复后滑雪人次将恢复快速增长。到2025年,中国滑雪人次将达约5,600万人次,到2031年,达到约2.0亿人次。滑雪人口和滑雪人次的大幅增长将为滑雪场运营市场发展提供强力的需求驱动。


    从滑雪产业链来看,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滑雪场地装备企业,为雪场等提供造雪压雪设备和动力设备等,包括压雪车、造雪机、索道等。当前中国的造雪机、压雪车主要依赖于进口,魔毯、架空索道等装备则已基本实现国产化。第二部分是个人滑雪装备企业,为滑雪者提供包括滑雪服、滑雪板、头盔等装备。当前我国滑雪服、滑雪板的主要原材料依赖于进口,头盔等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中国滑雪装备迈入国产化进程。综合而言,滑雪装备是滑雪场地的必需品,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滑雪产业中游的关键部分是滑雪场运营市场,包括室内滑雪场和室外滑雪场。室内滑雪在大城市越来越受欢迎,中国目前拥有全球大约一半的室内滑雪场。此外,滑雪培训、滑雪赛事等服务也定位在滑雪产业的中游。下游主要包括例如OTA,线上线下旅行社,票务平台等分发渠道,并触达到终端消费者。

    从很多个维度来看,室内滑雪场相比于室外滑雪场均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中国的室内滑雪场发展目前也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首先,室内滑雪场不受季节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室外滑雪场受季节影响,春季后则停止运营,而室内滑雪场通过人工手段制冷、造雪,不受季节限制,使消费者在任何季节都可以享受滑雪的快乐。其次,室内滑雪场消费水平较低。相较于室外滑雪场,室内滑雪场的造价更低,则门票价格相对来说也就更低,并且对于室外滑雪场,外地消费者通常需要付出额外的机票、住宿等费用,进一步提高了单次消费支出。另外,室内滑雪场不受地域限制。我国大部分室外滑雪场集中在北方温度较低的地区,其他常年无降雪的南方地区的消费者则不能便利的体验滑雪,而室内滑雪场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其通过人工手段控温造雪,让消费者不管身处何地都能体验滑雪的乐趣。最后,室内滑雪场也可以提供真实的滑雪体验。室内滑雪场在排除了外界环境影响的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真实滑雪体验,室内滑雪场能为消费者带来更真实的滑雪体验,从而吸引消费者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从滑雪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主要也是有两个利好室内雪场的方向。 首先是从北,到南,到西的空间拓展趋势。滑雪场建设从过去的气候资源禀赋、冰雪文化加持、冰雪赛事引领的自然区位驱动机制逐渐向商业资本运作、经济基础、冰雪旅游消费客源的市场区位与自然区位驱动机制并重转变,从而在滑雪场空间布局上形成了由北向南、向西的态势。其次是从室外到室内的扩展趋势。由于室外滑雪场单季运营,盈利能力差,回本周期长;运营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大,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冬日的短日照时长均会影响雪场的实际有效运营时间,从而影响雪场收益;再加上满足冬日积雪气候的地区与消费能力高的市场不匹配,室内滑雪场馆迅速提升市场渗透率。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