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纤维市场概览

    2022-06-29 14:18

    金属纤维是指金属含量较高,而且金属材料连续分布的、横向尺寸在1-100微米级的纤维形材料。金属纤维具有金属色泽,表面光亮,既保持了原有金属的导电、导热、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又具有类似于化纤的柔软性。金属纤维一般均达微米级,如不锈钢纤维一般直径在10μm左右,且市场供应的细不锈钢纤维平均直径为4μm。金属纤维由于其独特的优异性,如导电性、耐磨性、导热性以及强度高、弹性模量高等优点而迅速发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目前金属纤维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四种:集束拉拔、切削、熔纺工艺和机械加工。



    金属纤维的生产发源于美国,最早采取的集束拉拔法生产金属纤维的生产技术涉及到物理、化学、材料加工等众多科学领域,制造技术难度大、工艺复杂。

     

    美国于 1936 年发明了集束拉拔法生产金属纤维,30 多年后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微米级纤维才达到商业应用水平,起内部结构、磁性、电阻率及表面性能都得到了显著的变化,使得起身价倍增。到 70 年代,在新材料朝着复合化、微细化方向发展的背景下,金属纤维凭借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耐腐蚀性以及强度搞、弹性模量高等特点,在纺织、石油、化工、军事、航空、通讯、电力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际上只有比利时、德国、美国、日本及中国少数几个国家掌握金属纤维制造技术,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不锈钢纤维产品及制品生产企业有比利时贝卡尔特公司、日本精线公司、惠同新材和西安菲尔特公司等公司。

     

    中国对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应用始于 1979 年,当时兵器工业部需要大量防静电工作服,水电部需要超高压屏蔽服,化纤行业需要高温熔体过滤器,制造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全部依靠进口,每年需要消耗大量外汇,也不能及时满足需要,中国迫切需要原料国产化。1983 年根据国家经委新技术开发项目的安排,以及兵器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向冶金工业部提出的要求,冶金工业部科技司和军工办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给长沙矿冶研究院下达了《不锈钢纤维研制》的科研课题。1985 年,长沙矿冶研究院成功开发出不锈钢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其生产工艺不断完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不断增加,并于 1994 年开发出镍纤维的生产工艺。2001 年以长沙矿冶研究院金属纤维项目的技术骨干为主要成员成立了惠同有限公司,公司现已发展为国内技术一流、规模领先的金属纤维及制品专业生产厂家。2007~2014 年,中国不锈钢和铁铬铝纤维的产量发展迅速,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小的企业因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的因素逐渐停产。中国不锈钢和铁铬铝纤维的生产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不锈钢和铁铬铝纤维生产国之一。

     

    2017年至2021年,全球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在2020年,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下行,全球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下滑,从2019年的约13亿美元下滑至2020年的约11亿美元。但是,在2021年,因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工业生产得到大面积恢复,因此对金属纤维及制品需求呈现出一个反弹趋势,2021年的增长率反弹至约19.6%。全球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也从2017年的约12亿美元增长至约13亿美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3.1%。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金属纤维制品本身对传统工业品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和品牌性的金属纤维及制品公司将加速业务领域拓展,在这样的背景推动下,未来全球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增长,在2026年达到约19亿美元的水平,从2021年到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期约为7.2%。

     

    金属纤维及制品的全球划分主要以北美、欧洲、亚太和(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其他地区为主,分别在2021年占比16.1%,25.4%, 46.5%和12%,造成这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金属纤维及制品最早在欧美地区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随着传统制造产业链向亚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迁徙,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金属纤维及制品最重要的市场。从2017年至2021年间,亚太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从约4.8亿美元增长至约6.27亿美元,2017-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8%。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崛起,对气体排放的环保条例不断完善,对产业生产效率的要求不断提升,亚太地区对金属纤维制品的的需求大幅增长。预计在未来五年,北美、欧洲、亚太的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有望增长分别至约2.8亿美元,约3.9亿美元和约9.8亿美元,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约为5.1%,2.6%, 和9.4% 。

     

    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从2017年的20.1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22.4亿元。2020年,在全球制造业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大环境下,中国作为为数不多的几个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之一,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维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且在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得到了一个爆发性增长,从2020年的21.9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6.5亿元,同比增长约20.9%。随着中国经济以及制造业的稳健增长,中国金属纤维制造企业对技术的不断突破以及金属纤维产品从基础材料至衍生制品的研发,预计未来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可观的增速,在2026年达到约41.6亿元的水平,从2021年到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期约为9.4%。

    金属纤维及其制品的不断发展与衍生,推动整体行业发展:金属纤维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材料,不但具有金属材料本身的优点,还兼容非金属纤维材料的一些特殊性能,例如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柔韧性和耐腐蚀性。且金属纤维制品种类繁多,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可制成金属纤维烧结毡、金属纱、金属织物、导电塑料粒子等衍生制品,广泛应用在军工、航空、环保、汽车等下游行业。随着金属纤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金属纤维制品的衍生,金属纤维及其制品行业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碳中和”等节能减排目标利好金属纤维行业的未来发展:金属纤维的制品金属纤维过滤材料、金属纤维烧结毡等产品具有孔隙率高、透气性高、过滤精度高、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可广泛应用在汽车和工业环保领域。例如汽车尾气排放,金属纤维毡不仅可以提供较高的过滤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汽车压降,从而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达到更好的环境保护效果。此外用于工业环保的金属纤维过滤材料不仅具有优秀的过滤性能,能作为冶金、建材、电力等烟气除尘滤材,还具有寿命长、可反复清洁使用的特点,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可靠、经济环保的低碳发展基础。

     

    金属纤维制品在下游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高:金属纤维除了加工成金属捻线,还能通过纺纱的方式制作成纯金属纱线以及与例如聚酯纤维、羊毛、棉花等其他材质进行混纺制作成混纺纱。金属混纺织物具有防静电、防电磁波辐射、柔韧舒适以及可反复清洗等特点,逐渐运用在电子屏蔽、介入手术防护以及核辐射事故抢险救援等领域。

     

    技术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全球金属纤维及制品行业主要还是由跨国公司占主导地位,中国金属纤维行业目前主要的技术工艺为集束拉拔和切削,在技术上还与头部跨国集团存在一定差距。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的制造商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及开发金属制品来提高现有的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此外由于金属纤维及制品行业的常规生产模式是“以销定产”和“按单生产”,具有较强的定制化特点,制造商也需要在保障产品品质、交货时间以及环保标准的同时,也需要结合下游汽车制造、玻璃行业、工业环保等前沿发展战略和技术趋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且开发适应下游市场及客户需求的产品。

     

    高端制造是行业升级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企业已经拥有规模化生产金属纤维的能力,但是在金属纤维制品的研发创新和核心技术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例如跨国企业研发的飞机液压系统过滤器,具有较高的纳污能力能过滤低至2微米的污染物,且设计灵活结构多样。中国的金属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企业核心技术竞争力,产品研发重心从基础金属纤维材料扩展到应用领域更广、附加值更高的金属纤维产品,从民用领域扩展到航空航天、先进制造业等高端领域,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带动整体产业升级,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虽然中国是目前几个能规模化生产制造金属纤维及制品的国家之一,但是中国金属纤维制品制造商在金属纤维制造工艺、金属纤维制品的产品矩阵、金属纤维及制品产能上与国际头部企业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与“中国制造”的崛起和转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促使中国企业在未来需要不断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壁垒。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国金属纤维及制品企业需要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大新材料研发的投入和金属纤维制品矩阵的开发,积极主动加速金属纤维及制品在下游领域的渗透和扩展,逐鹿全球百亿的金属及制品行业规模。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