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国产替代序章开启 作为新兴手术方案创造者,神经介入的需求路径如何?

    2022-07-05 15:00
    头豹研报

    2022年中国神经介入行业概览(独占版)

    2022-07-25

    本文援引于报告《2022年中国神经介入行业概览》,首发于头豹科技创新网(www.leadleo.com)。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诚挚欢迎各界精英交流合作,头豹承接行业研究、市场调研、产业规划、企业研究、商业计划、战略规划等业务,您可发送邮件或来电咨询。

     

    客服邮箱:CS@leadleo.com 咨询热线:400-072-5588

     

    脑血管疾病新发患者增长,且疾病危害性强

    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常见的死亡原因,中国每年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人超过百万。急性脑卒中(AIS)是由脑动脉的血栓性或栓塞性闭塞而造成的,特征为脑部的某部分突然失去血液循环,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丧失。AIS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AIS从每年新发患者由2014年的260万人增至2018年的330万人,预计至2025年将达到400万人。

     

    神经介入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新兴手术方案,获得市场认可

    神经介入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采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通过选择性造影、栓塞、扩张成形、机械清除、药物递送等具体方法,对累及人体神经血管系统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

    按照不同的功能及适应症,主要可将神经介入器械分为通路类、出血类及缺血类三类。

    通路类:主要用于为各类适应症建立血管至目标部位(病灶处)器械输送通路,其产品主要包括鞘、造影导管、指引导管、中间导管、封堵压迫系统等。

    出血类:针对出血性脑血管病(如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等)用于封堵栓塞血管破裂处及颅内畸形血管,其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球囊、支架、栓塞剂等。

    缺血类: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单侧动脉狭窄、双侧动脉狭窄等)用于取出血栓、疏通血管,其产品主要包括微导管、微导丝、球囊、支架系统、保护伞、成像测压、抽吸装置等。

     

    神经介入行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未来有广阔替代空间

    中国神经介入治疗仍处于市场导入期。通过对比介入治疗类领域的市场发展特点可见,神经介入治疗进入中国的时间显著晚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市场发展明显滞后。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在于:一方面,人脑血管结构复杂,神经介入治疗方案操作难度大,对相关器械技术要求高,企业的研发难度高。另一方面,前沿介入技术掌握在外资医疗器械巨头(美敦力、史赛克、MicroVention、波士顿科学、强生、雅培等)手中,加大中国企业市场竞争难度。在未来,随着技术成熟,对比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神经介入治疗行业有高国产替代空间。

     

    手术操作的高技术难度带来高行业壁垒,本土企业技术,提升正逐步向高质产品靠拢

    国际品牌把控高值领域,国产企业逐步完成产品布局。国际品牌美敦力、史塞克、泰尔茂、强生、波士顿科学等占领着支架类等高值神经介入器械产品市场。而国内品牌如微创医疗、心玮医疗、沛嘉医疗、归创通桥、上海康德莱等目前以生产微导管类、微导丝类等通路类产品为主,其中沛嘉医疗、心玮医疗、归创通桥等少数国产公司已能够生产部分高值产品,国产企业的产品布局逐渐完善。

     


     

    神经介入类产品国产替代程度受多因素影响,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国产程度目前较高,有望成为本土企业实现国产替代的突破口

    神经介入类产品的国产替代程度高低与品类市场规模、品类增速、技术难度、资金投入、注册壁垒及产品竞争程度有关。短期来看,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国产程度目前较高,有望成为本土企业实现国产替代的突破口。

    具体从市场规模、研发难度及竞争程度分析,可见本土企业在考虑进行国产替代时,主要关注两个因素:

    产品的市场空间: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虽然有较激烈的竞争程度,但是市场规模较其余品类大,市场发挥空间大。

    技术的突破性迭代:与血管导流装置、冠脉狭窄支架等品类对比,取栓支架、弹簧圈及中间导管在研发难度上相对较低,并且弹簧圈及取栓支架的技术相对成熟,目前暂时没有跨时代的突破性技术。

     

    深度见解:本土品牌数据表现好,产品性能提升

    神经介入产品对原材料工艺、质量、安全性要求严格,受限于研发技术以及生产工艺等,国际原材料供应商普遍生产技术更成熟、产品质量更值得信赖。但本土企业已通过核心技术开发,提升神经介入产品质量及安全性等性能。

    现头部企业部分产品临床数据不亚于外资品牌,表明本土企业已逐步向高端产品靠拢。短期来看医疗技术的进一步临床渗透将加速神经介入行业迭代,这将刺激企业更加重视研发投入、核心技术及渠道。

     

    重点关注企业

    通过深度研究中国神经介入行业内优质企业,头豹建议重点关注微创医疗[0853.HK]、沛嘉医疗[9996.HK]及心玮医疗[6609.HK]。

     

    推荐阅读

    【党为人民谋健康的100年】《中国卒中中心报告2020》概要

    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北京老年医院首例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

    心玮医疗胜诉美敦力,赢了知识产权大战的心玮医疗未来何在?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