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概览

    2022-07-13 10:19

    1.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概览

    1.1.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与特点

    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供应链金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真实性:不单靠企业基本面情况(资产负债、现金流、权益等)判断企业征信,从真实贸易背景出发,判断企业整体运营情况。

    (2)自偿性:贷款提供机构基于真实贸易场景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为借款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借款企业将贸易产生的未来现金流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偿还借款。

    (3)闭环性:融通资金的使用范围被限制,资金流、物流运作需按照贷款合同预定的模式流转。

    (4)灵活性:多类供应链参与主体可成为供应链金融产品提供方,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个性化借贷方案。

    1.2.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阶段

    供应链1.0时代是传统的中心化模式,银行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持,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技术层面以不动产抵押、信用评级为基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突飞猛进,供应链金融逐步迈入2.0线上化时代,通过电子化等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者的ERP端口,银行与供应链参与者共同合作提供融资服务,主要的技术突破在于互联网以及动产质押。

    供应链金融3.0时代则是以平台化为显著特征,银行、供应链参与者以及平台的构建者以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比如打造云平台,通过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维数据风控建模来构建综合化的大服务平台。产业互联网的浪潮为供应链金融开创新模式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供应链金融开始走向智慧化4.0时代,业务模式趋向去中心、实时、定制、小额,产品则以数据质押为主,借助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供应链和营销链全程信息集成和共享,同时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

    1.3.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生态协作型的金融业务,各供应链金融利益相关方参与主体构成供应链金融生态,共同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参与主体有资金需求方、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服务方、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服务提供方。

    (1)资金需求方: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是主要的资金需求方。中小微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常有资金被拖欠或被占压遭遇,在缺乏可抵押资产或其他有效、低成本的信用评估和增信手段的情况下,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授信。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从整体供应链运作中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以及融资风险,酌情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2)核心企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具有地位优势,在供应链金融生态中可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信用支持。部分核心企业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资金需求方、资金提供方提供信息服务。部分核心企业成为资金提供方,为自身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提升整体供应链竞争力。

    (3)供应链金融平台服务方: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业务场景,服务资金供求双方,通过对供应链中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掌控,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信用支持,帮助资金提供方获客与风险控制,撮合供应链金融资金供求双方达成交易。

    (4)金融机构:指具有金融业务开展资质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基金公司、保理服务机构、担保机构、信托公司、小额贷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等,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资金提供方。但由于风控因素,目前传统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参与程度不高。

    (5)其它服务提供方:其他服务提供方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支持。金融科技运营平台以独立第三方风险管理者角色帮助资金提供方实现金融风险识别、风险管控等。基础设施供应商包括电子认证技术服务商、标准仓单服务商、电子签名与电子合同服务商、数据服务商、征信服务商、支付服务商、资金管理服务商等,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基础服务支持。

    1.4.中国供应链金融细分领域

    供应链金融主要有四个细分领域:应收类、预付类、动产类以及战略关系类。应收类、预付类以及动产类三类业务基于供应链中小微企业自身在业务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资产(应收账款、提货权、存货等动产),通过资产质押进行融资。

    战略关系类在供应链金融中四个细分领域中占比相对较小,是基于战略伙伴间的信任而进行的无抵押物融资。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达成合作关系,相互间高度信任,融资无需抵押物担保。

    1.5.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

    供应链金融是利率与风险偏好介于传统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机构的利率介于8%~20%之间,平均周期2~3个月,资金需求多为临时需求,如在大型促销活动前的备货等。

    由于供应链金融是基于业务联系的融资,因此其行业特征十分明显,在物流、大宗商品、快消零售、汽车、电子电器以及化工与能源等六个领域应用最为广泛。2021年,这六类占比分别为23.5%、20.0%、14.6%、13.3%、10.1%以及9.4%。

    近年来,在交易及贸易活动增长、融资渗透率提高以及有利的监管环境的推动下,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各种供应链交易和业务的增长促使供应链资产余额持续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00万亿元。此外,供应链中各公司越来越多利用供应链资产来优化营运资金效率并取得融资。按融资余额计算,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6.7万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28.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1.4%。预计2022年到2025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1.6.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金融科技的重要性显著提高

    随着供应链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科技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用程度将逐步提升,对比2020年中国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运用金融科技状况,2021年金融科技应用情况有明显变化,更多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且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环节更常见金融科技应用的身影。未来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的风控将以技术为主导,通过技术取代传统风控操作,提高审核效率,降低业务风险。

    中国主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体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均应用了金融科技,其中供应链管理服务公司、电商平台以及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最广泛。区块链技术被银行金融机构以及非银金融机构普遍使用,在金融场景具有较高需求。区块链技术应用较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落地时间短,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大规模应用的实现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未来有更多发展空间。

    (2)细分市场种类逐渐增多

    未来,中国供应链金融行业将且分出更多细分市场,深入各社会经济产业,为各行业提供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目前市面上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除涉及传统大宗商品、生产设备、物流等传统行业外,将逐步拓展至快消、农业、环保等非传统供应链领域。2021年中国有25.8%的供应链服务主体为客户提供消费品领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分别有6.9%和6.1%的供应链服务主体提供环保和餐饮领域供应链金融服务。线上化、差异化商业模式继续拓展,各类参与方深度合作,横向并购、纵向并购、生态链并购等事件频发,形成生态闭环,优势互补。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