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物流行业更是率先迎来发展拐点的行业,疫情的发生也让社会对于物流行业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以及高效能提出更高要求,在蓬勃发展的公路物流下衍生出的智慧物流行业。
公路物流的行业理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服务需求日益扩大。物流行业基础建设和产业的不断完善,社会物流总费用在19-21年间的增长速度相较于17-19年间有较为明显的提升。近三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明显,物流总费用在GDP中占比却是逐年下降,说明业内对于物流服务的精细化管理、质量以及高效能愈发看重。运输费用作为物流费用中最大的占比,更是在国家政策、下游需求、技术和资本等各方面因素驱动下,不断向专业化和高效能方向发展。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趋于平衡,各行业复工复产进一步加快,物流行业作为各行业运行的动力基础,也率性迎来发展拐点。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对物流行业提出的智能化、无接触化等新需求,引发物流企业对相关数字化技术的新一轮思考与尝试,也将推动物流企业深化数字化转型。同时,暴露出的行业长久以来利润水平低、经营粗放等问题也推进物流行业加速补短板。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编辑整理
物流行业受《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成为大宗商品运输的主推方向,公路货运增速趋于平缓,但是可以发现公路货运量在我国货运总量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物流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另外,我国公路运输基础设施也在持续完善,公里总里程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交通运输部也把加快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保证物流运输稳定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物流体系的成熟,作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货运的市场规模始终保持着较快、稳定的增长,2021年我国公路货运市场规模接近6.5万亿人民币。
工业品公路物流市场痛点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加之产业链条长,对资源流通的需求高,因此物流在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很长时期内,大宗工业品物流都成为我国物流行业的绝对主体。大宗工业品物流一直以水路和铁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为辅,加之近几年公转水、公转铁的趋势,未来公路运输的份额仍将有所下降。但整体而言仍然有很客观的份额,以2021年为例,在煤炭、钢铁和有色金属三种主要的工业品物流领域,公路物流的份额都达到了36%以上。但随之工业品公路物流市场也存在着一些痛点,主要为园区管理效率低,如同黑箱以及安全风险和运营成本管理;运输过程不透明;无法监督司机驾驶行为,运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成本管理粗糙,难以进行精确化管理,路桥费、油费不透明,造成大量不必要的成本;工业品物流数字化程度低,行业参与者呈现小、散、乱的格局,素质参差不齐、信用难以保证。
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转型下的智慧物流行业
在传统“铁公机”(即铁路、公路、机场)的投资效率不高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未来新的增长点。基础设施层主要为新基建,如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经济发展、产业转型主要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汽车智能网联、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
智能网联技术通过对车、路、人的有机结合,可对物流行业的运营痛点进行有效解决。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编辑整理
路:基于车联网技术物流管理软件能够协助用户实现线路评估、节点优化、流程管理等各项运营职能,同样也能提供甩挂运输的实施方案;还可结合大数据分析向用户实时推送最佳运输路线并反馈实时路况
车:卡车上安置的传感器终端通过移动通信系统与后台服务器建立联系,互换数据。物流公司或车队管理者可直接访问GPS以及其他若干实时数据,如车辆行驶方向、油耗情况、异常情况预诊断/诊断、停车/行驶时间和装/卸货等信息,合理调度车辆、安排业务;配备自动驾驶功能(如ADAS或更高等级无人驾驶能力)的货运车能够显著提升车辆运输安全性,减少人为失误造成的损失。长远来看,高等级自动驾驶所实现的列队运输可显著降低人力成本和油耗。
人:通过接入互联网平台,实现自动化运力调度,自动报价;驾驶员管理:通过计算驾驶员急加速、急刹车的次数、经济转速区行驶时间和车辆温度等细节信息,进行数据的对比,以全面、量化的评分体系对驾驶员的驾驶风格进行评估,直接帮助驾驶员发现驾驶过程中的问题并改进提高。驾驶风格的改进可以使百公里油耗平均下降4升。
网络货运行业的现状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编辑整理
国家推广网络货运人工作旨在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改善公路物流市场散乱、物流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整合货源和运力,提升市场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改善税负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规范了“营改增”后公路物流货运企业普遍存在的税费问题;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对行业数据的全面把控,加强对行业的合规监管。
2016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全国229家符合要求的“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企业组织开展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依托互联网的物流平台在模式上的不断创新,无车承运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为培训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打下了坚实基础。2019年9月9日,交通运输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网络平台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将于2019年底结束,从2020年1月1日起,企业可按照《办法》规定要求,申请 “网络货运”的道路运输经营许可。《办法)对网络货运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经营管理和信息化的要求。正式开启“网络货运”时代。网络货运模式降本增效成果明显,车辆利用效率提升约50%,司机月收入增加30-40%,较传统货运降低交易成本6%-8%,平均等货时间由2-3天缩短至8-10小时。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编辑整理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2016)》“明确规定无车承运业务按照“交通运输服务”缴纳增值税。协调解决增值税征管中开票资格、进项抵扣、额度监管等实际问题,规范试点企业纳税行为,强化税收监管,防范税收风险。”《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无车承运人试点工作的通知(2018)》“推动落实无车承运人增值税进项抵扣范围、个体运输业户异地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无车承运试点企业代个体运输业户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等税收政策。” 网络货运平台的推广,改善税负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规范了“营改增”后公路物流货运企业普遍存在的税费问题,但是进项问题仍待改善。
网络货运行业发展趋势将朝着信用体系不断完善、物流全流程追溯等方向发展
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编辑整理
网络货运平台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赋能,实现对行业数据的全面把控,加强对行业的合规监管,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可以针对物流供应链企业在客户管理、物流运营等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是当今中国物流行业朝着信息化、智慧化发展的技术支撑。
随着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风控、征信体系的持续建设,基于上下游的完整信用体系将得到完善,极大促进物流金融业务、后市场业务的开展。在智能信息化加深的过程中,人-货-场逐渐数据化,物流数据实时化加深。借助软硬件技术的持续发展,实现物流全程追溯将不再是问题。货物的供应商信息、运输节点信息、运输轨迹等全面的物流信息都将实现可追溯、可验证。借助信用体系,以及商流、信息流的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场景相结合,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汽车后市场及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