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中国潮玩第一股”泡泡玛特上市引发资本市场对于潮玩和文化知识产权领域的进一步关注,到前段时间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功“火出圈”,并出现’’一墩难求”的哄抢效应,近年来文化知识产权在投资和消费领域掀起的热潮不断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在宏观经济向好、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进一步显化的时代背景下,预计未来文化知识产权在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物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将愈加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化知识产权行业,一起来了解文化知识产权的下游应用领域、文化知识产权交易领域的市场规模、驱动因素以及发展趋势。
什么是知识产权?商业意义上常见的文化知识产权又有哪些特点?
知识产权,从法律意义上来说,是指“基于创造成果和工商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最主要的三种知识产权是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其中专利权与商标权也被统称为工业产权。IP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简写,也被翻译为智力成果权或智力财产权。
在商业意义上常见的概念是文化知识产权,指的是一种文化和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即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这样的文化符号被称为文化IP。通俗来讲,文化知识产权即文娱创作作品的版权以及商标权等。文化IP版权资源主要来自于文学、影视、游戏、动漫、音乐、演出、体育、博物馆、艺术馆、非遗、名人、商业品牌、院校品牌等。
文化知识产权主要具备多形态化、符号化、自传播化、时间沉淀等特点。多形态化指的是文化IP一般具有两种及以上的媒体形态,通常在原生形态积累一定粉丝量后向其他形态拓展,实现多种形态的相互协同,或具有向其他媒体形态拓展的潜力。一般而言,具有更多媒体形态的IP往往价值及影响力更大。符号化指的是优秀IP一般具有较高辨识度,以个性化、差异化的形象或世界观使受众产生深刻印象,如Hello Kitty以可爱的无口猫形象深入人心,哈利波特以天马行空的“魔法世界”宇宙获得一众高粘性粉丝。自传播化是指优质IP易引发用户共鸣,形成自发的分享传播,兴趣社交形成的用户群体相互联结,粉丝关系更加稳固。例如,泡泡玛特用户在抖音、小红书、泡泡玛特自营潮玩社区葩趣等渠道自发分享盲盒交换、抽盒攻略、拆盒展示等内容,强社交属性使抽盲盒成为当下潮流的生活方式。时间沉淀是指伴随不同形态的相继推出,IP价值持续获得沉淀,好的IP能够经过时间检验,以普世价值穿越时间周期,维持较长的生命力。
目前文化知识产权的产业链布局情况如何?
文化知识产权行业的产业链上游是IP的创作源头,目前产业链上游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文学创作者、动漫创作者及游戏创作者等。对于中国文化IP上游产业链而言,根据《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2021》的数据,2021年,在中国最有价值的50个原创IP中,网络文学原生IP占比最高,达到40%,其次为原生漫画IP,占比约20%。泛用户类的游戏在IP价值上占据独特优势,得益于其较高的用户参与度、长时间的互动和情感积累,使得头部游戏IP得以发挥其独特价值。此外,对于游戏IP而言,更强的叙事能力和文化承载能力,也是其榜上有名的重要因素。多个上榜IP在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等方面都具备衍生形态,此类IP一般借助腾讯、阿里等大型企业赋能,拥有整合能力和思维的企业在IP打造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在文化知识产权行业的产业链中游,主要聚集了动漫、影视、游戏等一系列可视化改编内容提供商。其通常借助上游原生IP形态积累的一定粉丝基础,通过声效、视效、互动化等手段进行内容改编,放大IP影响力,主要包括影视剧综、动漫、音频、游戏等多种形态。其中,在中国知识产权产业链的中游,IP影视化已成为行业的主流趋势。基于传统文学形式无具体形象、改编空间大、内容资源储备充足的特点,适于将其改编为内容爆发力强大、产业联动效应明显、受众传播影响力大的影视作品以进一步吸引流量并放大声量。
文化知识产权行业产业链下游的IP变现环节主要通过游戏、衍生品、电商、线下演出、线下展览等多元消费场景实现IP变现,特别是线下演出、线下展览以及游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是泛娱乐产业链中的主要变现环节,产业链下游的主要参与者则为各类游戏玩家、演出观众、衍生品消费者等。
交易是文化知识产权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现阶段中国文化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
文化知识产权交易是指IP开发方将IP内容通过创新设计,使其成为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并通过市场交易为需求方提供IP资源。IP版权交易平台帮助版权方进行IP商业化,提供招商变现、交易管理等服务,为版权购买方提供查找/匹配版权、IP产品升级等服务。
以文化知识产权版权零售额计,2021年中国文化知识产权版权授权商品零售规模达近850亿元人民币,2017年至2021年期间年复合增速超过8%。未来,随着IP版权领域授权交易平台和机制的搭建,IP版权交易活动将更加频繁,IP版权授权商业价值将被持续开发,到2026年,中国IP知识产权版权授权商品零售规模预计将达到近1500亿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6年预测期内以近13%的年复合增速保持高速增长。
目前,促进IP版权交易领域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包含民众消费能力和文化需求提升、泛娱乐文化行业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促进业务发展、IP商业化价值不断被开发等。
其中,居民消费能力和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是IP版权交易行业发展最主要和根本的因素。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中国居民消费能力和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文化娱乐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2.6万元增长至2021年的3.5万元,2021年至2022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7.8%。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大众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会转向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文化娱乐产品及服务可以带给大众美好的生活想象和自我表达途径,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发生转变。在此背景下,我们预计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于2026年增长至超5.2万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6年期间仍将保持7.7%的年复合增速。
中国居民人均文化和娱乐消费支出由2017年的1260元增长至2021年的1571.7元,并预计将于2026年达到2882.1元人民币,2022年至2026年预测期内年复合增速预计将超过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在文化娱乐方面支出的不断提高,为IP泛娱乐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需求基础。
在众多驱动因素中,数字化技术升级促进IP交易规模扩大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方面,数字化与大数据应用于IP版权交易过程中,有利于提升业务处理效率。传统版权交易业务过程依赖大量人力对流程、文件等进行处理,而数字化的应用可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将IP版权交易全流程从内容生产到确权到匹配用户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与IP匹配,再到相关的财务、法务、金融功能等一切流程在自动化平台生产与处理跟进,将大幅度提高业务处理效率。IP版权交易平台专家表示,区块链技术打开业务上限,传统的人工审核方式在业务量大的情况下无法维持,而区块链技术使得数字版权认证上链成为可能,减少繁复的工作。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记账、智能合约交易、数字加密等为IP版权资产登记、记账、管理、交易提供高效、安全、便捷保障。另一方面,市场上IP资源众多,在选择IP进行商业化开发前,需要对用户消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再匹配有热点、高辨识度、有趣味性的IP,利用精准的用户数据进行包括投资、创作、商品化、营销等大数据决策,将极大提升投资运营的有效性。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展望一下,中国文化知识产权交易领域未来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
在交易形式方面,IP版权被改造成金融标的出售将成为一大交易趋势,产品形式根据版权内容而有所不同。IP证券化即从广义上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能够被出售和流通的可转让资产凭证。在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移动终端迭代更新的背景下,IP版权作为一种虚拟化数字物权,逐渐被赋予可持续开发的高价值。
从交易技术来看,未来中国IP版权交易手段将经历颠覆性技术升级,主要依托公共区块链确认技术实现安全有效的大众交易。结合IP证券化的趋势来看,区块链更是IP版权金融化改造必不可缺的技术要素。
从交易领域分工来看,未来交易平台将更加注重在其专业领域的拓展和延伸。版权交易频度和广度的提升将推进行业参与者对交易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需求。专业化的交易平台不仅能够更好地匹配投资者与授权人的需求,还将根据文化资产的特点,衍生出金融、法律等方面的配套服务。
因此,总结来看,在民众消费能力和文化需求提升、泛娱乐文化行业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促进业务发展、IP商业化价值不断被开发等因素的驱动下,预计中国文化知识产权行业的交易规模将在未来不断扩大,并在未来五年内保持较高增速。未来,中国文化产权交易行业有望呈现交易形式创新、交易技术升级、交易领域分工向专业化拓展等发展趋势,中国文化知识产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有望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