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健身人潮持续高涨,推动健身行业发展

    2022-07-13 16:34

    今年,由于疫情的复发,全国多地都陷入居家隔离状态。在隔离期间,居家健身作为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活动,成为众多健身爱好者的一种选择。以明星带头的健身直播更是把居家健身推向高峰,出现一股全民家身热潮。

     


    2021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达到3.9万亿元。目前,中国的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也将近600亿元。疫情后,虽然线下健身行业受冲击较大,却带来了大量的潜在健身人群加入居家健身的队伍,居家健身市场水涨船高,更是让居家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突破50%。


    以Keep为代表的健身软件带动居家健身

     

    作为居家健身app代表,致力于提供健身教学、跑步、骑行、交友及健身饮食指导、装备购买等一站式运动解决方案。该公司有线上健身课程、智能健身设备、配套产品三大业务板块,并于2022年2月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如若上市成功,Keep将成为国内健身圈的首个IPO。根据Keep招股书显示,2017年8月,注册用户成功突破1亿,2021年平台月活跃用户达4千万人。

     

    Keep的成功可归咎于一下。第一,公司团队行业经验丰富,追求极致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宁不仅是Keep的创始人,还是公司的第一名Keeper。他将自己的运动及减肥经历结合到产品设计中,提高Keep的用户体验。彭唯、刘冬等管理层在技术提升、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为公司产品质量和市场开拓持续赋能。

     

    第二,公司业务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自有品牌营收占比最高。公司2020年、2021Q1-Q3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66.9%、41.3%,增长速度快。其中,自有品牌产品(包括Keep智能单车、Keep手环、智慧秤及跑步机)以及配套运动产品(包括健身装备、服饰及食品)贡献主要营收,2021Q1-Q3,自有品牌营收为6.39亿元,占总营收55.13%。

     

    第三,智能设备记录用户健身数据,便于公司个性化调整用户健身方案。结合自有品牌的产品进行数据记录,包括keep智能单车、keep手环、keep智能称、keep跑步机等等,有效形成品牌生态圈,有助于快速记录运动数据并根据客户特性进行个性化的方案调整。

     

    疫情、健康意识、居家健身体验等促进居家健身发展

    健身火爆的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第一,疫情影响下,长期枯燥的居家生活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疫情反复不断,抗议常态化的情况下,居家健身从短暂行为逐步转变为人们活动首选。第二,居民健康意识显著提升,健身人数逐年提高。《2021中国家庭健康指数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内,居民的健康意识有显著提升。2015-2021年间,中国健身人数从1.6亿人增长至 3.03亿人。第三,软件及智能硬件改善交互性提升居家健身体验。完善的软件生态带来完善体验。智能硬件可以随时记录用户健身数据,跟踪身体健康状态变化。交互式体感游戏极大增加了居家健身趣味性。第四,国家重视健康发展,疫情期间推广居家健身,疫情发生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

    居家健身被更多人所接受。

     

    居家健身市场将有增长潜力

    我国居家健身市场渗透率低,截至2021年我国健身人数渗透率仅为21%,线上健身渗透率为45.5%。根据线上健身渗透率增长趋势,预计未来我国居家健身市场将有足够潜力。

     

    居家健身主要有以下三大趋势。第一,居家健身形式向多样化、交互性、专业性发展。丰富的智能健身设备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多样性体现在多种健身设备来帮助单记录健身数据向深度分析发展,可以实时监测心率健康,还能连接WiFi和蓝牙,将自己的健康信息、运动状况实时同步到手机上帮助用户随时调整健身计划。还有AR/VR 健身游戏可供选择,打破打破居家狭小空间不能进行球类等运动的限制。交互性体现在建设直播和健身社区的增强增加居家健身的互动性。随着明星健身直播、达人短视频带动更多的用户选择参与居家健身社交。第二,居家健身带动线下及周边产业发展。受居家健身氛围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开始接触健身、大众的健身需求进一步辐射至线下场馆、运动服饰、健身代餐等诸多品类。第三,先天短板制约长期发展,室内健身仍需继续发展。居家健身受场地限制;缺乏教练实时指导、民众健身知识需要普及;体育器材短缺制约健身模式选择;平台内容同质化严重、烧钱扩张难以为继,盈利模式不清晰。

     

    由此可见,居家健身将会成为未来健身行业一大增长点。

    本文来源于头豹科创网,原创内容,作者:头豹研究院。转载或合作请联系 support@leadleo.com,违规转载法律必究,详见说明。如您有商务合作需求,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