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由于新冠疫情爆发,用户线上购买生鲜商品需求快速爆发,冷链物流行业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中国冷链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12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冷链物流2025年和2035年的分阶段发展目标。要形成内外联通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培育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在政府有利政策支持下,预计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将达到全新高度。
冷链物流通常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行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重要性在于生鲜产品的保存时间短,如果是进行长距离的运输,但没有良好的储存条件,生鲜在运输完成后,将会产生大量的损耗,进而影响生鲜企业成本。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再配合生鲜配送管理系统,就可在储存产品的基础上,提高分拣、加工、包装等工作环节的效率,并减少损耗率。
从产业链来看,冷链物流行业产业链可分为上游冷藏车和冷机等设备制造商,中游主要包括运输型、仓储型、综合物流、和平台型企业,下游主要消费者为食品生鲜及医疗生物型企业。
从产业链中游来看,未来冷链物流模式将向平台式方向发展,从而减少资源的信息不对称,运输仓储型企业则开始朝向综合冷链服务商的模式转变。
传统型冷链物流企业多具有冷库资源、仓储土地的资源优势,但需在冷链物流的网络运作方面投入较多的资金及时间成本。预计未来冷链物流将向轻资产方向发展,互联网平台和物流网络融合的平台式发展将是新的方向。通过不断完善平台线上线下网络搭建,企业可减少资源的信息不对称。
随着生鲜电商和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以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在生鲜平台下单成为主流消费模式,从而倒逼上游冷链仓储运输型企业未来朝着依托平台式物流服务商的方向转变;另外,随着侧供给政策导向的影响,冷链物流标准建设也将进一步完善。
冷链物流企业除拥有自营冷仓外,还和多方供应商建立协同或共配仓库,例如苏宁物流、小码大众将在中国建立多座冷库,其中应用的管理系统、作业流程、培训工作和物流冷链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则由冷链物流企业提供,通过缩短中间环节,实现产地直销。
从市场规模来看,按收入计,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约为4,000亿元,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0%。随着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冷链物流2025年和2035年的分阶段发展目标。要形成内外联通的“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鼓励冷链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拓展服务网络,培育龙头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市场集中度。预计2026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将突破6,000亿元,2021-2026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约10%左右。
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中国冷链物流企业运送模式将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冷链物流平台化将成新型商业模式。
物联网技术应用可升级冷链物流运营模式,包括仓内运营、运输管理以及管理增效,并广泛被物流企业应用于实际生产,并不断向大数据、人工智能方向发展。仓内运营技术目前主要基于电子自动识别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机械自动化技术,例如京东与雀巢联合发布的联合预测与补货系统,对整合供应链的物流进行尝试,并取得效果。
平台的主要职能包括需求整合、订单匹配、标准制定、质量管控等。平台承接货主企业冷链仓储及运输需求,引入社会冷库及冷链运输资源并与之融合,可达到优化资源和提高上下游厂家链接率的目的。
从商业实践来看,G7将防侧翻预警、震动监控与地图相结合,为司机提供易侧翻路段的行驶预警和运输过程中震动的记录和溯源。防侧翻预警地图主要是通过车载的AEBS结合轨迹进行记录,震动监控则是通过震动传感器与轨迹结合。G7物联网平台与其车辆冷机装置实现了控制级的对接,用户看到车厢内的真实情况确保货物在正常温度范围中,并可远程进行开关控制。基于IoT技术,G7实现了冷链车辆温度管控数字化,厂商可根据产品所需温度进行运输前的先行设定,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反馈数据,实现冷链货物在途温度可视、可控。
从政策角度来看,《“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在明确了未来冷链物流建设方向的同时,还重点针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冷链物流补短板工程、骨干企业发展、及人才梯队搭建等关乎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作出要求。
伴随着新基建政策的逐步深入,冷链物流两端的各类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逐步向体系化、系统化方向沉淀,推动冷链物流产销两端基础设施供需平衡化及结构合理化发展,预计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将达到全新高度。